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一代的许多人而言,建国前后那些战争岁月已经定格成为值得敬仰缅怀的光辉往事。但在2010年的重庆,一位九旬老人的子女却意外发现——真实的战斗英雄原来一直就生活在自己身边。面对着20枚沉甸甸的军功章,子女们决定:一定要为父亲完成心愿。
床下的军功章
2010年年初,位于长江之畔的重庆万州仍然带着冬日的寒气。这个小城说不上喧闹繁华,多年来居民大都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
但是对于九旬老人平太信的家人来说,这段日子却并不好过。起因在于几周之前,老人身体突发不适,毕竟年事已高,儿女们不敢掉以轻心,很快便收拾好用品将老人送入医院,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
没想到这一查却查出了坏消息,医生诊断后认为老人患的是肺癌,而且已经发展到晚期,很可能撑不过一整年了。
听到这个消息,老人的子女们如同听到晴天霹雳。他们一方面抱着万一的希望,期待是不是出现了误诊;另一方面还必须装作无事,以免父亲看出了端倪、影响心情进而损坏健康。
一来二去,却反而是老人本人先看穿了子女的「谎言」。他对此十分平静,告诉大儿子去把孩子们都叫来,再回家去取来床底下的一个小皮箱子:「我已经九十多岁了,这辈子也算过到头了。没什么好瞒的,实话实说吧。」
大儿子虽然心里忐忑不安,但还是立刻依从了父亲的吩咐,为了尽量少耽误时间,他干脆打了个出租车回家去取父亲说的那个箱子。等到子女们在病房聚齐,老人郑重其事地拿出钥匙打开这个毫不起眼的皮箱后,在场所有人忍不住都大吃一惊。
只见皮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列着二十多枚式样不同的军功章,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不但有共产党一方的军功章和纪念章,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几枚军功章。
「想回老部队看看」
自家老爷子当过兵这回事,子女们并不是全然不知,因为老人虽然并不是特别爱讲战场上的往事,但偶尔话题到了,也会提上几句。但是他们都以为自家老爷子是普通一兵,到了和平年代就脱下军装、回到老家做个普通农民,哪里想到老家床下还放着这么多军功章?
眼见子女们一个个满脸震惊、大气都不敢出的样子,老人并没有管那么多,他只管说出自己的愿望。他说感觉到自己的日子快要到了,但在过世之前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回一趟38军,想要亲眼看看老部队现在怎么样了。
到了此刻,子女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老父亲此前偶尔漏出来的那些话,他所提到的战场上的种种危急艰险,并不是在讲什么听来的故事,而是他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亲历事件。
万州是平太信的老家,九十年前,老爷子出生在当地一家普通的农户家中,也顺理成章地在本地长大成人。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本只是个普通砍柴农民的他,偶尔遇到了国民党军队派出的征兵队。当时,那支队伍正在沿途征收兵员,目的地是缅甸,即将参与著名的缅北滇西战役。
当时整个中国充满着动荡和战乱,平太信家中的生计也十分艰难,经常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听到征兵队宣传「只要参军入伍,就能保证口粮和军饷」,他不免对此十分心动。再加上当时日寇侵华,许多中国人出于最质朴的民族感情,也愿意参加抗日的远征军。
在远征军中的日子里,平太信只接受了为期不长的训练就开拔前往缅甸,在异国经受了战火的重重考验。虽然并没有深厚的军事知识作为基础,但他性格谨慎又十分细心,善于在战场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和作战技能。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又加上不坏的运气,在出国作战的前半段时期内,平太信几乎没有受过十分严重的伤。随着在军队中的时日越来越久,他也逐渐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
当缅甸战事临近尾声时,平太信却在一次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受了严重的刺刀伤,腿部受伤影响行走,自然更不可能上战场继续作战。于是他不得不转移到战地医院进行治疗恢复,等到这次伤势基本痊愈后,在缅甸的战事也基本结束了。作为劳苦功高、凯旋归国的部队一员,他一度被编入了蒋介石的嫡系军队,那几枚国民党军的军功章,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
加入人民解放军
等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平太信认为自己已经上过战场、真刀真枪打过日本鬼子,也算是尽了身为中国人保家卫国的一份义务。他开始认真考虑要离开军队、退役回老家,继续做回一个农民,去耕种家乡的土地。
然而还没有等到他开始行动,国民党悍然破坏和平协议、挑起内战的消息又传了开来,平太信期待已久的太平生活就这样变成了泡影。不同于当初随军到缅甸去打日寇,他认为中国人之间打来打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即将到来的内战,他抱有深深的厌倦和排斥。
