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曹云金演出首次回应师承!现场撩大褂致敬,师徒格局对比明显?

2024-10-24娱乐

标题:曹云金演出首次回应师承!现场撩大褂致敬,师徒格局对比明显?

引言:
在相声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2023年8月20日,曹云金的一场普通演出,因为一个简单的撩大褂动作,让十多年的师徒恩怨再次成为热议焦点。这个被贴上"欺师灭祖"标签的人,为何在这一刻选择用师父郭德纲最经典的动作来回应?当年那个16岁就拜入德云社的少年,与如今台上从容自若的相声演员,中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而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少年慕艺:拜师之路

世人皆知曹云金是郭德纲的大弟子,却不知在他成为德云社一员之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求艺经历。

1989年,曹云金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在这个相声艺术的发源地,街头巷尾常能听到茶馆里传出的相声段子。七岁那年,隔壁老李家买了台收音机,每到周末都会放相声节目。小云金放学后总爱趴在墙根底下,一听就是大半天。

1998年的一个周末,九岁的曹云金照例在老李家墙根下听相声。这天播放的是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厂】,听得他咯咯直笑。恰巧路过的田立禾老师被这清脆的笑声吸引,驻足观望。

"小伙子,你喜欢听相声?"田立禾问道。

"喜欢!"曹云金脆生生地答道,"马老师说得真有意思!"

这一问一答,竟成就了曹云金的启蒙机缘。原来田立禾老师是天津相声界的老艺人,在天津广播电台有个相声节目。得知小云金对相声的热爱,田老师便邀请他去电台参观。

从那以后,但凡有空,曹云金就往电台跑。田老师见他有心,便教他一些相声的基本功。什么是"垛子",怎么说"贯口",如何练"活"字。一点一滴,曹云金都记在心里。

2004年,15岁的曹云金考上了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眼看着该规划未来了,他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郭德纲在京演出的录像带。台上的郭德纲说着京味儿十足的段子,台风潇洒,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这让曹云金眼前一亮。

"师父,我想去北京拜郭德纲为师。"曹云金对田立禾说。

"去吧,"田老师拍拍他的肩膀,"你小子有这个天赋。"

2005年春节过后,曹云金只身来到北京。当时的郭德纲还在东三环的一个小剧场演出,观众稀稀落落的。曹云金买了张票,坐在第一排,目不转睛地看完了整场演出。

散场后,他守在后台门口,连着等了三天。第四天,郭德纲终于现身。

"师父,我想跟您学相声!"曹云金直接跪下。

"会什么活?"郭德纲问。

曹云金立马说了段【学跳舞】,是田立禾教的。说完又来了段【卖马】,是自己改编的。一口气说了四个段子,汗水湿透了衣襟。

"明天来后台找我。"郭德纲留下这句话就走了。

第二天,曹云金早早守在后台。这一等,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十点,郭德纲才姗姗来迟。

"你还在?"郭德纲似乎有些意外。

"在!弟子一直在等师父!"

就这样,曹云金成了郭德纲的第二个徒弟。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表姐王慧正是郭德纲的原配妻子。这层渊源,直到后来他拜师成功,才被家里人告知。

二、德云岁月:师徒情深

世人只知郭德纲带出了众多相声名角,却不知在德云社最艰难的岁月里,正是这个16岁的少年陪他走过了最灰暗的日子。

2005年的德云社,破旧的剧场每天只能容纳二三十人。郭德纲对这个新收的徒弟格外上心,每天凌晨四点就把曹云金叫起来。刚开始几天,曹云金总是睡眼惺忪地应声。后来有一次,郭德纲见他还在睡,直接一盆冷水泼了过去。从那以后,曹云金都会提前半小时起床。

"先背一百遍【夸住宅】,然后跟我练太平歌词。"这是郭德纲雷打不动的早课安排。在寒冷的北京早晨,师徒俩的声音常常是胡同里最早响起的。

2005年夏天,德云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个月的演出收入还不够付房租,连电费都交不起。有一天演出结束,曹云金发现师父坐在后台发呆。

"师父,我去街口卖个唱。"曹云金说完就往外走。

"站住!"郭德纲叫住他,"德云社的人,再难也不能去街头卖艺。"

