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中国书画普及读物【名作里的传统文化】:传世名作的魅力与赏析

2024-05-07国风

这本【名作里的传统文化】中的名作,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绘画和书法作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传世名作。比如说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等。而书法作品则有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

这本书又是如何从这些传世几百年的名画中剖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们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在这一篇幅中,作者介绍了画家王希孟的生平,以及对整幅【千里江山图】的解读,包括尺寸、内容以及赏析等等。后面又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关于【千里江山图】相关的人物。除了早逝的天才画家王希孟之外,【千里江山图】关系最为密切的历史人物,就是宋朝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这部分内容较为简短,算是简单为读者介绍了一定的历史背景。

整本书看下来,赏析原作占了大部分的篇幅,而文史和相关拓展相对来说比较少。比如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大约花了200字介绍了颜真卿的生平,后面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解读【祭侄文稿】本身的书法艺术、字体结构以及如何欣赏这篇书法名作。其中用了很多书法艺术的专业术语,能够让读者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篇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品来说,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但我觉得在这一部分中欠缺了这篇【祭侄文稿】的背景故事。这篇【祭侄文稿】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颜家数十人壮烈牺牲之后。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坚守常山郡,结果被俘虏后宁死不屈、惨遭杀害,年幼的侄子也一同被害。直到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托人寻找到侄子的头骨,才写下了这篇壮怀激烈的【祭侄文稿】。在这篇作品中,「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一段涂改的笔触最重最多,可见当时颜真卿是抱着怎样深沉的悲愤和对侄子的无尽哀悼,才写下了这幅千古绝唱。

可惜这一段激烈的人文历史在这本书中完全没有体现,以至于流于字帖赏析和书法家生平的俗套中。当艺术作品脱离其环境时,它们本身的意义也会打折扣。观看这本书的读者们也不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作品与众不同之处。这是我读这本书时觉得遗憾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本【名作里的传统文化】装帧古香古色,其中选编的作品都是传世名作。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其中的赏析部分过于程式化,所以不知道这本书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卖点在哪里。这本书的内容相对浅显,主要集中在作品的赏析上。它可以作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普及读物,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