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苏轼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三年春游,写下三首诗,为何心境却大不相同

2024-04-01国风

读诗论史

欢迎关注 伊州都尉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正月二十日,黄州岐亭。

春寒料峭,冰雪未融。寒风掠过树梢,似有呜咽声。这时,泥泞的路上却传来了碎碎的脚步声。是的,苏轼又来踏春了,之所以养成这个习惯,还得从四年前说起。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出狱了。

是年7月28日,在湖州知州任上的苏轼,因在上书宋神宗【湖州谢上表 】里流露出对新法兴趣缺缺之意。怒不可遏的新党人士便在苏轼的诗文中搜词摘句,断章取义。诬告苏轼目无朝廷、攻击新法、对皇帝不忠。

在滔天的「倒苏」声浪中,皇帝也将信将疑。御史台的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不断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终于,已至中年的苏轼深陷囹圄。是为 「乌台诗案」 。一向天真、不谙党争的苏轼,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会因自己的诗文锒铛入狱。

狱中,一向开朗豁达的他,却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一个曾经文坛顶流人物,却因几篇诗文,差点儿丢了性命。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寄给弟弟的诗文中,如是调侃自己。

风清月寒,乌雀悲鸣。冷冷的月光透过漏窗,洒在苏轼的脸上。几声乌鸦凄厉的叫声,似乎是苏轼内心的不平声。这期间苏辙、范镇、张方平等人,多方斡旋营救。终于在王安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的诘问中。此案一语而决。 一百零三天的日落东升,苏轼出狱了。

走向黄州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虎口脱险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实权,没有俸禄。自知捡回一条命的苏轼,挑了最近的一条路,赶往黄州。

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水,进湖北,他一步步的走向黄州。仓皇如斯,只有长子苏迈随行左右。 他踉踉跄跄的靠近黄州,带着满身的疲惫,带着朝廷泼给他的脏水,带着那些无耻政客的攻讦和谩骂。 终于到了黄州。此时,已经是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春天。

快到黄州,经过岐亭的苏轼还遇见了多年旧友陈慥。一番寒暄,不在话下。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爱交朋友的苏轼就认识了不少人。他也渐渐地习惯这里的一切。徐太守经常馈赠他酒食,由于他暂住在定慧院,也经常和僧人一起吃饭。后来,他又认识了潘丙、古耕道、郭遘。朋友圈的扩大,让他在这里不至于太孤独寂寞。

一往岐亭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正月二十日。今天,是苏轼来到黄州一周年纪念日。

遥想一年前的那个冬夜,自己风尘仆仆的赶往黄州。路过岐亭,好友陈慥热情款待了自己。就是这一饭之暖,温暖了风餐露宿的自己。时至今日,妻儿老小均已落脚黄州,生活虽然拮据,但也能勉强度日。但这一饭之恩,倒是必须登门道谢。

思虑至此,苏轼说走就走。好友 潘丙、古耕道、郭遘一路相送到黄州城东十五里的女王城。春寒未尽,寒风凄凄。这周遭的景色和去年来的时候如此相似,诗人感慨系之,作诗一首: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 初春时节,寒意依然。自己宅在家里十多天。却不知道江边的柳树已经生机勃发,风中摇曳生姿。一个 「摇」 字便活画出春风拂柳,春意初现的生机勃勃。

冰雪初融,决决的流水声,声声入耳。田地里刚刚冒头的青草,逐渐覆盖了野火的烧痕。这场景真像去年我刚来的那个时候啊。从「江柳已摇村」、「青青没烧痕 」来看,诗中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很不错。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 这数亩荒园的东禅庄院仿佛是要留我住下,半瓶浊酒也得温热后才喝。大家是真舍不得我呀。想想去年的今天,我从北边一路赶来。 关山万里,细雨纷纷,浇在头上,却淋在心底。我一度失魂落魄。

去年诗人在赶赴黄州的途中,风吹满关山,雪打失意人。曾做【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那一路的孤苦无依,千山暮雪,可见一斑。

诗人将去年今日和今时今日作对比,一寒一暖,一冷一热。朋友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相较于在汴梁的是非风波,如今在黄州的一年,诗人已经初步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朋友逐渐的温暖了诗人这个不速之客。

二往岐亭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正月二十日。今天,是苏轼来到黄州两周年纪念日。

从去年岐亭踏春后,诗人过得很充实。「乌台诗案」的骇浪,已过去多年。短期内自己又不可能重新出山。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在东边的坡地上开垦了一片荒地,终能果蔬自给。为此他极有成就感,自号「东坡居士」。

