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01、未出生 ,先丧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陈国人,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大约长孔子20岁。
当时,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不幸坠马身亡。
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
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
一行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
她已有七个月身孕,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心中焦虑,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
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初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
02、自幼聪慧,好奇心强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老子跟着商容学习了天文,地理和礼仪。这天,商容先生讲课了:「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小小的老聃问:「什么是天?」先生答:「天,就是在上面的、清澈明净的空间。」
老聃又问:「清澈明净的空间又是什么呢?」先生答:「清澈明净的空间就是太空啊。」
「那在那个太空之上又是什么呢?」老聃继续问:「所有太空之上的尽头是什么呢?」
先生答:「这个问题古圣先贤没有讲,古代书籍也没有记载,愚师不敢乱说。」
夜晚,老聃带着这个问题问母亲,母亲答不上来,问家将,家将也不知道。
老聃只好一会儿仰望日月星辰,一会儿低头思考,天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如此反复,几乎彻夜不眠。
03、周都求学,知识渊博
几年下来,商容先生感到自己倾尽全力也教不了这个聪明好学又不知疲倦的学生了,就向老聃母亲辞行。
他觉得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是天下之圣地,老子到那里去才能成大器。
当时老子才13岁,老夫人担心他不能单独去,又怕他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不适应。
商容说他的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爱才敬贤,家养神童数位,还供给他们衣食,待他们如亲生子女。
他还说那个博士知道李聃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有几个家仆路经此地,想带聃儿去周。李聃母子二人感激万分,拜谢先生举荐之恩。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
【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公元前551年,博士又举荐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他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
他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04、孔子拜访老子
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
他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老子不仅讲周礼的规程,而且重点讲周礼的修养。
老子不仅告诉他入世时要顺应自然,保护身心,去骄少欲,应知进退之道,同时以言传、身教、心传的方式演示道德,重在使其心领神会。
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孔子见到老子后,滔滔不绝地诉说了对当今礼乐败坏、人心不古的不满之情。
老子认为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深知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便邀请孔子拜访乐律之宗苌弘,苌弘传授给孔子乐律和乐理。
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庙朝制度等让他大开眼界。孔子在周明堂,看到四面门墙上绘有尧舜等圣王,以及桀纣等暴君的画像。
而周公辅佐成王的画面更令他印象深刻。孔子看罢,感叹说:「此周之所以盛也!」周都游学,强化了孔子恢复周礼的决心。
孔子离开周地,老子送别。在周都洛邑,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没有财宝送您,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孔子听了顿首说:「谨记在心。」
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05、母亲去世,悟透人生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忆,回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
他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都感到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老聃答道:「有聃之母及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06、辞官归隐,云游关外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单力孤,就和老部下携带着周王室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聃因此蒙受失职的责罚,他干脆辞职,离开王宫退隐江湖。他骑一青牛,打算出函谷关,往西云游。
他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
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
07、函谷关著书
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很敬佩老子。
他听说孔子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他看到老子骑着青牛来了,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见老子。
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他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聃答应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历历在目,天下苍生的苦难令他痛彻心扉,他胸中的确有排山倒海的思绪,向世人说明。
他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以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为参考、以千百年来百姓安危祸福为依据,追溯兴衰福祸的根本原因,写出了上、下两篇,一共五千字。
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为开头,所以人们称作【道经】。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为开篇,人们称作【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共81章,每章每句都是微言大义,余味无穷。它既是哲学又是文学和美学,还有人认为它包含管理学和军事学。
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08、教导阳子居,顺其自然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即杨子)。
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
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子居道:「沛。」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
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
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
」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
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
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
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09、孔子问道,深受启发
孔子至五十一岁,却仍未获得大道。听说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希望得到他关于求道的指引。
老子告诉孔子,求道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寻找。他认为,人们往往在世俗的利益和功名中迷失,对道德的追求也因此受到困扰。
老子强调,顺应天地的规律、遵循大道,是接近「道」的重要途径。
这次的对话使孔子意识到,要追求道德,需要摒弃功名利禄的束缚,顺应天地的规律。不受任何贡品或奉献的影响。
10、老子去世,秦佚三号
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他的好朋友秦佚悼念老子的深情厚意很特别。
他来到老子的灵前,没有下跪,也没有哭拜,只是轻轻地拱手致意,然后低声哭泣三声。
老子的邻居们不解地问他:「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吗?为何如此冷淡?」秦佚笑着回答:「生亦不喜,死亦不悲,这是老子教给我的。」
听了秦佚的话,邻居们觉得有些道理,但他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秦佚只哭了三声。
秦佚解释说:「我哭三声,是为了告别老子。第一声是为了感谢他的诞生,第二声是为了悼念他的去世,第三声是为了赞扬他在世上传播的自然无为之道。」
秦佚的话让邻居们深深地感到,他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他们推选他为主葬之人,并在合土之时,他颂念着悼文,表达了对老子的敬仰和怀念。
老子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为人低调主张顺其自然,他看透世情,辞官归隐。
他用平生所学,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留下千古名篇,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