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
朝鲜半岛的战火,熊熊燃烧。
美国垂涎这块重要战略要塞已久, 当韩国吁求增援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荷兰,当时的国力正处在谷底。
曾经辉煌的殖民统治,已是风光不再。
就连本属于自己的这块领土,都捉襟见肘,受不住内忧外患的困扰。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自远方的美国竟然对他们施加沉重压力。
要求他们也派兵参与朝鲜战争,以此表明立场。
面对美国的如此严厉要求,荷兰终于做出了痛苦的抉择—— 派遣一支小规模的精锐远征军前赴朝鲜战场。
一方面是迫于压力;
另一方面,也想跟在美国后面吃肉。
殊不知,这次他们遇到了一个「硬茬」。
新的「盟军」部队
1951年2月,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
中国志愿军,刚刚经历了第四次战役的惨烈厮杀。
便迎来了一支新的「盟军」部队——远征而来的荷兰军队。
这支从欧洲远道而来的部队, 人数有限,只有一艘驱逐舰和一个步兵营的兵力编制。
但在当年,荷兰可是横扫东西方的强国。
虽已渐趋衰落,其军队的实力却并非等闲。
按照美军的安排, 荷兰远征军被编入第二师团的序列,很快就被派遣到了横城一线的前沿阵地。
远渡重洋而来的荷兰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满怀憧憬和期待。
似乎对这次「远征」志在必得。
只可惜,久经沙场的中国志愿军却并不这样看。
在他们眼中,这支荷兰军队绝非无辜-- 曾几何时,这些欧洲人可是在远东的另一片战场上骄横跋扈,企图永久占领我们的领土。
如今, 不过是被美国人拉来当「炮灰」而已。
更可笑的是,这些荷兰人竟也妄想在这场战争中捞取私利。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战役过后,虽然中国志愿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由于后勤补给和重武器装备的匮乏。
为防止被美军包围战术重创。
只得暂时放弃平原地区,主动退守到山地。
这一战略部署,恰恰给了远渡重洋而来的荷兰军队一种错误的判断。
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已元气大伤,战斗力所剩无几。
于是趁机出击,企图一口气将防守在山地的志愿军围堵歼灭。
短短20分钟
2月12日,一支荷兰远征军的步兵营, 沿着一条崎岖公路向前线进发,热浪在路面上空盘旋。
远处乍现的炮火映红了天际,隐隐传来阵阵震耳的轰鸣。
荷兰军官们面色严峻,但内心多少还存着轻敌的倾向。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至今难掩兴奋,以为这不过是再次在远东殖民地扫平几股「土民武装」罢了。
就在这时, 一阵枪声从旁边的丛林中传来,霎时惊起一片骚动!
士兵们下意识就地一滚。
枪声,却越来越密集。
只见一颗子弹擦着奥登中校的靴面落地,在尘土中留下一个深深的弹孔。
奥登中校目光如炬,锁定了枪声的来源, 只见一支穿着韩国军服的部队就藏身在树丛中。
枪口对准这边,毫不客气地扫射过来!
「住手!你们在干什么?这是自己人!」
奥登大喝一声,向对方挥舞着手中的望远镜。
他原以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误会。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那支「韩国军队」竟然只是停顿了一小会儿,随即又开始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枪林弹雨,简直要把所有人都打个遍体鳞伤。
「砰!」
奥登话音未落,便一个趔趄跌倒在地。
一梭子弹穿过,将他的军装射得血肉模糊!
「啊......」
惨叫声在战场上回荡,死伤惨重。
荷兰军队万万没想到。
在朝鲜这片遥远的战场上,竟会遭到如此狠辣的袭击,简直就是一场被动的消灭战!
硝烟中, 荷兰军人四下狂奔,急于找到掩体。
可是枪声却如影随形,紧紧追逐着每一个人,无处可躲。
原本整齐的阵型已经,彻底崩溃。
到处都是仓惶逃窜的人群。
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传来!
几乎就在同时,一簇簇硝烟在逃兵们周围炸开,无数碎石和泥土向四面八方激射而去。
原来,这些逃兵,又不幸遭遇了另一波志愿军的围剿。
很快, 一批批溃逃的荷兰士兵,便被志愿军俘获。
他们失魂落魄地跪坐在地,绝望地低垂着头颅。
曾几何时的兴高采烈,如今只剩下无尽的羞愧和绝望。
这原本只是一支远征军,怀揣着对战场的「期待」来。
却不曾想遭遇了如此惨烈的围剿。
短短20分钟,生与死的分界就毫无征兆地到来。
登陆朝鲜仅仅5天后,他们就被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转眼间,被俘的荷兰士兵们,已被押解到了志愿军的营地。
一个个面容憔悴,伤痕累累,神情黯淡无光。
曾经的英勇凯旋,早已化作绝望。
愤怒、悲伤、绝望,所有的情绪在那一刻达到了顶峰。
因为战败来得太快,伤亡惨重程度超乎想象。
荷兰方面始终没有公布具体数字,视而不见般遮遮掩掩。
60年后公布于众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
随着战火的熄灭,那段残酷而艰难的岁月,也终于成为过往。
直到2013年,荷兰方面才敢将之公之于众。
在那场横城遭遇战中,他们远征军的步兵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死120人,负伤645人,仅有54人勉强逃脱。
短短20分钟,整个远征军就土崩瓦解了。
直到今天, 远征军的老兵只要闭上眼睛,那惨烈一幕便会重现眼前....
也许正是因为那次惨败,太过沉重和屈辱。
荷兰方面,才一直对外隐瞒着这个数字。
当年,他们和美军并肩作战,原本还想着分享胜利的荣耀,却遭遇了这等惨败,怎能不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