为了劳作方便,他在坡底还自建草房五间,号为 「雪堂」 。闲暇时在这里吟诗作画,惯谈风月,自有一番趣味。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的正月二十。诗人忽然感觉春意撩人,便又与好友 潘丙、郭遘一同寻春。

还是老地方,还是老朋友。可想起这一年的生活种种,和知交故友不断地来信宽慰。诗人作诗一首,权当是回复了朋友圈的所有人。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如果春天渐近,那应该是有感觉的。可现在一点儿感觉也没有,诗人不觉蹊跷。可又想起,去年的今天也是自己宅在家里十多天。等到自己出门,「江柳已摇村」。有了去年的经验,诗人这次果断骑马寻春。

人啊,就像是候鸟一样,感信而动。事随境迁,过去的事就让他像梦一样,随风飘散吧。诗人曾遭受 「乌台诗案」 的打击。官场纷争,人情冷暖如此种种。诗人已经逐渐释然。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 这黄州城的佳酿,仅仅三杯就让我颜面微醺。乡间野老的淡淡微笑,总是能让我温暖如春。此刻的诗人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黄州人,似乎在这里超然物外,怡然自得。

我已经和我黄州的朋友约定好了,以后年年这个时候一起踏春,及时行乐。远在天边的知交故友,你们就不必担心我了,也不必招我还京了。我自有我自己的生活。

黄州的三年,苏轼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对重新起复做官已经不抱有希望。他谢绝了故友的邀请,铁了心的终老在黄州。

第一次知道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还是在周润发和张国荣联袂出演的港片【纵横四海】中,发哥潇洒的背影,至今犹在眼前。

三往岐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正月二十日。今天,是苏轼来到黄州三周年纪念日。

去年正月二十踏春过后,诗人心境已然大变。他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黄州人,乐此不疲,怡然自得。心境的变化,带来诗歌创作上的无限灵感。在这里,诗人找到了生命的归宿,心境进一步旷达和超然物外。

去年三月苏轼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寒食节当天又挥毫写下【黄州寒食帖】,后人敬为 「天下第三行书」 。之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洞仙歌•冰肌玉骨】等旷世名作更是横空出世。

去年的苏东坡,仿佛是给后人编了一本语文教科书。几乎每篇都入选语文课本。其中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更是脍炙人口,几百年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旷达和超脱。

可今年正月二十,出去踏春,诗人的心境却悄然转变。这源于皇帝对他的态度,逐渐缓和,有再次启用他的意愿。想到不久前朝廷关于再次启用自己的传闻,诗人在外出寻春之余,不禁心事重重,作诗一首: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 我住在这环山环合之中,江水时不时的侵袭着我的家门。常年游荡在这淮南尽处的小村中,五亩薄田好像成了我的养老之资。连朝廷把我曾经做过的官职都撤掉了。养老有期,还朝无计。难道我真的要终老于此吗?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 我整日在江边呆的时间长了,和江上的沙鸥都熟了。甚至是经常钓鱼坐的石头,也感觉是温的。我还真想在这山林之间,忘记纷争,归养江湖。

唐朝诗人韩偓曾作诗「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用梅花两度开放,暗指希望朝廷重新启用自己。此处苏轼化用韩偓名句,同样有希望朝廷重新启用自己的含义。

黄州突围

在黄州的四年,是苏轼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四年。这四年间,他从「乌台诗案」的凄风苦雨中逐渐走出,走向山野,走向林间。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他逐渐开垦荒地,躬耕东坡。再到他竹杖芒鞋、寂寞沙洲的闲适旷达。再到如今,隐隐有重返朝堂之意。 每年正月二十踏春而作的三首诗,恰恰佐证了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在黄州,他逐渐走向成熟 。他的成熟在中年之际,在一场几乎要了命的牢狱之灾后,在从士大夫到农夫的角色转变后。 可他终究是一个 「奋厉有当世志」 的儒家士大夫。儒家的入世情结,早已雕镂人心,深入骨髓。他盼望着早日结束厄运,重新被朝廷启用,继续着「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

次年四月,苏轼调离黄州。此后的人生岁月,苏轼依然是流浪多于稳定。但无论遇见任何的人生风雨,他总能从容应对。因为他在黄州已经完成了他心灵上的涅槃和重生。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走着。

----END---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