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朝鲜版"上甘岭":血染岭、伤心岭,人民军一战如何让美韩军心碎?

2024-07-09军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51年夏季,朝鲜人民军在东线战场的坚守防御作战,使是在志愿军从运动战向阵地战的转变这一战略背景下展开的。

这次作战,创造了一个依托阵地抗击强敌的典型战例。 这个战例,与尔后志愿华抗击「联合国军」秋季攻势的经验一起,为在制鲜战场上实行向阵地战的战略转变,作了直接的实战准备和实战验证。

1、美军的反攻准备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在东线(北汉江以东,直至东海岸)的兵力为美军第10军和韩军第1军团。

第10军下辖2个美师和3个韩军师,其中,美军第1陆战师韩军第5、第7师并列展开于北汉江东岸舞龙里至亥安盆地城隍谷一线,美军第2师位于洪川东北孔雀山、鹰峰地域,韩军第8师为预备队。

韩军第1军团下辖3个师,以首都师、第11师展开于城隍谷至东海岸明波里一线地区,第3师为预备队。

人民军前线集团(即「金集团」,指探员先为金雄,后为金光侠)所属第2、第3、第5军团在东线战场布防,全部展开于北议江以东栗城洞、阳地村至东海岸高城以南一线地区。其右邻,是志愿军第9兵团的第26军和第20军,配置在北汉江以西登大里至鸡雄山一线。

早在6月初,范佛里特就提出一个代号为「压服」的进攻计划,主要内容为:

「当能提供一些满意的条件时,第8集团军将在9月1日前后发动进攻并攻占平壤-元山一线。」

这里所说的「满意的条件」,包括一系列一厢情愿的假定:

其一,中朝军队战斗力显著降低,使得第8集团军有可能以微小损失的代价夺取预定目标;

其二,中朝军队顶不住第8集团军的猛烈攻势而撤退;

其三,美国决策层改变第8集团军的任务,并调驻日本的第16军等部队开到朝鲜对该集团军予以加强。

由于停战谈判即将开始,「压服」计划没有得到李奇微的批准,范佛里特便退而求其次,转而着手策划一次在战区司令职权范围内可以操作的「有限进攻」,并为此选择了一个志在必得又相对好打的目标——位于美军第10军和韩军第1军团接合部亥安盆地边缘的一系列高地。

亥安盆地,俗称「大钵盆地」,是华川水库东北面的一个圆形山谷。

从战场态势图上看,美韩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线,在这里呈犬牙交错状。

盆地西、北、东三面高地,均在人民军控制之下,如同一个打入第8集团军主抵抗线「堪萨斯线」的楔子,使这条防线在此形成一个向内陷进的凹部。

2、美军夏季攻势

美韩军对亥安盆地的进攻,始于6月下旬。6月21日,范佛里特命令第10军制订夺占亥安盆地西侧高地的作战计划。

自26日起,美军第2师开始向盆地西南方的制高点——大愚山(标高1178.5米,美军地图上标为1179米)一线阵地发起猛攻,4天后占领了这个山岭。

可雨季随之来临,滂沱大雨从早到晚下个不停,整个7月,该地降水量达660毫米,进入8月雨量有所减弱,但全月降水量也超过500毫米。恶劣的天气,使道路运输全部中断,飞机不能出动提供空中支援,对亥安盆地的攻势因此被迫推迟。

8月18日以后,天气逐渐转好,美韩军全面恢复以夺取亥安盆地附近高地为主要目标的作战行动。

这个行动,战史上称为「1951年夏季攻势」,是停战谈判开始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首次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美军投入进攻的兵力有第2师和第1陆战师,此外,韩军第5、第7、第8、第11师和首都师各一部参加了攻击。在东线作战的人民军金集团属部队,从西至东,依次为第5、第2、第3军团。

这次夏季攻势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8月18日开始,至31日结束。以韩军为主进行。

焦点之战有两处:

一处在亥安盆地西侧,以983.1高地(美军称作983高地)为中心的「H」形高地群。韩国战史将这一战斗命名为「杜密岭高地之战'(杜密岭距983.1高地1公里,岭上设有韩军指挥观察所)。另一处,在盆地东北侧,以1030.9高地(美军称作1031高地)为中心的「J」形高地群,在韩国战史上称作「丁字山之战」。

攻势发起前,范佛里特对第10军新任军长拜尔斯(阿尔蒙德的继任人)说:

无论是确保「堪萨斯线」的安全,增大防御纵深,还是打开通往北汉江与昭阳江之间的文登里要冲门户,美军都必须占领亥安盆地西侧的983高地群。

他判断,尽管对方在这里的阵地可能很坚固,但只要集中炮兵猛轰,拿下这个目标不会有多大难度。

拜尔斯将攻击任务下达给美军第2师,同时将已完成整训的韩军第5师第36团配属该师,令其担任主攻,美军以全部炮兵实施火力支援。4公里的正面,配置火炮200余门。

攻击发起时,美军的炮火异常猛烈。

3、美军的「血染岭」

战史记述:

