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由南朝文人宗炳提出。
宗炳的「卧游」重在「澄怀观道」,在卧游的过程中,卧游者自己的精神会融入美的对象中,获得自由解放,并让人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和功名。
更重要的是,卧游不在意用双足丈量大地山河,只要内心足够丰富,就可突破物理空间的障碍,在精神的世界里畅游无阻。
宗炳的卧游图是绘于墙壁的大幅山水,而沈周却将之改为尺许小幅。小则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卧游。
【 卧游图册之一 蜀葵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 卧游图册之二 菜花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 卧游图册之三 栀子花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 卧游图册之四 芙蓉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沈周善用没骨画法画花鸟,此幅芙蓉仙子即以淡色着花叶,笔锋勾勒叶脉,显得很素雅。
沈周画芙蓉仙子,其实是在画他自己。即便不能做那天上脱俗的神仙,也要在地上做一个逍遥的散仙,在花鸟和山水间嬉游自足。
【 卧游图册之五 枇杷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 卧游图册之六 石榴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沈周以没骨法绘出一折枝石榴,石榴子晶莹澄澈,象征君子的才华。
沈周认为,君子之才本当如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之所以像裂开的石榴般展露出来,是因为胸襟光明磊落,不愿遮藏。
既然「卧游」之「游」重在精神,那么万物有灵,何必一定要画山水呢?
尽管沈周的这套【卧游图册】在形制和内容上与宗炳的卧游图有别,但其根本意趣却是一致的:绘画的目的并不是要一丝不苟地再现现实世界,而是为了「澄怀观道」,即借助描绘的山水、花果、禽畜、昆虫抒发自己的精神情趣,体悟生命之道。
【 卧游图册之七 杏花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 卧游图册之八 秋柳鸣蝉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沈周年少时,所作之画多为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开始,他的画拓为大幅。
待到老年,其作画全用粗笔,显得比较粗率。因为用的是中锋,因此他笔下的水墨给人一种圆润挺健、厚重凝练的感觉。
虽然人老,其心不老,他的墨画总透着一股天真和朴素之气。
在这幅作品中,沈周用粗笔画柳枝,细笔点染鸣蝉。齐白石也曾借用此蝉身翼的画法,两者似乎同出一脉。
【 卧游图册之九 仿云林山水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沈周仿倪瓒画,每次画了都有人说:「又过头了,又过头了。」
按诗中的话说就是「云林子风流不可追」,一画倪云林,就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完全不像。
沈周性情所在,画倪云林还是像自己,还不忘在题画诗中自嘲一下。
【 卧游图册之十 仿米山水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虽学贯宋元,习遍众家,然而沈周并不拘泥于临摹照画。
其作画造境重「势」重「质」,故虽寸尺小景亦苍润浑雄,且善于赋予质朴无华的景致以蓬蓬生趣及独到真意,这种特质使沈氏脱落师习,自成一家。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沈周无论模仿谁的画作,最后都画成了自己,非画痴不能如此。
【 卧游图册之十一 秋山读书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前坡三木并立,一为枯树,一作夹叶,一用点叶法。
坡后平台处别作一树,斜穿画面,与三树维持匀衡。树枝用笔老硬,时见飞白,落点苍劲如坠石。一高士持卷坐于台边,仰首若有所思。
山石用短披麻,以浓墨点苔或作草于山石的裂缝处。坡石以赭染,叶作绿及赭黄,已见秋意。
【 卧游图册之十二 秋江钓艇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此幅以水墨画山峦林木,渔舟横溪,两人乘小舟并排垂钓。他们只是闲聊,似乎并不关心鱼儿是否上钩,惬意无限。
江面留白,画家刻意隐去了倒映在江水中的动人秋色,令人心驰神往。
【 卧游图册之十三 秋山坐话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图中近景集中于画面右下角,溪边浓荫下两高士相对而坐,侃侃而谈。三株不同点法的树木交融错落,与左边山坡遥相呼应。远处屋宇若隐若现,藏露有致。
两艘空舟泊于大石旁,有「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趣味。
【 卧游图册之十四 秋零山水 一五零六年 沈周 】
此幅小景设色不多,以水墨为主,浅绛为辅。观其用笔,润而不浸,力度内敛,干润的线条配以透明墨色的罩染,山石有昆玉之感。
山石树木,笔势粗简,点苔尤其疏放,着墨不多,历历可见。
沈周一生尤爱倪瓒,此画构图可以看出模仿倪瓒的痕迹,不同的是沈周画了两组山石、树木,以一座小桥相连接,树木也浓茂一些。
更不同的是,桥上伫立着一个策杖的老者,谛视前方,岿然不动。
这老者澄观一心,无喜无忧,已与山石树木同体,他站在那里,如一棵苍松、一尊山石。这种冲然淡泊,正是画家孜孜以求的意境,也是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