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王羲之这件书法,毁于原子弹爆炸!

2024-03-24国风

王羲之【游目帖】,又称【蜀都帖】,是一份纸本摹本,草书,共11行,102字。原作现藏于日本广岛的安达万所,但遗憾的是,在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爆炸的事件中,此帖毁于战火之中。

王羲之【游目帖】的内容充满了对西土山川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友人周抚的思念之情。这份摹本是明朝人摹刻的,最早见于明朝的一些文献记录,评价其书法时称其「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而且被认为是王羲之真迹无疑的证据。然而,对于这份摹本的年代,学界意见不一。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唐代初期的拓本,而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更早,可能是陈朝的拓本。

【游目帖】的墨迹本和刻本都存在,对比两者,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笔势流畅程度等。墨迹本则更显流畅。

这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表达了对周抚的友情和对西土之地的向往。周抚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与王羲之关系密切。

关于【游目帖】的保存史,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时期,后来多次更迭流传,直到清朝乾隆十二年被收入内府。后来流出,传至日本,成为广岛安达万的收藏品。

1945年,当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时,不幸的是,【游目帖】与无数生命一起被毁于战火之中。

然而,2007年,经过文物出版社赵力华和同行们的努力,他们找到了1934年珂罗版的复制品,并利用高科技复原技术,将【游目帖】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技术的成功让人们感叹现代科技的力量,也使得王羲之的【游目帖】再次焕发生机。

王羲之的【游目帖】是中国书法珍品,其流传和保存历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反映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