人民军防守的高地「完全被爆炸的烟尘所覆盖,使人感觉好像一个活人也没有了。在这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药,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相当于一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这就是所谓的「范佛里特弹药量」。

防守983.1高地群的是人民军第5军团1个团。该部依托阵地顽强抗击,韩军连攻5天,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才爬上这一高地,当晚又被人民军一个反击赶了下来。

983.1高地及其附近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美军一位随军记者目睹了这一场面,感到「好像山顶都被血染红了」,不由得喊出:「BloodyRidge(血染的山岭)。」

从此,在美军战史上,983高地便有「血染岭」之称。

亥安盆地东北侧的「丁字山之战」同样打得惊心动魄。 在这里,韩军第1军团指挥的第11师、首都师和美军第10军指挥的韩军第8师各一部,向人民军第2、第3军团接合部发起攻击。双方在崎岖陡峭的山脊线上逐点争夺,几度打成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位于「丁字山」底端的884高地距离海岸线16公里,处在美国海军大口径舰炮射程之内。

韩军攻击时,美国战列舰上的400毫米舰炮和巡洋舰上的200毫米舰炮一起向岸上目标猛烈射击,实施直接的火力支援,海军航空兵也出动「海盗」式飞机临空轰炸、扫射。

攻击发起当日,韩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攻上这个高地。范佛里特和韩军参谋总长李钟赞闻讯兴奋不已,分别发去电报以示祝贺。 然而,当天夜间,人民军冒雨反击,又把高地夺了回去。此后几天,高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三度易手。

范佛里特起初的兴奋感荡然无存,他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带着正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的韩军第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亲自跑到攻击部队一线指挥所督战。

美军战史称,由于范佛里特到了现场,发现并纠正了韩军的战术错误(没有对攻上山脊线的部队实施有效增援,因而无法对付人民军随之而来的反冲击),才使战场局面得以扭转。

但韩国战史却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并不是韩军犯了什么战术错误,只是由于补给困难造成增援兵力不足,才使其无法巩固已有的攻击成果。

白善烨的记述是:

险恶的地势和恶劣的风雨天气是造成攻击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它导致兵力和火力都无法集中,从而未能顶住对方的反攻。

8月27日,根据白善烨的建议,从美军第10军调来6门155毫米榴弹炮,参加对884高地的作战,海军舰载机也趁天气好转大量出动,提供更为有效的火力支援。韩军调整部署后再战,于当日第4次攻上高地。

这一阶段,韩军每日山动6~13个营的兵力,在美军火力支援下,沿亥安盆地两侧连续猛攻。人民军以顽强的抗击和积极的阵前反击与之对抗。交战结果,韩军仅在局部地区推进2~6公里,未能达到预定目标。

在坚守阵地期间,人民军还积极部署反击,以求夺回失地。

8月24日,彭德怀致电金集团并第5军团,指出:

「你们拟反击进犯之敌甚好,但请注意集中两个师左右兵力,分成梯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每次求得消灭伪一军团两个营,或者一次消灭美军一两个连,如此才能求得迅速解决战斗,切不可企图过大,请斟酌行之。」

29日,人民军一度收复了大愚山,但毕竞久战疲劳,不仅无力再攻,所得阵地也难以巩固。彭德怀于31日电示金集团:

「凡属不易夺回之阵地,暂不必强求,以免伤亡过大。」

据此,人民军撤出对大愚山的反击,转入防御。

4、美军的「伤心岭」

第二阶段作战,从9月1日开始,至18日结束。

这一阶段,美军改变了上一阶段作战以韩军为主的做法,以美军和韩军同时发起攻击,并以美军担任主攻。

具体部署是:

美军第2师攻击983.1高地群,韩军第7师在其左翼行动;美军第1陆战师和韩军第5师分别攻击亥安盆地西北和北侧边缘的高地。

人民军也作了部署调整:

以第6军团接替第3军团防务,第3军团部队西靠,缩短第2、第3团防御正面,加大主要防御方向的兵力密度。

战至9月8日,美韩军艰难地突破人民军前沿阵地,全面控制了「血染岭」。

范佛里特认为,此时「立刻猛攻可使敌丧失平衡,并可在共产党军队喘息之前夺占新的山脊线」,于是令美军第2师继续攻击,目标指向「血染岭」以北约6公里的851高地群。

从13日到18日,美军第2师投入2个团的兵力,并有大量炮兵、航空兵提供火力支援,其中,对担任主攻的第23团(又是那个在砥平里之战中成名的强悍之旅)提供支援的炮兵就有4个营另1个连——除第37野战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提供直接支援外,还有第503野战炮兵营(155毫米榴弹炮)、第96野战炮兵营(155毫米榴弹炮)、第38野战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和第780野战炮兵营G连(203毫米榴弹炮)负责全般支援。

