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的这段「增援往事」,其实颇有点江湖豪情的味道——不愧是淮海战役中的硬汉角色!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带着精锐部队和重型火炮来到前线,提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请求:既然我们火炮充足,为什么不打制高点,直接扭转战局?然而,中野的各路纵队似乎并不领情,他们「不愿让出指挥权」,仿佛生怕来增援的是个「搅局」的。
陈士榘的回应也够硬气:「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了。」翻译一下就是:哥们我大老远赶来增援,不是为了看你们掐指挥权的。要真是硬扛着不配合,那我就带着兄弟们回去,省得跟着白白送命。这句话说出来的效果,是不是真有点「将军失意,怒而拂袖而去」的画面感?
最终,双方协商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由中野主导统筹指挥,而华野负责火力支援。看似妥协,实则是一次高明的分工。事实上,这种「你指挥、我火力支援」的安排,反而更有效地发挥了华野重炮的优势。中野步兵的冲锋,得到了华野重炮的精准打击支持,不仅压制了黄维兵团的火力点,还一步步撕开了敌军防线。尤其在那次关键的夜间作战中,华野重炮的精准打击几乎摧毁了敌军的意志,为步兵的进攻铺平了道路。这种炮兵和步兵的无缝衔接,正是战术上的完美配合,让黄维兵团的防御一崩再崩。
接下来的战斗,可以说是「打到敌军怀疑人生」。到12月16日,华野炮兵火力彻底摧毁了双堆集的核心防御点,黄维兵团的防线土崩瓦解,连黄维自己也不得不弃阵逃跑。17日中午,战斗接近尾声,大批敌军投降。可以说,这一轮猛如虎的炮火支援,把敌人轰得找不到北,彻底奠定了围歼黄维兵团的胜利基础。
这场增援行动,也让华野和中野的协同作战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两个各自为政的「江湖好汉」终于磨合成了「合体绝技」,让敌人感受到「火力地狱」的威慑。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光是兵力的优势,也是这种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团队合作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也和这场战役中的「指挥之争」类似,各种团队之间总会有利益摩擦和协调难题。今天的职场、组织内斗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各方能够适当放下「指挥权」,多一点配合和信任,是否也能像淮海战役一样,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