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闪电战:惊人威力背后的石油支撑

2024-09-14军事

南美的查科战争硝烟刚刚散尽,纳粹德国已然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1939年9月,阿道夫·希特勒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随着德军的快速推进,世人体会到了「闪电战」的惊人威力及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高度依赖。

德军「闪电战」非常重视部队的机械化

依赖石油的「闪电战」

所谓「闪电战」是一种在航空兵支援下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击打开对方防线缺口,以快制胜,速战速决,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和持续作战力量的战法。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动150万大军、2500辆坦克、2000架飞机突袭波兰,揭开了「闪电战」的帷幕。开战仅一个星期,纳粹的坦克就出现在波兰首都华沙郊区,仅仅两个星期,波兰大部分国土被德军占领,至9月底波兰宣告沦亡。半年后,「闪电战」又创下惊人的军事奇迹。1940年5月德军横扫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法国北部,一举击败实力与之相差无几的英法联军,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迫使拥有300万大军、号称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投降。

在德军「闪电战」实施过程中,坦克与飞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实,坦克在一战时已登上历史舞台。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长期被当作「步兵前进时的辅助力量」使用。不过,德国「闪电战」的创始人古德里安认为,因坦克具有快速、机动、攻防兼备等特性,可以作为砍断敌军长蛇般防御阵地的利剑,成为未来战场上的「皇后」而非在一战中那样只作为步兵的「婢女」「我们确信装甲兵的未来,其指向必定是使它们变成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武器。」在这种先进军事思想的主导下,德军非常重视部队的机械化。1939年上半年德国拥有50个常备陆军师,其中,摩托化师、轻坦克师和坦克师(旅)占26%,其在补给和装备方面优先。到希特勒入侵波兰时德军已拥有超过3000辆坦克,陆军的摩托化率达到40%。尽管用如今的标准看这一机械化程度并不高但德军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是全球最高的。

与此同时,战争开始时,德国拥有一支当时世界少有的独立空军(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兵仍分别配属陆军与海军)装备了超过4000架飞机。其中JU-87是一种单引擎俯冲轰炸机,驾驶员可从3048米高空以 70°或 80°的俯角俯冲,当降至约914米高度时开始投掷炸弹,用少量的弹药即可击中目标,从而展现出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这些俯冲轰炸机对保障德军战时陆空协同作战,夺取「闪电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JU-87俯冲轰炸机机群

当然无论是坦克还是飞机,武器并不能自动发挥其威力。一方面,它们需要人来操作,比如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从受过机械技术训练的机工、汽车司机、钳工和安装工中挑选兵员。另一方面,无论是德军的飞机、军用卡车、坦克、自行火炮都要以石油作为燃料,甚至因为有了石油作为人造橡胶和润滑油的原料,才能给汽车、大炮、装甲车及时装上轮子。就像后来的「沙漠之狐」隆美尔所说的那样:「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枪炮也毫无用处。无论是枪炮还是弹药都没有多大用处,除非有汽油充足的车辆运送它们。」总之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武器的燃料和动力。没有石油,德军的「闪电战」打不起来;没有石油,德军那些威风凛凛的飞机、坦克、汽车都将成为一堆废铁。

德国石油从何处来

说到底,战略资源是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支持战争的潜在能力。既然「闪电战」离不开充沛的石油供应,自然引出一个问题,纳粹德国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德国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但却缺乏石油资源。1939年,德国的煤产量超过2亿吨,褐煤产量达2.3亿吨,生铁产量为1750万吨,钢产量为2250万吨。相比之下,德国的石油产量仅有70万吨(1938年),加上同年生产的合成燃料(180 万吨 )可代替230万到250万吨石油,也只能满足国内35%的需求。二战爆发时,德国的石油储备量只有500万吨,只够用4至5个月,在保障军事经济的用油方面存在严重的困难。德国统治阶级承认,「因部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对液体燃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陆、海、空军享有动员情况下的最高燃料消费指标,此外,还要加上战争经济对液体燃料的很大需求。我们虽广泛修建了生产合成燃料的工厂,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不能,在今后两三年之内也仍将不能满足所面临的燃料消费总量」。

既然国内石油产量不够用,纳粹德国是不是可以向「轴心国」的盟友意大利求助呢?事实上,墨索里尼面临的石油窘境较希特勒更甚,意大利战时的石油需求量为300万吨左右,而战前每年国内仅能开采1.3万吨。二战爆发后,作为盟友,意大利这个贫油国的油管也插进了德国的油桶里,无形中又给德国的后勤部门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当然,与今天的德国一样,纳粹德国也可以选择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解决国内石油短缺的问题,但此法在当时存在严重的障碍。首先,希特勒既然处心积虑要发动战争,就必须考虑到贸易路线在战时被敌方切断的问题——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实施海上禁运,石油的进口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即使国际贸易能继续,德国也未必买得起别国的石油。希特勒上台石,「大炮代替黄油」成为指导工业生产的座右铭, 整个德国变成一座开足马力的巨大兵工厂。从1933年3月到1939年3月,第三帝国的军费相当于英法总和的一倍半。然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扩军备战实际上将德国经济推上了绝路:1933年德国的军费开支为19亿马克,1939年时已高达184亿马克。希特勒上台时,国库有9亿多马克的黄金储备,到1939年所剩无几,外汇和黄金加在一起只有5.6亿马克,而1938年底的收支赤字高达10亿马克。为克服财政危机, 纳粹当局不得不采取自杀政策:一是大量增加税收,二是大量发行新纸币。饮鸩止渴的结果是,德国的财政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旧照

