皮卡汀尼导轨的名称读起来有些拗口,它的昵称「鱼骨」、简称「皮轨」更加为人们所熟知。从功用上讲,它是能与枪体「紧紧相拥」的连接器,以简洁、有效的卡槽合体起到类似「多用插排」的效果。通过这些卡槽,其他枪械外挂装置可以轻松地与其「接轨」,赋予枪械夜战、狙击、群体杀伤、强光干扰等功能。
从外观上看,皮轨朴实无华。正所谓简约却不简单,皮轨让枪械实现了「战力倍增」。
为何它这么神奇?我们不妨先回溯一下历史。二战时期,狙击枪要加装狙击瞄准镜,需要依靠瞄准镜调整环将镜体固定在机匣顶部。但是,金属疲劳、工程偏差、安装复杂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终如影随形。20世纪80年代,战术手电、激光指示器等配件快速发展,为将其加装在枪械上,一些士兵甚至使用了布基胶带。此后,才出现了燕尾导轨、韦弗导轨等,但仍各有局限性。
随着枪械配件继续发展和对平衡、充分式安装的追求,皮轨应运而生。
它的名字源于其设计制造公司——皮卡汀尼军工厂。该导轨包括一系列凸起,凸起之间是平滑的缺口,就是这种凹凸相间的组合,使它具备了「什么都能卡」的潜能。皮轨采用两侧菱形截面结构,在锁紧块以及定位槽的作用下,能够牢固地固定瞄具及配套器材。此外,它还能「节外生枝」,加挂小皮轨,比如说增加一块斜向45度的插件,由此给使用枪械带来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凸起和缺口的形状并不随意,而是有着严格的军用工业标准。在「实用至上」理念的推动下,随着皮轨的推广使用,其他枪械配件也「量体裁衣」,按照其标准配套设计生产,进而形成「滚动效应」。
皮轨的出现,让战术配件找到「立足之地」,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瞄准镜、战术握把、激光指示器、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等一众「装备」在皮轨连接下,都能够寄身相应枪械,进而实现「一枪多能」。甚至一些即将退役的轻武器,在皮轨的加持之下也焕发出新活力。
尽管能多方面为枪械提供助力,皮轨也有其短板。比如,枪械加装导轨后尺寸、重量较大,有的甚至需要「麒麟臂」才能操持;菱形截面过于尖锐,握持有些不舒适。面对这些不足,有的军工厂开始利用尼龙聚合物材料来给皮轨减重瘦身。有的则使用胶类软垫来覆盖或加装护套,让其更易于使用。
可以预见,在未来战场上的轻武器领域,皮轨仍将占据一席之地,为枪械的使用提供更多可能。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