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近些年来的和田子玉造假技术,主要都是针对皮色、毛孔,这些表面特征进行研发的。而作为普通的爱好者,我们鉴别全须全尾的完整子玉原石已经是殊非易事了,倘若彻底的切除石皮,再想辨别真伪,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好事者才总结出了标题中这句话。然而也正是由于缺少了关键性的鉴定特征,所以前些年在市场上偶尔见到用「无皮子」雕刻出来的玉器,价钱才往往份外的便宜。
但以我个人的经验,这些制作大件玉器时,因远离体表而未能带有皮色的边角,或者器皿件的心料,其玉质却普遍的高于暴露在外的皮色部分。
尽管在外行看来,浓妆艳抹的皮色料似乎更加讨人喜欢,但明眼人都知道,玉质越是扎实紧密,就越是难以被致色物质侵蚀渗透。
所以资深玩家反而更中意那些质地精纯的玉肉。从某种角度上考虑,其实被初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漂亮玉皮,其实也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大面积的杂质瑕疵。
而在子玉应用比例更高的古代,带有原始皮色的玉器数量却相对稀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都被当成瑕疵剔除掉了。只有少数俏色巧雕器形,才被保留了下来。
而今天倒行逆施的以皮色为荣,主要还是由于和田玉收藏的普及下放,为了照顾大多数人不具备辨伪识真的眼力,这才在每件子料玉器上留皮,终至本末倒置的窘境。
写到这里参玉还是要申明我个人对于未能留下皮色的新疆子料玉器的态度。首先,其鉴定的难度确实太高,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最好不要因贪念而盲目的入手。
例如近两年我也见过好几次直播间里的妄人,赌咒发誓的指着典型的山料,坚称是「无皮子」的闹剧。所以入手这东西还是要依靠自己慧眼识珠的能力。
再者伴随着切料的日益稀少,这种未能留下皮色子玉小件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虽然还是颇具性价比的,但也的确不像前几年那样仅卖个白菜价了。所以也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强求,随缘便罢。
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多观察这种器物,因为它们摆脱了「皮色造假的重灾区」,不依赖外在特征鉴别子玉,更能体会到玉质细微而曼妙的差别与变化,对提升我辈的鉴赏水平助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