人民军防守部队利用隐蔽工事,并将迫击炮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通过顽强抗击和连续反冲击,给美军以大量杀伤,将其一个营打得只剩下11人。

这个让美军大吃苦头的851高地群,是由3个主要山峰相连形成的一道山脊线,由南到北,分别为894.3(美军标为894)高地、930.6(美军标为931)高地和851高地,长度约3500米。 美国战地记者给它起了一个与「血染岭」相类似的别称——「伤心岭」。

9月18日以后,美韩军夏季攻势基本停止,而对「伤心岭」的攻击仍在持续。

9月20日,美军第2师中途换将,由罗伯特·杨格出任该师师长。新一轮攻击投入的兵力更大,攻击点更多,攻击行动也更加凶狠。

在实施强大的火力毁伤同时,攻击群队多路并进,形成呼应、夹击之势,并切断了坚守要点的人民军部队与其后方的联系,使该地区防御体系陷于孤立和动摇。

「伤心岭」上的人民军防御部队顽强坚持到最后一刻,直至全军覆没。

10月13日拂晓,法国营率先爬上851高地项部。 美军战史记载,高地上人民军官兵「不到战死或因负伤不能战斗时就不停止抵抗,被俘的人极少,而且没有见着一个没有带伤而被俘的」。

为了攻占这个「伤心岭」,美军第2师就伤亡3600多人,第23团和配属它的法国营伤亡达总兵力的一半。随着人员伤亡增加,弹药消耗量也急剧上升。

为支援第2师行动,美军炮兵共发射各种炮弹69.7万发。其中,76毫米炮弹62000发,105毫米炮弹401000发,155毫米炮弹84000发,203毫米炮弹13000发,60毫米、81毫米和4.2英寸迫击炮弹119000多发,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弹18000多发。

范佛里特向第2师新任师长授权:

「只要夺取阵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弹药。」

当81毫米迫击炮弹供应不足时,就用4.2英寸炮弹代替。空军出动飞机向前线紧急空运4.2英寸迫击炮弹,连续4天,每天运送2500发。同时,还通过铁路发专列向前线紧急运输了25000发炮弹。

除炮兵外,航空兵为支援「伤心岭」地区作战出动飞机842架次,投掷炸弹达250吨。

据人民军方面统计,以上两个阶段作战,人民军共歼敌4.6万人;其中,第一阶段歼敌2.4万人,第二阶段歼敌2.2万人。

这个数字似有夸大之嫌,因为就当时美韩军实际投入的兵力来说,若非所有参战部队悉数被歼,是不会有这样大的伤亡的。 但不管怎么说,美韩军在此次作战中损失相当惨重,当是确定无疑的。

5、美军何以受挫?

美韩军夏季攻势受挫,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美方事后总结,认为其失误在于「对敌人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都估计低了」。

在整个作战中,「每次都缺乏足够的预备队兵力来加强并巩固所夺占的目标」,而人民军「自始至终作战决心很大,而且作战勇敢」,并能够不断地向受威胁的阵地补充兵力或把炮兵火力集中到一个狭小的地区。

对中朝军队来说,此战的价值在于显示了阵地在防御作战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血染岭」,还是「伤心岭」,人民军之所以能将进攻之敌打得血染山岭、伤心不已,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坚固阵地作战的结果。

在亥安盆地周围高地上,人民军下了很大力气构筑防御工事,不仅有可以抗击各种炮弹和航空炸弹轰击的坚固掩体,而且在阵前设置了密集的雷场。

阵地位置的选择也相当合理:主阵地构筑在接近山顶的反斜面,由交通壕和洞窟式掩蔽部组成,高地正面只构筑一些警戒阵地和假阵地。

当美军以航空兵、炮兵实施火力准备时,防御分队在掩蔽部里待机,一旦炮击停止,便迅速进至射击位置,以机枪交叉射击和密集投掷手榴弹形成的弹幕,予敌以重大杀伤。

对此,李奇微有如下评述:

敌人以东方人所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有时,他们甚至依靠人力来挖掘从山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袭和炮击时能撤离正斜面阵地,躲进空袭火力或重型榴弹炮火力难以打击的反斜面工事。

敌人构筑的坑道有时长达三千英尺这样,他们既能迅速躲避轰炸,又能很快向前运动抗击地面进攻。通常,前斜面的坑道出口都经过精心巧妙的伪装,必须很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出口。

顽强的斗志,坚固的阵地,加上有利的地形,三个因素组合到一起,使东线人民军在抗击「联合国军」夏季攻势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战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