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深圳|耘——戴耘的践行与见物

2024-05-14国风

耘——戴耘的践行与见物

YUN:DAIYUN'S PRACTICE AND COGNITION

展期:2024年05月01日—08月01日

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学术支持: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策展人:吴洪亮

总策划:颜为昕

展览总监:杨坤

展览统筹:张筠、孙琳

展览监制:孙宝平、罗敏超

展览执行:严钰岚、程艳、周宁

展览宣传:李晓瑜、薛忻甜

展览公教:黑晨爽、周天琦

戴耘出生于古都西安,2000年起工作和生活于深圳。作为一个70后,戴耘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公众意识的飞速变化。少年时代,浸润在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中,造就了他对历史、文化敏锐的感知和深切的关注,而深圳这座边缘与前沿并存的现代都市,无疑为他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这次展出的作品,也希望与他此前的创作和展览拉开距离,呈现艺术家在新一阶段的思考与创作。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从早期发现红砖作为艺术语言,用红砖复刻传统雕塑、重塑日常之物,继而一次次对物与形有新的发现与探索,一次次打破与重组,到本次展出的水磨石系列、红砖系列,逐渐凝练简化成单纯的形,愈发呈现出他对物本身在探索中的追问。此处的物从其作为建筑的构成部分抽离出来,展现出更自我的肌理和状态,呈现出艺术家对于物、形、感知的凝聚,同时又折射出时代与个人发展必然的结果与偶然的印迹。

此次展览既是在呈现艺术家个人对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的物化,也是一次对深圳这座城市具体、直观的记录与致敬。同时,戴耘的作品又以一种游离于表象之外的静观的美学姿态,一种内省的、沉思的艺术氛围引导着我们进入他的世界,呼唤着观者深思和体悟其中的意蕴。

第一部分:性灵·剧场

Spirituality · Theatre

艺术家以农人种田的方式,通过水泥与竹、水磨石与山峰、石与云、人造之物与自然之物的对立与共生,将展览空间转化为一个万物有灵的剧场。在虚与实、动与静之间向观者呈现出生命共生互塑的样态,从而创造一处引发情感共鸣的空间,以性灵的剧场唤起最本真的体悟。

第二部分:主体·在场

Essence · Presence

「磨砖成镜」的创作理念,经由浇筑、喷水、打磨而形成的水磨石呈现出艺术家对物的认知和创造,弱化了关于雕塑空间、造型、技法的介入,在金、石、水、人合力共融的时间进程中,身体通过触觉、知觉与物共显,与物共鸣,引发着禅意和诗意的体验。在与物的互观中,重新认识人与物的关系,唤醒和重塑人的主体性。

第三部分:熟知·漠视

Familiarity · Indifference

以红砖构成的两个圆盘状抽象物——红日,既来自艺术家少儿时代关于集体主义的印记,也呈现着艺术家历经岁月后对于红砖新的认知和建构。红砖作为物,由粘土烧制而成,长期以来被视作人类理性的产物工具,被定格在修砌结构之中,为人们所熟知而又漠视。艺术家在此重新建构它们的结构方式,摆脱掉红砖既有的存在方式,突现出红砖特有的颜色、质感及生命力。

第四部分:竹破·再生

Bamboo Break · Regeneration

无论从材料上,还是理念上,这组作品都是本次展览的惊喜!戴耘不仅为白铁皮塑造了竹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赋予其「破」的力量,将此物从日常与传统意象中释放并给予新生。作品在空间里舒展开来,或立或倒,安静安然,其自然生长的样态与形象的些许倦怠,让白铁皮冰凉的肌理生长出一份温存,又比拟了人们在快速生活节奏中的疲惫感。作品的复杂性创造了冷峻而又不失温度的竹之气质,引导人们在此慢步、静观、遐思。

第五部分:转换·介入

Transition · Intervention

在反复推演下,戴耘的作品巧妙地融入和渗透进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为原本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和亮点。通过以水泥标注历史时刻的方式,让馆外的纪念柱呈现出深邃性;红砖构成的树枝表达着人工造物与自然形态之间的转换和对展场空间的介入。通过「转换·介入」,艺术家将对历史、自然、社会的表述同极具科技感的建筑空间连接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冲和张力,同时以更为本土化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核巧妙地中和了建筑与展品之间的距离感,呈现出对既有建筑物生成系统的一种选择、反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