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情妇披露本拉登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五位妻子各具魅力

2024-09-17国际

策划「9·11事件」的恐怖袭击,使得美国中情局为本·拉登悬赏5000万美元,他几乎成为了现代最让美国人困扰的恐怖分子之一。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全球宣布拉登已经去世,但与他相关的秘密依然吸引着众多人继续探寻。

如此一位令世界震惊的恐怖分子,对待感情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让我们共同阅读本·拉登情妇所出版的【失落女孩日记】,探索这位「反美斗士——恐怖拉登」的感情往事。

悲惨的妻子 赚钱手段

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一夫多妻的传统,特别是在富裕的中东家庭中,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这样的家庭里,几位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能和谐相处。

本·拉登作为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了一夫多妻的传统,让几位妻子为他的「恐怖事业」奠定基础。

本·拉登的初任妻子是他的表妹那瓦伊,他在17岁时与她成婚,两人可谓青涩恋爱。结婚后,这对甜蜜的夫妻迎来了他们的长子阿卜杜拉。

对17岁的本·拉登而言,这段婚姻充满了热情与美好,而在他父母看来,那瓦伊则是家庭进入上层政治圈的基础。

人的野心会随着欲望的增长而无限膨胀。在体验到上流政治圈所带来的权力后,本·拉登清楚地意识到那瓦伊的影响是有限的,他迫切需要寻求更为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拉登决定利用父母的方式,继续通过婚姻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自1974年与本·拉登结婚以来,瓦伊为他连续生下四个孩子。她天真地认为,若能通过孩子来束缚丈夫的心,他们的婚姻便能够维系。

终究是天意难违,当那瓦伊即将临盆五胎时,本·拉登对她说道:「我希望再娶一位妻子,然而你不必担忧,届时你依然是家中最受尊敬的女主人。」

尽管瓦伊心中充满无奈,她仍然乖巧地点了点头。

本·拉登终于成功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赫蒂彻。为了确保两位妻子能够和谐共处,他费尽心思。

他对第一任妻子那瓦伊说道:「放下对赫蒂彻的敌意,和她好好相处,死后你将进入天堂。」

这给信奉伊斯兰教的那瓦伊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她与赫蒂彻之间一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赫蒂彻的外表看似只是一个普通教师,然而她实际上是来自叙利亚沙里夫家族。

沙里夫家族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且在教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拉登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通过与沙里夫家族的女儿结婚,本·拉登在教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在某些有心人的帮助下,他与叙利亚的恐怖组织建立了联系,这为他后来的恐怖活动打下了基础。

随着事业的不断攀升,本·拉登身边的女性也日益增多,其中有不少是主动前来投靠的。

常言道,年轻时若不追求风流韵事便是遗憾。在经历了和赫蒂彻的热恋期后,本·拉登开始沉迷于外面的纸醉金迷,完全忽视了家中两位妻子和孩子们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拉登萌生了再娶两位妻子的念头。这一决定令他的第二任妻子赫蒂彻感到愤怒,二人的关系因此出现了裂痕。

尽管赫蒂彻千方百计地反对,本·拉登最终还是将克海莉亚带回了家。

克海莉亚是一位聋哑的教师,虽然她并没有赫蒂彻那样显赫的家世,但她性格温和,本·拉登对她待之也算宠溺。

一年后,作为本·拉登的第一任妻子,那瓦伊为他再迎来了第四任妻子西哈姆。

这让赫蒂彻底陷入疯狂,曾经恩爱的一切涌上心头,她无法忍受自己的丈夫竟是一位花心之人。

赫蒂彻满怀悲伤地向本·拉登提出了离婚,和他决裂后便返回了叙利亚。

赫蒂彻的离婚闹剧显然对本·拉登没有造成困扰,他完全沉迷于西哈姆的才华与美貌,对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妻子倍加宠爱。

西哈姆凭借出色的文字能力,成为本·拉登的特别助手,协助丈夫撰写演讲稿。

1999年,因赫蒂彻的分裂,本·拉登的第二任配偶缺席,他决定再迎娶一位妻子。

本·拉登这次希望能推进自己在中东的恐怖活动,他要求所娶的妻子必须是来自也门,并且要年轻且美丽。

本·拉登接连结婚,这让他的妻子那瓦伊感到不满。无奈之下,他只能将此事完全交给助手萨伊德处理。

在本·拉登的指示下,萨伊德前往宗教学校寻找新的妻子。

经过千挑万选,年仅17岁的也门女孩阿迈勒最终脱颖而出。

当阿迈勒的父母得知女儿打算和一位超级富豪结婚时,他们完全不在意两人之间的年龄差异,急于将女儿嫁出去。

他们担心阿迈勒可能不愿意顺从地结婚,因此亲自监督她与本·拉登的婚礼,直至典礼成功结束后,两人才回到也门。

岁月匆匆流逝,往日的风采已不复存在。虽然本·拉登以前的几位妻子与他关系融洽,但当这位17岁的新媳妇走进家门时,一切都已经不同。

本·拉登常常偏爱新的妻子,完全不顾及其他几位妻子的感受。

最终,瓦伊忍耐到了极限,带着孩子与本·拉登结束了婚姻,回到了沙特阿拉伯。

本·拉登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几乎可以制作成一部电视剧。那么,他的恐怖事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恐怖攻击 美国的敌人

2001年9月11日,熙熙攘攘的纽约街道上,高级白领们匆忙地赶往工作。每个人都满怀干劲地向前迈进,以期待新一天的到来。

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城市的宁静,两架飞机相继撞击了世贸组织的双子塔,火光冲天而起。

