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春节习俗

2024-02-07国风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老百姓称之为「过年」、「阴历年」、「大年初一」。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人过新年最早是从虞舜时期开始的。舜当上部落首领以后,带领属下祭拜天地。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来历。正月初一究竟从哪一天算起,在汉武帝之前并不统一。到汉武帝时,为了让历法定型不至错乱,创立并实行了「太初历」,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扫尘——【吕氏春秋】上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在春节扫尘的节日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包含了「除旧布新」的涵义。大家希望通过扫尘,把一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祭神、祭祖——春节前夕祭神祭祖,是一种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习俗。一般都是在除夕到来之前先祭神,再祭祖。所祭的神,有的是保家仙,有的是财神、喜神,全国各地祭神大同小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年画。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