最终,他选择离开了国民党的军队,加入人民解放军。由于他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作出贡献,也累积了不少战场经验,解放军一边也很欢迎他的加入。他在解放战争中尽力作战,经历过不少意义重大的战役,也因为在战场上的表现而获得了嘉奖。平太信对于得到的嘉奖都十分重视,将奖章一一精心保存收藏起来,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证明,证明了自己在战场上作出的能力、获得的肯定。
第38军,「万岁军」
正是在解放战争这个阶段,平太信加入了他自己口中的「老部队」——赫赫有名的解放军第38军,彭德怀赞誉的「万岁军」。这支部队的「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以湘军独5师为骨干的平江起义部队,有着优良坚定的革命传统,是一座充满温度的「熔炉」。身为其中一员,平太信几十年后仍然对这支老部队念念不忘。
当年平江起义爆发的7月22日,一直被视为第38集团军诞生纪念日。平江起义的主力湘军独5师第1团,后成为工农红军红5军,也是攻克长沙的红3军团主力之一。这支力量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阶段,后来成为38军骨干的三个师之一。
另外两个师分别来自徐海东大将率领的红25军一部分和起义的张学良东北军第53军某师。在抗日战争阶段,曾被编为115师的一部、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统一名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
辽沈战役结束后的1948年初,第一纵队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所辖三个师分别编为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同时将辽北独立第10师划归该军建制,编为第151师,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也同时组建起来,该军兵员接近6万人。
在平津战役中,38军担任了天津主攻任务,生擒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此后一路向南解放全中国,38军从松花江畔一直打到了云南的中缅边境。
1950年朝鲜半岛燃起,38军由梁兴初将军率领进入战场、担负起了穿插作战的重任。松骨峰阻击战是38军表现突出、浓墨重彩的一战,时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曾电报嘉奖「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因此一事,第38军从此被称为「万岁军」。另外,著名军旅作家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同样也以这场战役、这支部队作为写作背景素材。
1985年,38军改编为解放军第38集团军,隶属北京军区,军部驻地河北保定,负责镇守首都的南大门。在大众看法中,这支部队被称为解放军的「王牌部队」之一,也有看法认为,该集团军是诸集团军中战斗力第一的部队。
在平津战役中
身为「万岁军」一员的岁月,也给平太信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回忆,这令他始终对老部队、老战友抱有深切的怀念和关注。
在平津战役期间,平太信所在的连队受命负责穿插运动战,常常需要把握天黑、隐蔽等环境条件进行作战,他此前数年战场经验培养出来的细致观察力到此就排上了大用场。
一天晚上,他因为肚子不舒服而走到了离连队驻扎地较远的地方去方便。但万万没想到,这么个荒僻角落竟然也被其他人选中作为「厕所」。平太信远远地观察这个陌生人,看到他头戴钢盔,这是国民党军队的明显标志之一。但国民党的士兵怎么会落单出现在这里?是否有可能从这个人身上获取一些情报?
稍作思索之后,平太信摘下了自己的帽子,隐藏了自己身上其他的解放军标志,装作是国民党某个杂牌军士兵的样子走过去,和对方套起了近乎。
由于平太信曾经在国民党军队中待过,本人又细心善于收集信息,他的伪装竟然骗过了对方,丝毫没有被识破。两人一边方便一边随口闲聊,虽然几句话并不足以掏出对方军队驻地之类的关键信息,但平太信却通过口音、军服等一些细节,推断出对方应该是傅作义手下的兵。
排长接到了平太信打探来的情报,很快便组织了一队战士,对周围可能的隐藏驻扎地进行搜索。果然发现了敌军有三四百人正在休息,排长带队突然袭击,将这批敌军全都抓了俘虏。
结语
新中国成立之后,平太信并没有立即离开部队,他还随队入朝,参加了著名的抗美援朝。众所周知,朝鲜战场的环境之艰苦程度,不在当初抗战和解放战争之下,但他也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停战协议签订后才随部队撤回祖国。
此后,中国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方面,也鼓励一部分军人退役回乡,平太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回家之后他十分低调,周围人只知道他参过军、打过仗,但无人知道他经历过哪些著名大战,更没人见过他精心收藏的那个装着军功章的皮箱。
直到年届九旬,晚年被确诊了难以治愈的病症,他才终于说出多年来的心愿:想要再看看自己待过的老部队。子女知道老爷子这个愿望后,立即行动起来、联系社会各方、申请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最后老人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仅仅过了几个月就辞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