这句话,曹云金记了一辈子。从那天起,他更加刻苦钻研相声功底。每天除了必要的练功,就是跟师父一起研究新活儿。不到半年,他就能独立创作相声段子,而且笑料密集,包袱十足。

2006年初,德云社迎来了转机。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云金在一场商业演出上认识了某知名企业的老板。这位老板被他的表演打动,当场就表示要赞助德云社。从此,德云社有了第一个大客户。

随后的日子里,曹云金和郭德纲的关系更加亲密。台上说相声,郭德纲常常让曹云金当捧哏,两人配合默契,经常说到忘记时间。每当曹云金即兴发挥出新包袱,郭德纲总会欣慰地点头。

2006年中秋节那天,德云社迎来了开业以来最大的一场演出。五百个座位全部售罄,还有不少人站着看。演出结束后,郭德纲特意给曹云金买了个月饼。

"云金,你小子这半年给师父长脸了。"郭德纲难得夸了他一句。

那时的德云社,已经有了十几个徒弟。但郭德纲最器重的还是曹云金。每次有重要场合,都会让曹云金担纲主演。在一次企业年会上,曹云金即兴创作了一段广告词,把企业文化和相声完美结合,赢得满堂彩。从那以后,德云社的商业演出一直不断。

到了2007年,德云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固定场地。开业那天,曹云金特意穿上了郭德纲送他的第一件大褂。那是件深蓝色的丝绸大褂,上面绣着"德云社"三个字。这件大褂,一直被他珍藏至今。

在那些风雨同舟的日子里,师徒俩创作了大量经典段子。【我要闹绯闻】【绕口令】【太平歌词】等,都是那时的作品。这些段子不仅让德云社名声大振,也为日后相声界开创了新的表演风格。

三、暗流涌动:矛盾升级

世人只知曹云金与德云社分道扬镳,却不知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6年初,德云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全国性的相声大赛,这对于当时还不够知名的德云社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曹云金主动请缨参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

就在决赛前夕,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云金,马上退赛。"电话那头传来郭德纲严厉的声音。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让正在排练的曹云金一时愣在原地。

当晚,曹云金找到郭德纲当面解释。"师父,这次比赛对德云社很重要。"话没说完,就被郭德纲打断。"德云社不需要靠比赛出名。"

这次争执之后,师徒关系出现了第一道裂痕。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2007年,德云社开始在北京各大剧场轮番演出。每场动辄上千人,票房收入节节攀升。然而,作为台柱子的曹云金,工资却始终维持在每月四千元。当时的北京,一个普通演员的演出费都在万元以上。

一次商演后,曹云金拿着酬金单找到郭德纲。"师父,这场商演的收入是二十万。"郭德纲看了看单子,只说了一句:"收入归社里,你拿死工资。"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2008年,德云社的演员工资制度引发内部争议。有些老演员提出要建立分成制,但郭德纲坚持传统的师徒制管理模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几位资深演员甚至当面质疑这种做法不合时宜。

与此同时,曹云金的个人发展也受到限制。多家电视台邀请他参加节目录制,都被德云社以各种理由回绝。一位知名导演想请他演电影,也被德云社以"不利于相声艺术发展"为由婉拒。

2009年,事态进一步恶化。德云社的几位二代弟子私下议论,说曹云金"不懂规矩"。这些话传到郭德纲耳中,却没有得到任何澄清。当时的德云社,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改革的新派和坚持传统的老派。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郭德纲的寿宴上。席间,曹云金准备当众提出工资问题。就在他起身的那一刻,王慧突然跪下:"云金,给师父一个面子。"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其他弟子面面相觑,没人敢出声。最后,曹云金一言不发地摔杯离席。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回过德云社。

这次风波过后,德云社内部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说法。有人说曹云金太过年轻气盛,有人说是郭德纲管理太严,还有人说是两代人理念的冲突。但最知情的几个老艺人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多年后才有人道出其中隐情:矛盾的根源不在于钱,而在于对相声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理解。

四、各自天地:重新起航

世人只道曹云金离开德云社后一蹶不振,却不知他在相声界另辟蹊径的故事。

2010年深秋,北京西城区的一间小剧场里,曹云金重新登台。这次不同的是,他的身后不再是德云社的招牌,而是一个崭新的平台——云金相声会馆。开业第一天,门票定价只有二十元,一百个座位却只坐了不到三十人。

