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以色列突然打击14艘伊朗油轮?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北约的羞辱又意味着什么,美英法为何会集体失声?
俄乌战争拖了900多天,巴以冲突也有11个月了,这仗打的时间可不短。虽然表面上看,双方好像有点想谈判的意思,俄罗斯那边说着要和平,以色列这边也表示愿意坐回谈判桌。
但真要指望这几天就能达成什么协议,那还是有点天真了。实际上,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较量。
先来说说以色列和伊朗在红海的对抗,这段时间双方可没闲着。根据9号俄新社的报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说,中东快要爆发大战了,特别是从以色列到黎巴嫩,红海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
这个地方可不只是旅游胜地,还是战略咽喉,一旦冲突加剧,全球都得跟着遭殃。于是拉夫罗夫呼吁国际社会赶紧介入,别让这片地区彻底打起来。
事情还得从以色列对伊朗油轮的打击说起。以色列在红海、地中海悄悄干了件大事,针对伊朗的14艘油轮发动了袭击。
这14艘油轮可不简单,都是满载着石油的「大胃王」,一旦运回去,伊朗的经济可就有了保障。而以色列自然不想看到这一幕,狠狠一击,想断了伊朗的经济命脉。毕竟,石油是伊朗的经济支柱,没了这口气,伊朗在国际上就很难硬气。
以色列这招可够狠,打得伊朗有点措手不及。不过,伊朗也不是省油的灯,没过多久就开始反击。伊朗不但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发起了报复行动,直接瞄准了以色列的12艘船只,有些被攻击,有些干脆被拦截。
甚至在第五次袭击中,以色列那边竟然主动撤退了,显然是感觉压力有点大了。伊朗这边放话说,以色列不敢继续打下去,已经露出了妥协的迹象。
这场水上的交锋看着像是以色列吃了亏,伊朗似乎更有优势,但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对这次事件的态度相当有意思。
通常遇到这种事,他们都会跳出来发声,但这次却选择了集体沉默。伊朗这边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占了上风,觉得西方的沉默是对它的默认,但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沉默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色列可是美国的「铁杆兄弟」,真要打起来,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伊朗对以色列油轮的打击行动还不止这些。胡塞武装也在这一片海域搅和,常常袭击美国的船只和军舰。每次他们打完了都会跳出来宣布,成功了,命中了目标。
美国倒是有点懒得理会,常常只是口头上谴责一下,觉得胡塞武装有点吹牛。不过,每当有新事件发生,美国的航母和战舰还是得在那片海域巡航,毕竟这种事也不能掉以轻心。
眼下,伊朗和以色列的矛盾已经不只是石油和船只的问题,双方的军事对抗随时可能升级。俄方的呼吁并不是空穴来风,拉夫罗夫之所以呼吁全球关注中东局势,是因为一旦战争在中东爆发,红海和地中海这些重要的战略水道都将受到波及,而这些水道可不只是中东国家用,全球的经济命脉都依赖于这些地方。
美国和联合国对中东的局势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伊朗和以色列直接大打出手。美国尤其焦虑,因为如果这两国真打起来,美国就得参与进来,不然作为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它的国际声誉会受损。
同时,美国也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红海这一带可不仅仅是石油运输线,还是全球供应链的命脉所在。一旦局势失控,油价和商品价格会受到巨大冲击。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以色列虽然暂时在军事对抗中有所退让,但如果伊朗进一步挑衅,以色列也不会一直按兵不动。伊朗虽然凭借一时的胜利得意洋洋,但接下来的战斗局势仍然难以预料。如果西方国家决定介入,那么伊朗面对的将不只是以色列的压力,还有来自整个西方世界的威慑。
与此同时,8号凌晨,俄罗斯的一架无人机直接闯入罗马尼亚的领空,事后这事迅速传开,罗马尼亚立刻向北约盟友发出了紧急通报,反应极为迅速。虽然无人机没有对罗马尼亚造成实际伤害,但这种行为的象征意义可不小。罗马尼亚怒不可遏地谴责俄罗斯,称这是对国际法的公然挑衅,并要求对其进行追责。
俄罗斯这一动作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在试探北约的反应。俄罗斯知道,北约国家在面对直接威胁时,不得不表现出强硬态度,但也不想和俄罗斯来一场全面的正面冲突。
毕竟,谁都清楚真打起来,各自的损失可不小。因此,这架无人机的行动,更像是俄罗斯的一次「心理战」。它想看看北约是否真的有胆量在遭遇这种「轻微挑衅」时动真格。
紧接着,第二天,也就是9月7日,一架俄罗斯无人机在拉脱维亚境内坠毁。拉脱维亚立即展开调查,怀疑这架无人机是从白俄罗斯那边「误入」的。
虽然官方如此表态,但「误入」的说法让人感到含糊不清,真正的原因却没人能确定。无论是技术故障还是故意行动,这一事件都使北约成员国的防空系统感到不安。
这两起无人机事件不仅让罗马尼亚和拉脱维亚心里一紧,整个北约内部也在讨论该如何回应。俄罗斯敢这么肆无忌惮地试探北约国家的防线,显然是不把北约放在眼里。更让人意外的是,面对俄罗斯连续的「挑衅」,美国、英国和法国这几个西方大国竟然选择了沉默。没有谴责,也没有行动,连个声明都没见着。
这种沉默与之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就拿几个月前俄罗斯导弹误入波兰领空的事来说,当时美国、英国、法国可都没闲着,立即跳出来对俄罗斯进行了强烈谴责,北约内部更是吵翻了天。
然而这次面对无人机入侵的事,大家却选择了按兵不动。这种反常的表现,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无人机」比「导弹」威胁小。
美国等国的低调反应,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考量。与俄罗斯爆发正面冲突,对于美国和北约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代价。无论是军事上的投入,还是经济上的后果,都是西方国家不愿承担的。
因此,面对俄罗斯的小动作,北约内部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冷处理」的态度,避免因为无人机这种「小事」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当然了,俄罗斯也清楚,北约的反应会有多大限度,毕竟无人机挑衅和导弹误射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威胁。俄罗斯这样的试探,不会马上引起北约的激烈反应,但却能够持续施压,让北约陷入「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困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