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德经】:悟道要有超越性思维,要求我们要保持平淡天真的心态

2024-04-12国风

老子认为,只有自己亲历道境,不为现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段话的整体意思是:大「道」空虚无形,但这个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永远也不会穷竭的。它深邃似海、渊远无限,就好像是万物的源泉。它挫掉万物的锋芒,消除万物的纠纷,协调好万物的光辉,混同了万物的尘垢,使它们成为互助共荣的一个整体。它是那样的空澈透明,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在这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但在这段话里却描写了「道」的形象。

在这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容「无形」,在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的。老子认为,从「横」的角度来看,「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的。再从「纵」的角度来看,「道」又是无限深远的,是无以追溯其来历的,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从横纵来看,老子是想要告诉我们,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可是,到这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道的境界是灵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说好像有人存在。既然说好像有人存在,那么,不是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了吗?

其实,这里的「似或存」是一种猜疑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自然实在是奥妙无穷的,它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像有人在背后主宰着宇宙。这就像今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样:如果说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转,四时的交相更替等现象,怎会这样有规律性呢?

到最后,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似问实答,是说孕育世界万物的是隐而不显的道,而不是上帝。因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

午后的阳光柔和而温暖,透过百叶窗洒进屋子,映照在张其金那双深邃的眼睛上。他轻盈地拨动手指,翻开面前的古典著作【道德经】,念出了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无尽的智慧。

对于张其金这样一个虔诚的研究者而言,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与智者对话。他想要理解其中的奥秘,将其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然而,这个「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道,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存在,就像那阳光,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弥漫着整个空间。「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恍惚。」这是他对「道」的解读。意即,道是无法用任何形体来描绘的,无法用任何形象来表现的,它只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微妙的恍惚状态中。

张其金的眼神中充满着敬畏和向往,仿佛透过繁琐的文字,看到了那个智慧的源头。他深深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现实中的物质形态去表达出来的,而这些东西,正是引发人类内心深处共鸣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孜孜不倦地探究,试图解读,但结果总是令人觉得神秘、美妙而又不可捉摸。

这便是匠人精神,也是他追求的境界——不断追问、探索,怀揣着敬畏之心,接收来自那个世界的信息。他希望能够把这种理念传达给更多人,共同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可见,我们要想把握大道,应该有对社会全面的观察和深入实践的精神。所谓看破红尘,首先应该从红尘中滚过;能视金钱如粪土,必须自己曾经拥有过。没有观察实践,很难超越与超脱。古人云: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也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有苦也有乐,只有在苦与乐交替的反复磨练中得来的幸福才能长久;在求知修道中既要有确凿的信念,也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遇到值得怀疑的事就要去仔细求证,只有这样,才能悟得真道与大道。

悟道要有超越性思维,它要求我们要保持平淡天真的心态。庄子和东郭子探讨过有关道的问题,庄子说:「道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让我们顺任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宁静,漠然而清虚,安豫而闲适。我心志寂寥,不知去向哪里,也不知返归何处,来去都不知道哪里才是归宿。驰骋在虚旷广漠的境界里,不知何处是终极。大道与万物是没有界限的。万事万物之间虽有区别,那也只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万物之间,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区别的。这些有界限的事物中,包含了无界限的道。至于说到充盈空虚,衰败灭亡。是道使万物有充盈空虚,而道自己则无盈虚;是道使万物有衰败灭亡,而道自己却无衰亡;道使万物有始有终,而自己则无始终。道使万物有聚合有离散,而道自己则无聚散。」

修道悟道,要静心沉思。明朝的洪应明也曾说过:「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意思是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安定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真实面目。他还说:「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说人只有在宁静中才会心绪像清澈之水,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详、闲暇的气度中才会发现人的真正灵魂;人在淡泊之中内心才会平静安适,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由此可知,要想观察和体悟真正的世界大道和人生正道,静、闲、淡是最好的方法。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只有那些心情恬静的人能够欣赏到;水涨水消,草木荣枯,只有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中规律。江河流水,白云出岫,在这种景观里,人们才能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中的玄机。

修道也是如此,大道无处不在,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而人心往往会妄动,妄动则会失真。只有摒弃所有杂念,静坐凝思,才可以体会到真正的妙境,感悟到道的真正妙机。这个妙机就是:

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主观一个客观。

两个世界非真相,有形无形本是一体。

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却是无限的。

有形的被决定着,无形才是真正主宰。

了解了道的世界,人生再也没有秘密。

所谓人生的秘密,就是大道运行规律。

有人说,道组成世界,道浑然一体,可是这个世界明明千变万化呀!

其实,都是表面现象而已,我们知道,物质都是基本粒子组成,你我他,都是物质,组成都是一样,空气,山河都是一样。无非原子,中子,电子这些。用心经里面的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质上并没有没有分别。

一个由肉眼看不见的神秘的力量所驱动的世界,这也就是道的世界。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有形的世界,一个是无形的世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有形与无形的分法,实际上,这有形与无形就是一个世界。空气无形,我们能把自己和空气分开吗?我们的思想也是无形的,可我们能让自己的身体脱离思想吗?

无形的决定着有形的: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关键是它造就了我们,又决定着我们的一切。

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一切由那个无形的世界决定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怎么做呢?

我们的两种思维: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使用着两种思维:一种是具象思维,是针对具体有形事物的思维;另一种是抽象思维,就是针对抽象的或者无形的存在的思维。只是听老子一说这无形的大道,我们有点发懵,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例如,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会去思考它的原因,而它的原因可能根本就不在眼前或者完全是抽象的东西。你看,我们这不是在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时也在运用抽象的思维吗?

我们生活在知觉和浑然不觉两种感觉中:我们看到眼前的马路、汽车等等,但也生活在空气和宇宙之中,前者是有知觉的,后者是浑然不觉的,而这才是我们整个觉知的完整景象。老子只是唤醒我们对那种浑然不觉的觉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