"今天的票价这么便宜,图的就是让更多人能走进剧场,感受相声的魅力。"这是曹云金在演出结束时说的话。这个价格,甚至比不上德云社十年前的票价。

2011年春节,云金相声会馆推出了"一元场"活动。消息一出,立即在北京相声圈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他是在跟德云社打价格战,有人说他是在砸行业的饭碗。面对质疑,曹云金只回应了一句:"让相声回归普通百姓的茶余饭后。"

这个春节,云金相声会馆场场爆满。一位老观众感慨道:"二十年前在茶馆听相声就是这个价,那时候说相声的是乐此不疲,听相声的是津津有味。"

2012年,曹云金开始在各地开设分馆。与其他相声演员不同,他坚持亲自培养新人。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在当地举办公开课,从民间选拔有天赋的年轻人。这些学员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保证每天按时来练功。

"不收学费不等于不严格。"在一次采访中,曹云金说,"我依然保持着在德云社学到的严格要求。每天早上五点练功,谁迟到一次就取消资格。"

2013年,一档选秀节目邀请曹云金担任评委。节目组开出了百万酬劳,但要求他在节目中谈论与德云社的恩怨。曹云金直接回绝:"相声演员上电视,就该说相声。"

这一年,云金相声会馆在全国已有了十几家分店。每家店都坚持低价策略,最贵的票价不超过五十元。有媒体计算,按这个收费标准,光是场地成本就要亏损。但曹云金通过开设相声培训班,开发音频节目等方式,让会馆得以维持运营。

2015年,曹云金开始涉足影视圈。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笑林】,讲述了一个相声演员的成长故事。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影射德云社,但细心的观众发现,主角练功的场景,与他当年在德云社的经历极为相似。

2017年,一位记者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曹云金说:"我只后悔一件事,那就是在师父寿宴上摔了杯子。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失态。"

2020年,疫情期间,云金相声会馆虽然无法开展现场演出,但曹云金带领团队开发了线上相声课程,免费向全国相声爱好者开放。一位学员在留言中写道:"您的课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相声的感觉。"

五、师徒格局:情与理之辨

世人只见2023年8月20日曹云金那个撩大褂的动作,却不知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十多年来师徒二人从未说出口的故事。

这个动作源于2005年郭德纲在天桥剧场的一场演出。当时,年轻的郭德纲正说到【铃铛谱】的高潮处,随手一撩大褂,引得观众掌声雷动。从那以后,这个动作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而在一旁观摩的曹云金,也将这个动作牢牢记在心里。

十八年后的这个夏夜,当观众问及师承问题时,台上的曹云金沉默片刻,突然做出了这个动作。台下观众瞬间会意,掌声经久不息。这一刻,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其实在这十八年里,师徒二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传承着相声艺术。郭德纲带领德云社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培养出岳云鹏、孟鹤堂等新生代相声演员。而曹云金则坚持着平民化的路线,在各地开设平价相声会馆。

2021年,一位德云社的老艺人在回忆往事时说:"当年的分歧,说到底是两种传承理念的碰撞。郭德纲想把相声做大做强,曹云金则想让相声回归民间。"

这种碰撞在相声界并非孤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就曾面临过类似的选择。当时,有人提议把相声做成大型商业演出,但马老先生坚持在茶馆里说小段子。

2022年,一档纪录片采访了多位相声界老艺人,请他们谈谈对传统相声传承的看法。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艺人说:"相声艺术的传承就像一条河,有人想把它修成笔直的运河,有人则愿意让它保持自然的弯曲。两种方式都没有对错,关键是不能让河流断流。"

而今,德云社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文化企业,在全国拥有数十家分社,门票动辄数百元。云金相声会馆则保持着低价亲民的路线,一张票二三十元,观众可以像在老茶馆一样,边喝茶边听相声。

2023年春节期间,一位老北京观众分别到两家园子听了相声。他说:"在德云社,看到的是相声的繁荣;在云金会馆,感受到的是相声的原味。"

8月20日那晚的演出结束后,有记者想采访曹云金,问他为什么要做那个动作。曹云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指了指自己身上的大褂:"这件大褂,还是当年师父送的。"

就在当晚,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郭德纲正在后台准备,突然被问到曹云金的事。他顿了顿,抬手撩了下大褂,转身走向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