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在春天,赴一场萧山文化艺术之旅

2024-04-14国风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阮奇炯 实习生 蒋樾 摄影 王方正

江南的春日,温润舒适,正适合踏青。

第十届亚洲人文艺术展已在杭州萧山启幕,来自七个国家及地区的二十多名艺术家跨越山海,共聚一堂。4月12日,来自法国、泰国、日本、乌拉圭的艺术家们组成代表团,深度体验萧山文化旅游线路。

跟随他们的脚步,让我们以文化艺术之名,与萧山进行一场深情的对话。

探索古老而神秘的跨湖桥文化

萧山,八千年前先民生活过的故土,有一湖碧水,有悠悠文明。在今时湘湖的柔波之下,隐藏着往昔时代的秘密。请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

在「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开启对远古村落的无尽想象。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光平漂亮,得益于彼时先民的智慧,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慢轮修整技术;目前中国最早的「草药罐」和疑似的针灸用具,打开了回溯原始医药的视角……岁月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迹,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隔着玻璃,它们诉说着跨湖桥的前世今生。

历史之桥,文化之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藏在湖面之下。走进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厅,穿过长长的导览走廊,王冬龄题写的「八千年萧山」五个大字跃然眼前,给人以穿越迷雾、豁然开朗之感,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展厅最明亮之处,灯光汇聚,恒温恒湿的玻璃房内,静静地陈列着实证跨湖桥遗址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由整棵木材加工而成的舟体,拼补修缮、漆胶补洞的痕迹,展现出跨湖桥先民高超的制作修缮技术。

1990年、2001年、2002年,跨湖桥遗址经历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动植物遗存等珍贵文物,跨湖桥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从中,我们看见沧海桑田的时间力量。

在河上聆听艺术与非遗的回响

在萧山与富阳、诸暨交界处,曾有一处有趣的地名「和尚店」,相传因广福寺的和尚到此地开店而得名。历史的车轮一路向前,又从「河上癫」演化为现在人们熟知的「河上店」。如今,河上镇已经成为艺术家扎根的创作地、萧山非遗文化的聚集地。

艺术能赋予一座旧厂房怎样的生命?来到丄美术馆,或许你就有了答案,在这里,展览空间、剧场、摄影基地合而为一。自由宽松的氛围让人松弛下来,探索欲和好奇心促使你很快认识「丄」字,并在这个三面环山的遗世之境里放慢节奏,被自然和艺术环抱。若在这个季节来访,正巧能偶遇「聚合·丄」乡村驻留艺术家群展,欣赏作品的时候,身边与你搭话的可能就是作者本人——他们的工作室与美术馆相隔不过百步。青绿山水间,丰沛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出,带来艺术的共鸣。

驱车几十分钟,从幽静的丄美术馆到充满烟火气的徐同泰广场,白墙黑瓦间,便踏入了非遗传统技艺的繁华盛景。在红石馆,非遗传承人朱尧平手中的刻刀灵活变换着角度,一块河上镇伟民村特有的西山红石,正孕育着「龙凤呈祥」的形状。从1972年村里创办石艺雕刻厂至今,「西山红石雕」技艺被一代代手艺人开发、传承。

不远处,徐同泰酱园旧址,一排排晾晒缸中飘出阵阵酱香,堆高的酱坛成为打卡拍照的标志性背景墙。从1877年的酱油作坊起步,徐同泰将古法手工酿造技艺延续至今,从一颗豆到一滴酱油需要一年,入口便知,正是不计成本的坚持,才造就了百年品牌令人惊艳的口感和香味。

在河上非遗工坊,湘湖泥塑、背马纸罗伞、朱氏针灸等非遗技艺被一一呈现。占据C位的是制作精美的河上板龙,非遗传承人傅乃成、傅红波介绍,板龙以竹篾为骨架,裱上彩纸,缀满吉祥物和亮片,几个人要花费整整一个月才能制作完成。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七,板龙开光、出灯、闹元宵、化灯。板龙舞时,几十人合力,将「龙珠」「龙头」「龙身」「龙尾」演绎得活灵活现,更有跑马灯、领高照等,热闹喜庆的龙灯胜会,从南宋始,如今已成为萧山延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

在萧山,文化、艺术、非遗韵味悠长。文化旅游线路体验,攻略请收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