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登龙光阁记

2024-04-11国风

淮安龙光阁

高阁巍峨矗昊空,

琴声雅韵出云栊。

车舟拥塞清江浦 ,

城阙鳞罗下夕中。

玉带河渠飞练白,

金畦绿野映斑红。

星驰俊采钟灵秀 ,

千载文华龙脉通。

山人诗•七律•清明 登龙光阁(平水韵 )2024.4.6

龙光阁外观三层八角(内置五层),飞檐雕甍,耸立于老淮安城东南隅的蛟龙岗(也称护城岗)顶端,与淮安古城魁星门隔公路相望。

1636年(明崇祯九年),新任漕督朱大典 到任淮安漕运总督府。次年,为壮淮安文峰,他主持在蛟龙岗兴建龙光阁。龙光阁及其附属学舍建成后,蛟龙岗即成为当地游览名胜和学馆,龙光阁更是成为与城西北角文通塔 平分秋色的登高览胜之地,不仅往来游子们喜欢到此寻访登高,畅览古城内外胜景,吟赏题咏;每逢中秋 佳节时,淮城 文人墨客更是喜欢至此登高,观景赏秋,咏月抒怀,留下许多佳作趣话。

清道光 二十四年,龙光阁曾经重修过,遗憾的是在抗日战争 中,龙光阁遭日寇 轰炸坍塌。2011年,淮安各界再次出资,在原址上重建了龙光阁,使其成为淮城东南角的标志性景观建筑。

今年的清明节日丽景明,惠风和畅。才骑行寻访了苏轼 谪居海南 文化线,又赴赣皖骑行赏春万里归来的我,乘兴游览了故乡淮安的龙光阁。

一入龙光阁景区大门,便已听到由阁内传来的古琴 乐声。悠悠雅乐,声声入耳,荡涤着游心浮尘,使人很容易沉静下来。拾级而上,先围绕阁基观景台泛览了一圈。岗高眼阔,站在阁基观景平台上,已基本可以通览周遭近景。阁下树木满岗,花繁林茂,堪可休闲游玩;尤其阁西北,一望而赏心悦目,庄严雄伟的魁星门和柳绿花红的古城墙遗址公园 尽在眼前;从巽关龙光闸流过来的玉帶河河水,沿水泥河道从岗麓潺湲南下;楚州大道上,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刚刚出站的有轨电动列车,正缓缓北行。

魁星门

踏入龙光阁一楼,立刻被室内壁上展示的龙光阁兴衰跌宕历史文化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的龙脉风水介绍吸引。仰头凝神一一看去,不由得为龙光阁几度兴废叹息,为故里先贤们不馁不弃,终令龙光阁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赞叹;同时,也对故城的龙脉风水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壁上,还以电光背景配套,特别推介了先贤吟咏龙光阁的诗词佳作,拜读再三,颔首称赞。

二楼所展示的,主要是与淮安文脉气运关联的天象地理,细细拜读品味,深奥而富哲理,许多知识,确非一时片刻可以通悟。而最初兴建龙光阁之目的,正是为了彰显淮安地理龙脉,振作学风,兴达文运以壮文峰。因此,二楼供祀着文魁星君雕像。星君雕像秀顶阔额,鼻挺口大,双目圆睁,手舞神笔,足踏鳌头,面目狰狞而威严,凛凛神圣,栩栩如生。两边对联,上联:只脚踢开千秋文运,下联:神笔点明万代鸿儒。横批:独占鳌头。果然文魁是也。据壁上文字介绍,自龙王阁立,「淮郡一时科甲鼎盛,民物殷富。」

文魁星君

拜星君读对联,感叹生不逢时,开蒙上学时候却逢文革,「课堂闹革命,」一番胡闹,荒废了学业虚度了光阴浪费了金色年华。昨与高中 同学聚会时,不禁感触而赋:「……当年胡闹情犹记,转眼苍苍白发翁。万里行来知学浅,千金肯易再书童?……」这种痛悔之情,非同代人难以体会。

徐步向前,在中国星官 图前踯躅良久,这是一幅电子屏幕显示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图。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一直是我国古代贤达名人的重要标志,比如鬼谷子诸葛亮张衡祖冲之刘伯温等。遗憾的是我对天文地理尤其是天文知之不多,一些基本认知还是来源于少时爱看的诸如【绘画后列国志】【薛仁贵征东 】【薛丁山征西 】【封神榜 】【水浒传 】【西游记 】等古典小说,不过那时对诸如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等只是名称上熟悉,具体含义并不知晓。后来学习王勃 【滕王阁序】时,因为查译「星分翼轸」中的翼轸,才对二十八宿分布有了一些粗浅了解。