紧接着,感受到危险来临的民众开始惊叫并四散逃离,整个城市顿时陷入一片恐慌。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五角大楼也遭受了攻击,恐怖分子的飞机竟然直接冲入了五角大楼内部,直击美国国防的核心。

美国政府的高层官员发布指令:「立刻实施紧急措施,这是一场针对我们国家的恐怖袭击。」

此次恐怖袭击令全球震惊,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美国认为无人敢如此公开与其对抗。

经过美国情报机构的多方调查,他们确认本·拉登是此次恐怖袭击的主谋。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这次恐怖袭击中遇难的美国公民人数已达3000名,其恐怖程度令各国感到震惊。

这起震撼全球的「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遭遇过的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

美国政府公开表示:「无论本·拉登藏身何处,我们都不会停止追踪他,终究会将你找到。」

本·拉登既然选择公然挑战美国的权威,必定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凭借丰富的侦查经验以及对中东地形的深入理解,隐匿于该地区的多个山区,甚至获得了某些区域的庇护。

在长达十多年的本·拉登追捕行动中,美国政府几乎使用了当时所有的科技手段,包括卫星定位和高空侦查等。

有句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美国政府几乎是全方位的搜查,本·拉登选择完全不使用电话,并长期隐居在偏远山区。

「抓捕拉登的行动」面临了诸多挑战,直到美国总统布什下台,奥巴马当选为新总统,这项任务依然令美国政府感到极为棘手。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抓捕拉登行动」已基本以失败告终之际,一条关键情报改变了美国政府的不利局面。

美国中央情报局发现本·拉登很有可能隐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小城镇。

中情局的情报显示,本·拉登居住在阿波塔巴德的一处三层别墅里。

这栋别墅非常牢固,本·拉登几乎不进出,周围则有持枪的佣兵进行守卫。

更为棘手的是,这一行动并非在美国境内。如欲派兵逮捕本·拉登,美国军方首先需要获得巴基斯坦政府的批准。

如果巴基斯坦政府拒绝合作,该如何处理?若中情局的情报存在偏差,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本·拉登,那么贸然出手难免会引起警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美国政府的高层官员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大家心存疑虑,纷纷对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表示反对。

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如果不去冒险尝试,可能将永远无法获得。」

本·拉登被视为美国政府的「重大威胁」,只要尽快处理掉他,奥巴马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将显著提高。

相反,如果他失败的话,奥巴马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会大幅下滑。因此,这对他来说是事关全部声誉的一战。

海矛之战 存在诸多疑问

2011年4月29日,针对这次抓捕行动,白宫举行了紧急会议,奥巴马给这项行动命名为「海神之矛」,主要负责此任务的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

美国海豹突击队是全球十大特种部队之一,由美国最优秀的士兵组成,通常被称为「蛙人」,他们在爆破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2011年5月1日的深夜,海豹突击队员搭乘直升飞机飞抵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上空。

此次「海矛之战」的负责人轻声提醒道:「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大家必须全力以赴。」

紧接着,直升机慢慢降落在别墅前,队员们沿着绳索下来,在空地上集合。

2011年5月2日凌晨3点半,海豹突击队的成员用炸药将别墅的大门炸开,这让正在熟睡的本·拉登惊醒了过来。

「为了遏制敌人的反扑,我们需要立刻采取行动。」活动负责人通过耳麦发出指令。

队员们迅速进入别墅,逐一检查一楼的房间,但未能找到本·拉登。

「然后前往二楼进行搜查。」听到耳麦中的指令,队员们便向二楼进发。

在二楼的一间阴暗房间中,瘦削的本·拉登正在进行最后的抵抗。

他手握枪支,与海豹突击队员们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最终,本·拉登被当场击杀。队员们走上前,重新确认了死者正是他们多年来追寻的本·拉登。

「目标已死亡,照片传回。」随着队长的指令,本·拉登的遗像被卫星发送回美国总部。

随即,队员们对本·拉登的房间展开了搜查,以寻找恐怖活动留下的资料。

在获取到相关资料后,海豹突击队的成员立刻撤离,因为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警觉,此次抓捕行动并未获得巴基斯坦政府的批准。

队员们迅速离开别墅,赶往直升飞机的着陆点,快速登记了本·拉登的遗体和找到的恐怖资料。

接着,直升机的旋翼声逐渐远离别墅上空,朝阿富汗的军事基地飞去。

「直升飞机已顺利起飞,正在返航。」战情室内,海豹突击队的队长发言时,奥巴马和其他官员终于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2011年5月2日清晨4时30分,直升机降落在美国位于阿富汗的军事基地。成员们将本·拉登的遗体抬入临时搭建的帐篷内。

法医迅速着手进行鉴定,利用指纹和DNA检测等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再次确认死者的身份为本·拉登。

「身份再次确认,正确无误。」奥巴马接收到卫星电话传来的信息,随后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遗体被送往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

2011年5月2日的清晨六点半,海浪冲击着木板,东方的太阳缓缓地在海平面上升起。

海军士兵在甲板上对尸体进行了初步清洗,随后用裹尸布将其包好,几名士兵一起将其抬到甲板的边缘。

随着士兵说出「愿真主安拉赐你平静。」,本·拉登的遗体缓缓沉入水中。

在美国军方宣布本·拉登去世的消息后,美国人民心头的阴霾终于散去,象征着本·拉登恐怖统治的时代宣告结束。

不过,随着本·拉登去世的消息传播,许多人开始产生疑问:

为何不将本·拉登生擒,以迫使他透露其他恐怖组织的信息?

为何美国军方决定为本·拉登进行海葬?这是否是在掩盖某种事情呢?

历经无数战斗的本·拉登真的会如此轻易被捕吗?

五位妻子所组成的复杂私生活以及拉登之死,仍然充满疑问,至今仍有很多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