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许建
时间回到2012年的下半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组总导演高虹心里总是焦虑不安,作为向百姓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而号称华夏国粹的书法栏目,因为主讲人选一直没有头绪,使节目长期搁浅。
说起来不可思议,泱泱中华,书法名家、大咖可说是一抓一大把,可真要选一个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人,还愣是选不出来。试了好几拨人都不理想。有的名头很响,但笔下功夫不行;有的字写得漂亮,但理论水平欠佳;有的深孚众望,但体弱或繁忙少时间,要在摄像机前连讲十几集,难。
经过焦急的等待,派往浙江试片的同事回来了,带来新选出的主讲人——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年轻教坛学者,虽然在书法界不是如雷贯耳,但笔下功夫硬,是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秘书长陈振濂的亲传弟子,学识横跨中西,国学素养深厚。他的另一个长处是相貌堂堂、口才出众,这也是主讲人所需要的条件之一。
看了片子后,高导紧锁的眉头为之舒展,马上给这个名叫于钟华的书法学者打电话,聊了一通后当即拍板:就是他了。就这样,41岁的于钟华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历经五个月的拍摄,登上了万众瞩目的央视「百家讲坛」。
2015年5月1日,当观众打开电视时,一位西装革履、浓眉大眼、英气勃发的学者型书法家跃然荧屏,讲台上他紧扣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细捋先贤宗师的典故逸事,从甲骨文、金文、书圣王羲之一直讲到清朝碑学复兴。他的讲述大都由一串串故事组成,并配有现场书写。文、史、哲掌故穿插其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不仅是书法爱好者、就是不懂书法的观众也听得津津有味。12集电视连续节目【书法档案】播出后,获得很大反响,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书法热潮,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再度引起大众关注。
2020年他应邀与蒙曼等教授、学者合作,拍摄了表现中西方文化艺术融合和差异的电视片【从长安到罗马】……
那么于钟华是怎么从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孩子,破茧而出成为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他这一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于仲华出生在「中国药都」亳州一个中医世家。他爷爷、父亲都擅长书法,所以他在五岁时便接触到砚墨。起先他父亲是准备培养大儿子的,但写着写着小儿子于仲华竟然超过了他哥哥,读小学时,学校书法墙上经常挂着他的佳作。
于钟华从小天资过人,品学兼优的他引起了当地两位书法名家的注意,并将他收入麾下。其中罗舒庭是古文桐城派传人,擅长行草。桐城派强调义理、考据、辞章。罗老先生自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教学上也自有一套。据于仲华回忆,罗老先生收他为徒后,并没有规定他要临哪几种帖、传授什么技法,而是让他读【史记】【说文解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苏东坡对学书人的素养有要求:「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在名师的尽心指点下,于钟华读书写字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高中时,于钟华获得全国中学生书法邀请赛大奖。当他去马鞍山领奖回来后,更坚定了走书法之路的信心。
著名书法家陈振濂一直是小迷弟于钟华所钦佩仰慕的,高中毕业前,他给陈振濂写了一封长达20页的万言信,希望能投入他的门下。当时陈振濂收到的拜师信不下上千,不过他还是选中了这位偏僻县城的中学生,把他带到杭州深造。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于仲华的成绩是全省语文单科状元,他本可以申报其他名校,但他还是填报了老师所在的浙江大学书法专业。来到杭城,温婉秀丽的西子湖并未让他分神,他接受了陈振濂的教育方式:闭关读书。
他在杭州租了一个小房子,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写字。陈师要让他的爱徒明白:多读书能培养胸襟和格局,提升艺境,提高品位。而品位就是书品。北宋郭若虚曾对此说过:「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一高,书品也就水到渠成。
在基本技法上,陈师推倒重来,从横、竖线条开始精练。线条是书法的灵魂,线条写不好其他都是白搭。在大学里,于钟华就像入定的禅师一样,把自己的精神世界锁进书法艺术之中。相识久了,校园里师长、同窗都叫他「书痴」。这里的「书痴」分二层意思,一层是临池刻苦用功,在校期间,他遍临篆、隶、行、草、真名帖,而且临啥像啥,有点像台湾的陈忠建老师。在他日后教学里没有一个人不服他的。
于钟华每天必临李斯的【峄山碑】、王羲之的【圣教序】,日日不敢懈怠,就像吴昌硕之于【石鼓文】,何绍基之于【张黑女墓志】。【峄山碑】是练线条的,写出来的线条要有玉的质感。【圣教序】是学王羲之的「葵花宝典」,临一生都不为过。
「书痴」的第二层含义是爱读书、与书结为伴侣。在于仲华的工作室,你会看到屋内四周全是书柜,顶天立地直达天花板。书柜里各类书籍塞得满满当当,似乎要把书架压垮。而室内的陈设却很简单,真有一种家徒书壁的感觉。
长期的闭关读书,他与书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突然明白,古人何以将书房叫做书斋:借书以斋戒,自身自省救赎灵魂。后来他落下了个毛病:房间里没有书,睡不着觉。
这里有一个插曲:于仲华结婚后,连卧室大床也摆上了书籍,夫人看不下去了,把书全部清理了出去。没了书,他却睡不着了,经常失眠,夫人心疼了,把书又放了进来。说来也怪,头一碰到书籍,鼻子一闻到书页的墨香,他便像孩子似地安然入睡。书籍真是他的前世情人。
在恩师的悉心教诲和自己的刻苦磨砺下,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获得浙江大学书法专业学士、硕士学位的他,2008年考取浙大哲学系西方哲学现象学博士生,是中国第一个由书法考入外专业的博士生。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微言书法续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导读】【王羲之尺牍】【王献之尺牍】【历代书法经典系列·柳公权】【微言书法】【问道王羲之】【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等,真是著作等身。
2007年,他创办高端书法教育机构,短短几年,培养学生数十人,在全国大展中摘金夺银,名振四方。
在中国书法界,像于钟华那样能横跨中西、集书法和哲学于一身的学者并不多,并且还能精通国学,在历史学、文字学、古典诗词方面有深厚造诣。
由于不懈地临池耕耘,疾病也悄悄降临在他身上。2022年,于钟华突然脑梗、身体僵硬,被送进了ICU。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他走出了重症监护室。虽然发须皆白、嗓音哑涩、行走迟缓,但眼神依然明亮、双臂能举过肩、思维并不紊乱。医院领导惊奇地说:这真是个奇迹!一般在重症室治了两个月出来的病人,不是在家躺在床上,就是双脚走路一拐一拐,手指手臂根本动不了。于钟华心里知道,这是他长期坚持的执笔行书法在起作用,是书法让他躲过了一劫。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于钟华幼年时就发现,寒冬腊月写字的手是热乎乎的,不写字的手长满了冻疮。这就是气血流动和经脉不通的两种表现。长大成人后,他根据中医经脉气穴理论,结合古人执笔行书姿势,创造了自己的书写身姿。就是身体的肌肉骨骼部位,不和桌面形成固化的关系,行笔靠手腕、要灵动顺势。他教的弟子中,没有一个颈椎、腰椎出问题的。
眼下这段时间,通过静养和锻炼,于钟华身体恢复很快,头发也转黑了(除了发梢上还有一些),声音也响亮,行走步子快了很多。央视听说他恢复得差不多了,近期要来和他商讨拍摄新的纪录片;他耗费多年写就的【中国书法简史】今年要打磨杀青。许多城市、大专院校前来邀约举办书法讲座,看来他又要忙上一阵子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