就在我驻足观看三垣二十八宿星象图时,没想到电子屏幕上的灯光忽然闪动起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依次灵动地闪亮着。反复静观多次,甚觉有趣。电子闪动,直观有序,方位准确,实在是一次了解我国传统天象常识和学习古天文学 知识的极好机会。

内壁上则是多个字体的「魁」字大字,从先秦 到近代,分别有篆、隶、魏碑、楷、行等体,这些都与魁星文化紧密相关一脉相承,静观细析,受益匪浅。

三楼介绍的是淮安史上府学兴衰情况,主要还是围绕龙光阁启建对淮安府 学的影响。细观方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和抗倭状元沈坤, 都曾在淮安府学就学。

参观中,一副曾看过的楹联让我品读良久:「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事业;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这副对联原属淮安府学所在地泮池,年轻时,我居泮池畔多年,曾读过这副对联,约略知晓联中所颂均为淮安籍史上名人。上联主要称颂的是二枚和韩信 。二枚即西汉 著名辞赋家枚乘 枚皋父子,枚乘【七发】乃汉赋名篇;枚皋才思敏捷,是作文快枪手,有「下笔成文,倚马可待」之誉。二枚故居今称古枚里,位于淮城西北隅萧湖畔。韩信乃兴汉三杰之一,曾在家乡淮安胯下桥受过「胯下之辱」。韩信助刘邦 统一天下建立西汉政权后,被封为淮阴侯,今淮城府市口立有「汉淮阴侯韩信故里」碑,勺湖边建有漂母池,镇淮楼东南有胯下桥,镇淮楼东面立有韩侯祠 。下联赞扬的是淮安忠孝双杰徐积 和陆秀夫 。石边孝:徐积,北宋 时代淮安孝子,因避父名徐石之石讳,终生不用石器,「遇石而避」;侍母极孝,母亡,于母亲墓旁建庐守墓,「哭不绝音」。海底忠:陆秀夫,南宋 末代左丞相 。1279年,宋元于崖山 决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背负8岁的宋帝赵昺 跳海而亡。

陆秀夫是南宋忠烈名臣,知之者众。多年前,我在准备写作剧本【瑶琴恨】查阅南宋亡国资料时,得知陆秀夫是建湖县 人,当时还拟骑行去建湖拜谒陆秀夫纪念馆 ,以便了解更多他的资料,因而在头脑中形成了「陆秀夫是建湖县人」的固有印象。

陆秀夫怎么变成我们淮安人了?我头脑中忽然产生了疑问。幸好龙光阁每条图文下都有「扫描二维码,自动解说」的功能提示,于是我用手机扫描了二维码,仔细聆听起这条解说来。果然,自动解说中介绍道:「陆秀夫是南宋淮安州盐城县人……」哈,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四楼和五楼是淮安史上文化名人阁,着重介绍了淮安史上孝、义、廉、仁的风范人物,多载自于淮安州、府或山阳县志,实话实说,许多人的姓名我是第一次看到,若非今天登临龙光阁,恐怕鲜有认识他们的机会。什么叫孤陋寡闻?此时我顿生此感。

五楼也是登高凭眺淮城绝佳处,远处城西北角的文通塔,城中央的镇淮楼与脚下的龙光阁恰好在三点一线上,果然是龙脉相承文运通达。正是丽日西斜时,城西的大运河上舟楫如蚁,涌向远方的清江浦;大运河与城南的苏北灌溉总渠 二水交汇,均泛着白色的水光,宛若两条银练绕城飘飞。俯望西北,古老的淮安城尽收眼底,故城老房鳞次栉比,新区楼林历历在目。极目东南,那平畴沃野上的绿色麦田,间杂着片片油菜花黄,以及阡陌道路边的柳青桃红,构画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郊野田园图,令人心旷神怡。

登阁过程中,遇见几对中年父母带着少年孩子也来游览,可惜他们均匆匆登搂而上,在五楼观景台环游一周后,迅即乘电梯下阁而去。我不禁暗自叹息,龙光阁内部五层,均已精心布展,通过图片或电子屏幕,多维度全方位展示着与淮安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还配有生动精要的文字介绍,如果父母们引导孩子用手机扫描每条图文下的二维码,聆听自动解说,则是一次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啊。如此走马观花轻易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

眼看景区下班时间已到,我只能摇着头,既有满足又有遗憾的走下阁去。

——2024.4.9手机写成于淮城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