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词的文雅与俚俗

2024-04-06国风

诗词有文雅与俚俗的区别,可以适用于不同接受程度的读者。到现在,诗词已经不算是文学的主流文体,取而代之的是小说。小说也有文雅与俚俗的区别,似乎肇始于诗词的风格。

最早的诗歌产生在劳动过程中,有的说产生于巫祝过程中。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尽情呼喊,喊着号子,唱着俚俗的小调,现编现唱,既能娱乐,又能配合节奏,协调用力,有着极强的实用意义。在巫祝现场,巫师嘴里念念有词,人们跟着巫师念诵一些咒语———— 一些相当于儿歌水平的小诗,算是一种诗歌的启蒙。到了汉代,有了专门采集民间诗歌的乐府机关,也有了乐官专门采集和整理。整理成册之后,就成了乐府诗,被权贵们欣赏。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专业的诗人,开始创作诗歌,还能开创诗歌创作的理论,让作诗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很多诗人作诗要字斟句酌,要讲究平仄相对,要讲究意象和意境,还不能落俗套。到了词出现的年代,已经对诗歌的诗体形式搞了一定的创新,或者说要颠覆诗歌的形式,却始终无法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无法取代诗的地位。

相对于诗歌来说,词就算是俚俗的东西了。虽然诗歌本身有高雅的,也有俚俗的,词有高雅的,也有俚俗的,但从整体来看,还是诗歌更为高雅一些。从诗歌本身来看,出现专业诗人之后,诗歌走向高雅。做官的人大多是知识分子,能够欣赏诗歌,既能欣赏高雅的诗歌,要能欣赏民间俚俗的诗歌,甚至还能写一些诗。别看诗歌形制短小,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只是写一两首俚俗的小调还算容易,要是写一些长篇排律,就犯难了。杜甫为写律诗,「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不知道有多少诗人为了写诗苦吟终日,夜不能寐,也不知道有多少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诗歌想不高雅都难。而比较俚俗的诗歌本身适合民间的读者,高居庙堂之上的文人士大夫们只能玩玩,试着写一些这样的诗歌,算是游戏之作。无论是清新朴野的乐府诗还是简单的绝句,他们都能写,也都能鉴赏,却并不是这些东西的主要接受者。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可以接受这些东西,就像是小孩可以接受童谣,却不能接受律诗一样。

词的发展和诗歌不一样,从出现的时候就注定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虽然后世词人写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但并不能改变词的性质。经过文人士大夫们的写作,词渐渐地出现了很多流派,有豪放派、婉约派、清雅词派等,就好像诗歌出现了江西诗派、江湖诗派一样,都有文人扎堆写作,风格相近,算是气味相投了。皇帝写词,官员写词,民间文人也写词。按理说,谁写得高雅,谁的词就会拥有高层次的读者,谁写的俚俗,谁的词就拥有低层次的读者。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写作俚俗词的词人大有人在,还大受欢迎。不管是柳永还是苏轼,写的词并非篇篇高雅,而是有一些俚俗的词出现,甚至出现在秦楼楚馆,让歌儿舞女配乐歌唱。毕竟,词本身就是为了配乐歌唱的,各种词牌名都是为了合乐歌唱准备的。诗歌有能唱的,从发源的时候,就能唱,后来才发展出了专门脱离音乐自成系统的诗。而词从发源到大兴,都能唱。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歌唱属性,已经让词人无法摆脱了。

诗词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但始终都是文学的主流文体。诗词有高雅的,也有俚俗的。高雅的供一些文人士大夫们欣赏,俚俗的供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欣赏。很多诗人或词人既能写高雅的,又能写俚俗的,还都能写好。好诗词的标准是,不用太多佶屈聱牙的字句,用普通的话语道出人人都有的情感,让人一看就能获得同感,还能讲究韵律,让人一读就能背过。看似俚俗,其实高雅,还难于模仿。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算是高雅的,却不用难字,道出人之常情。一般人只是觉得好,却分明写不出来。俚俗的小调有很多,却只是通俗易懂,没有太多高雅的意境。只是讲究意象的高雅还不行,要讲究意境的高雅,才算是真的高雅。

诗词的高雅与俚俗是相对存在的。同样一首诗词,有人认为高雅,有人认为俚俗。阅读经验不同,感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不过,高雅和俚俗只是风格的差别,接受程度的差别,或许只写了一样的人和事,却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也就分出了高野和俚俗。倘若用高雅和俚俗来区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创作和接受程度,就真的回到了封建时代,出现知识拥有者鄙视农民的情况了。不过,现在人们已经不在乎了,只是能接受的就认为好,哪怕俗不可耐,鄙俗恶俗…… 除了验证接受自由,就是人性的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