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搞个叫「鬼子懵」的小玩意吓破敌胆,空降兵组建的第七侦察大队不废一枪一弹活捉2名俘虏

2024-08-10军事

在越南孟康县新马街东北的典朗地区,这里地形复杂而艰险,植被繁茂,山高林密,陡崖众多,高差达 1000 余米。以斋河为界,西边属于越方。斋河宽达 40 余米,水深 1 至 2.5 米,水流奔腾湍急。

为了捍卫边境地区的安宁,进一步摸清该地区敌军的兵力布局、阵地构造以及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由空降兵 15 军组建的第七侦察大队决心在 1 号界地区寻觅战机,展开捕捉俘虏的行动。

时间回溯到 1985 年 6 月 9 日,根据所掌握的情报情况,侦察队深入研究后制定了一套缜密的伏击捕俘方案。他们组织起一个侦察群,并运用中队长马振祥精心研制的「鬼子懵」(一种以黑色火药制成的烟火发射器),计划在典朗东南地区设下埋伏,力求打响悄无声息的战斗。

侦察群细致地编为 4 个组。分队长项旭平带领着 9 人,他们配备着 64 式微声冲锋枪 6 支、56-1 冲锋枪 4 支、861 电台 1 部、7013 对讲机 4 部,组成了捕俘组,将在典朗东南 400 米处的敌人必经小路上悄然设伏,准备捕捉俘虏;副队长张海利、军医刘英杰等 5 人携带 67 式微声手枪 1 支、56-1 冲锋枪 4 支、861 电台 1 部,组成救护组,部署在 1 号界碑南侧,随时待命,准备冲向前去抢救伤俘和伤员;参谋朱海平带领 11 人,配备 79 式轻型冲锋枪 4 支、56-1 冲锋枪 8 支、861 电台、10 瓦单边带电台各 1 部,组成接应组,配置在岩龙山东南 950 米处,时刻准备为捕俘组提供支援和接应;队长马振祥、副教导员曹志振等 6 人,携带手枪 1 支、56-1 冲锋枪 4 支、56 机枪 1 挺、861 电台、10 瓦单边带电台各 1 部,组成指挥、掩护组,部署在 1 号界北侧,负责指挥和掩护侦察群的整个行动。

方案确定之后,除了少数人员继续在 1 号界地区进行不间断的观察以掌握实时情况外,侦察队按照战斗编组,在驻地附近选择了与作战地区相似的地形,携带与作战相同的装备,着重演练了走、藏、打、抓、联、撤六个关键课题。他们还挑选了 5 名假设敌,按照预想的情况进行了反复多变的对抗演练,尤其重点进行了捕俘手与「鬼子懵」的协同动作训练。经过战斗动员和侦察队领导的多次检查验收,每一名队员都达到了对敌人情况明了、对地形熟悉、对任务明确、对打法清楚、对协同动作和联络信、记号清晰的高度。

1985 年 6 月 28 日,天色尚未完全亮起,一支由 33 人组成的小分队在中队长马振祥的带领下,静悄悄地潜入了典朗东南地区。他们在敌人必经的小路巧妙设伏,默默地等待着敌人踏入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

清晨 6 时 30 分,指挥组发现了一名未带枪且穿着便服的人从山崖口小路走下来,经过仔细观察和判断确定是越民后,他们选择了放行。随后,在 7 时 50 分和 8 时 20 分,又先后有两批共 12 人经过,确认是种地的越民,他们再次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冷静与克制。甚至在 9 时 25 分,一名妇女带着小孩在伏击区逗留,捕俘组依然沉着地继续隐蔽,纹丝不动。

时间在这紧张而凝重的氛围中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在 10 时 10 分,最为关键的时刻来临了。两名越军出现在了小路上,一人戴着单军帽、穿着便服,另一人则戴着盔式军帽、穿着军用衬衣,两人均携带冲锋枪。当第一名越军靠近伏击区的警戒位置并停留下来进行观察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然而,队员们沉着应对,静静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当越军进入伏击圈,马振祥果断下令执行「03 号方案」,捕俘组长发出信号,捕俘手王献光迅速按下了「鬼子懵」的闸刀开关,瞬间,火光与浓烟猛然腾起。王献光毫不犹豫地首先跃起,抱住一名越军扑倒在地,就在越军惊慌失措试图扣动扳机的危急关头,捕俘手李军学迅猛扑上去抓住枪管猛推,子弹惊险地从头顶呼啸飞过。其他捕俘手也立刻行动起来,与越军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搏斗。后一名越军企图回身逃窜,捕俘手张金勇毫不畏惧地扑向敌人,与胡明春等战友一起成功将其制服。仅仅 3 分钟,这场激烈无比的战斗便宣告结束。我军在未放一枪一弹的情况下,没有一人伤亡,却成功地生擒了越孟康县大队 1 营 2 连的两名上等兵,缴获了苏式冲锋枪 2 支、匕首 2 把、子弹 54 发、手雷 1 枚、越币 150 盾。通过对俘虏的审讯,获取了孟康县大队编制、装备、兵力部署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情报。

第七侦察大队在典朗东南地区进行的这次伏击捕俘战斗,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战斗典范。在这场战斗中,充分彰显了我军侦察兵那令人惊叹的机智勇敢以及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书写了一段壮丽的传奇篇章,成为了我军军事史上的璀璨之星,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