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房时,我几次忍不住流眼泪,我看到一位战士刚做完截肢手术,躺在床上唱到一条腿保边疆、一只眼睛好瞄准......我们的战士说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于凤
众所周知,老山战役以其残酷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成为中国军人英勇抗敌的历史缩影。与此同时,战士奋勇杀敌的背后,一群无畏的女军医也在用生命守护着战士们的健康与战斗力。
王晓华等女军医不顾危险,深入前线的猫耳洞为饱受「烂裆病」折磨的战士们提供救治,用行动诠释「巾帼不让须眉」的真正含义。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
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逐渐恶化,尤其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不甘心失败,频繁在中越边境地区进行骚扰和军事挑衅。
中越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且地形复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境内的老山地区,更是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老山地区位于中国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山脉起伏植被茂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不仅是中越边境防线的重要屏障,更是军事战略上的要地。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哪一方能够控制老山就意味着可以掌握边境线上的制高点,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有着直接的影响。
1979年战争结束后,越南多次对老山地区发起进攻,企图重新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我国政府对老山也高度重视,派遣大批精锐部队前往边境防守,老山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从1984年到1989年老山战役持续长达五年的时间,战斗之惨烈堪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战斗环境之恶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抵御越军的不断进攻,中国军队在老山地区建立众多防御工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猫耳洞」,乍一听这个名字很可爱,其实其中的条件十分艰苦。
猫耳洞是一种小型、隐蔽的战斗掩体,前线士兵们在极端条件下自行挖掘而成,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或丛林深处,洞口狭小形状如同猫耳,因此得名为「猫耳洞」。
猫耳洞内部空间通常只能容纳一到两人,较大的可以容纳三到五人,洞内用木梁支撑,洞壁由泥土和树枝加固,战士则在猫耳洞中度过漫长的日夜,吃饭、睡觉、值班、战斗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完成。
战士们的日常生活:艰难与抗争
猫耳洞中战士们的生活极为艰难,由于环境限制食物运输极为困难,送上来的食物大多是压缩饼干、罐头和米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营养极不均衡。
有时因运输途中的颠簸,食物中还会混入大量的泥土,吃起来和吃土差不多,即使如此战士们也不得不吃下去,因为只有吃下去才能维持基本的体力。
饮水也是一大挑战,老山地区虽然雨水丰沛,由于猫耳洞的水源不稳定,战士们每天的饮水量极为有限,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约500毫升的饮用水,
因此,战士们往往长期处于脱水状态,身体极度虚弱。除此之外,还要应对来自洞外的自然威胁,老山地区的丛林中蛇虫鼠蚁随处可见,尤其是毒蛇和蟒蛇时常出没。
在洞中经常能听到蛇在洞口游动的声音,老鼠更是无处不在,不仅偷吃战士们的食物还会咬坏装备。
战士们坚守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中,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背靠背地坐在洞中,腿顶着洞顶轮流休息。
即便如此也无法睡一个好觉,猫耳洞距离敌军阵地非常近,最短的甚至只有十几米,战士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越军狙击手常常利用有利地形窥探洞内动静,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遭到对方的攻击,几乎每分每秒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和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洞内潮湿闷热卫生条件极差,再加上蚊虫和蛇鼠横行,战士们经常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皮肤病。
老山地区气候潮湿闷热,长期的雨季和频繁的降水使得猫耳洞内常年保持高湿度,洞中空间狭小却还需要储备大量武器弹药,内部的空气根本不流通。
潮湿的环境、不流通的空气进而引发的「烂裆病」,这种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恶化,战士们往往疼痛难忍,行动不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战斗能力。
什么是烂裆病?它是一种皮炎和湿疹,一般会出现在身上不通风不见光的部位,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人体的裆部,所以也就被称之为「烂裆病」。
这种疾病并不会直接致命,但瘙痒起来却很难忍受,解放军战士经常忍不住用手抓。然而,他们的手根本就不干净,以至于这种疾病越来越严重。
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表皮溃烂的现象,有时候结痂会与衣服黏连在一起,一不小心衣服就可能把伤口的结痂给撕下来......平时战士们只能用浸了药的湿巾去缓解,但起不到根本作用。
上述提到老山多雨,这些雨水经常会灌满半个猫耳洞,战士的下半身几乎全部浸泡在水里,以至于伤口又会遭到进一步的感染,如此循环往复根本就无法痊愈,许多人被这种皮肤病折磨的痛苦不堪。
前线女军医的无畏奉献
我国有一句话叫做「英姿飒爽红缨枪,不爱红装爱武装」,在老山战役的漫长岁月中,不仅仅是战士们在前线奋战,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医务人员在背后支持,特别是那些前线女军医。
她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火纷飞的「生死线」,为坚守在猫耳洞中的战士们提供医疗救助,王晓华就是这些女军医中的一员。
作为前线医院的医生,她负责为受伤战士进行手术治疗,甚至还主动前往猫耳洞为患病的战士们提供医疗帮助。
从前线医院到猫耳洞的路途充满危险,有敌人的狙击和埋伏,还有布满地雷的「生死线」,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尽管如此王晓华依然带着药箱和助手一同前往猫耳洞。
战士看到这位女军医出现时,内心充满感激和敬佩,猫耳洞中王晓华发现他们因「烂裆病」苦不堪言,由于病发部位的尴尬羞于就医,以至于病情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王晓华耐心劝导战士接受治疗,只有接受治疗才能恢复健康继续战斗,战士们这才纷纷放下顾虑。王晓华经过诊断,为他们进行清创处理,并针对性的涂抹药膏。
尽管治疗条件简陋,药物效果有限,但这种温暖却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纷纷将舍不得吃的食物拿出来与之分享以表达感激之情。
在老山战役中,像王晓华一样的女军医还有很多,在战场上不仅肩负着为伤员治病的重任,还时常面临突如其来的战斗。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前线,她们以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战士们的生命。
1984年,年轻的女军医于凤在随部队来到老山前线,当时的她仅仅只有19岁,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参与无数次紧急救护任务,挽救无数战士的生命,也被解放军的精神所感动,也就有了开篇提交的一句话。
浦秀娟是一名新兵,刚入伍时对战争充满了恐惧,随着战斗的推进逐渐适应前线的生活,凭借精湛的医术一次次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大家称她为「最坚强的军医」。
老山战役结束后,王晓华、于凤和浦秀娟等女军医们的故事被传颂开来,被誉为「战地花木兰」,成为那个年代无数女性的榜样,她们的付出和奉献为战斗的胜利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的来说,老山战役的胜利不仅属于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英雄,也属于默默付出的女军医。今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胜利的纪念,更是对那些无名英雄的致敬。
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能够拥有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那些敢于牺牲的战士。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巡诊「猫耳洞」——记老山前线女军医王晓华】
【战地女护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