这种情况下,纳粹德国只剩下一个选择 :夺取一块油田。其实,早在1935年的秘密会议上,希特勒就宣称:「不侵略外国的领土,不夺取他们的资源,就不可能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纳粹德国贪婪的目光,由此投向了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在很久以前就以丰富的油田而闻名。1646年,名叫巴迪纳斯的传教士有如下记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的普洛耶什蒂地区的人挖坑捞取石油。1857年,罗马尼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产量记录,当年产石油275吨。罗马尼亚人把这一年定为石油工业的诞生年。到1915年,罗马尼亚石油总产量已超过150万吨。

早在一战时德国就已觊觎罗马尼亚丰富的石油资源。1916年,罗马尼亚对德奥宣战后,立即遭到进攻。只不过,在德军到来前罗马尼亚人毁掉了普洛耶什蒂的油田。空欢喜一场的德国足足用了五个月才局部恢复石油生产,1917年的石油产量只及 1914年的1/3,1918年日产量也只及1914年的80%。由于这年11月德国即告投降,他们未能掠夺走多少石油。到一战结束后,罗马尼亚石油生产迅速恢复增长势头,1926年产油 324.4万吨,1932年达到734.8万吨,1936 年达到第一个高峰870万吨。就这样,在二战爆发前夕,罗马尼亚再次成为整个欧洲仅次于苏联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产量居当时世界第六位。

夹缝中的罗马尼亚

与一战时的情况类似,二战爆发前的罗马尼亚仍是一个亲英法的国家。但因恶劣的地缘环境(邻国保加利亚、匈牙利都对罗马尼亚有领土要求),罗马尼亚也竭力对纳粹德国示好。1939年,德罗签订石油通商协定,规定每月进口罗马尼亚石油10万至13万吨。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峰,最大来源就是罗马尼亚。

随着二战的爆发,石油在英法德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法经济战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阻止罗马尼亚的石油流向德国,在英法封锁下的德国则越来越倚重罗马尼亚的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1939年9至11月,英法充分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大量进口罗马尼亚的石油。物以稀为贵,罗马尼亚石油价格因此上涨,这对缺少外汇的德国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其从罗马尼亚的石油进口开始减少。1939年10月,罗马尼亚出口到德国的石油为7万吨,11月又下降到不足6万吨。

守卫油田的罗马尼亚高炮部队

处于「石油战」下风的德国向罗马尼亚施压,若对英法的做法听之任之德国将对罗马尼亚采取必要行动。在当时的语境下 这意味着德国可能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支持下入侵独力难支的罗马尼亚。结果,布加勒斯特不得不做出让步。1939年12月6日,罗马尼亚政府承诺,任何情况下,将保证德国每月从罗马尼亚购买13万吨石油。第二年3月初,外汇匮乏的德国进一步要求罗马尼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供应石油,罗德随后达成以石油换武器的临时协议。根据这个协议,1940年3至4月,罗马尼亚向德国提供20万吨石油换取德国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缴获的军事装备。5月27日,在西线战局已定时罗马尼亚与德国正式签署「石油换武器」的协定。到1940年底德军进驻之后,罗马尼亚彻底倒向轴心国,成为希特勒的忠实仆从国。

就这样,大量的罗马尼亚石油输入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1940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近100万吨来自罗马尼亚。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从 1941年下半年起,作为「盟友」的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有学者评论:「1941-1942年德国的‘闪击战’基本靠罗马尼亚的石油。」

与此同时,罗马尼亚(尤其是其普洛耶什蒂油田)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1940年6月28日,当德军正在法国境内与英法军队大战时,苏联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在当时德国海外石油来源已被切断的情况下,罗马尼亚油田成为纳粹德国的主要油源,而苏联却逼近罗马尼亚的油田,令希特勒愈加惴惴不安——普洛耶什蒂油田面临驻扎在比萨拉比亚和克里米亚半岛的苏联轰炸机的威胁,即便是距离较远的后者距罗马尼亚的油田和炼油厂也只有几百千米,仅相当于轰炸机一个多小时的航准

因此,1940年7月29日希特勒对他最亲密的顾问之一约德尔将军表示,苏联若占领罗马尼亚油田就可能不得不同苏联作战。1941年1月19日,希特勒又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说「以前俄国(苏联)根本算不上什么危险,因为丝毫也不能危害我们。不过现在处于空军时代,来自俄国和地中海的空袭可使罗马尼亚油田变成一片黑烟滚滚的废墟,而这些油田正是轴心国的命脉」。

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在当时远高于其他国家

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战争机器来说,光靠罗马尼亚的石油还不够。1941年3月,德国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发出警告,德国石油储备估计将在10月耗尽。未来若陷入消耗战,缓解石油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苏联的石油。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确保石油供应,希特勒才走上历来德国军事家最忌讳的「两面作战」的老路,孤注一掷地发动了侵略苏联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