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诗歌日」策划「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草长莺飞,春风吹醒了万物,写就一首温暖的诗。诗歌里有四季的问候,春夏秋冬雨露霜雪;诗歌里有人生的俗雅,柴米油盐琴棋书画;诗歌里有岁月的年轮,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时,又是一个世界诗歌日。让我们一起亲近生活的浪漫,感受诗歌的温度,共赴一场有关诗歌的盛会,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编者按
「不学诗,无以言」
――谈诗歌对于古人生活的意义
作者:詹丹
中国是诗的国度,虽然我们习惯于把诗词曲作为唐宋元三个时代的文化名片,以唐诗宋词元曲来并称,作为古代诗歌三种主要类别的高峰。但早在先秦,诗歌已经与许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诞生了【诗经】和【楚辞】两本杰出的诗歌总集。
虽然【世说新语】中提到一个说法,说人不管有没有才气,只要闲下来使劲喝酒,多读【楚辞】中的【离骚】,就可以把自己变成名人。但这样靠读诗歌来寻求人生虚名的意义,多少是在玩幽默。认真讨论诗歌之于生活的意义,也许应该追溯到孔子。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诗经】的密切关系。孔子不但对【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用来比喻日常生活的行为,而且对【诗经】的价值给予无与伦比的评价,认为「跟不学【诗经】的人是没有话好讲的」(「不学诗无以言」)。他又叮嘱弟子,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出情感的感染力(「兴」),可以了解世道人心(「观」),可以获得与人交往的亲和力(「群」),可以让人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怨」),此外,还可以用诗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和国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又因为【诗经】较多运用比兴手法,是先以各种具体物品书写来引发咏叹的话题,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这样,把【诗经】当作百科全书来学习,就可以熟悉一些鸟兽花卉树木等物的名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总之,虽然孔子具体指的是学习【诗经】,但其揭示的意义具有广泛性,把诗歌与人联系起来,几乎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以「兴观群怨」这四方面来说,古代经典作品中就记录下举不胜举的例子。
先以诗歌对人情感的感发、感染力即「兴」而论,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荆轲面对死亡的坦然,不惧秦王的勇敢,为太子丹的赤忱,固然让人动容,但最具感染力的,还是其在易水边与太子丹诀别时,吟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词,一种悲壮的情绪被渲染到高潮,让千载以下的今人,也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阅读或者听诵诗歌所具有的「兴」的力量,既是情绪的感染,也是审美意识的唤醒。【红楼梦】写香菱跟林黛玉学诗,黛玉先让她熟读唐代大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当香菱向林黛玉来汇报她的读诗心得时,其中有一点让人印象特别深,就是诗歌对她生活的记忆、对生活中的美好画面的唤醒效果。因为香菱从「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诗句中,联想到自己此前沿河上京时,船停泊在河湾里,看到远处人家做晚饭点起的碧青炊烟连云直上的景象,那种留在尘封中的美好记忆,就被突然唤醒了,让她对过往苦难中的美好瞬间,投去了温煦的一瞥。
再说了解世道人心的「观」。也许我们习惯于从古代流传的民歌,从「乐府诗」中,来观察社会,体会世道人心。但唐代诗人集大成者杜甫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他对各种境遇的切肤体察,他对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一一书写在诗歌中,让他获得了「诗史」的美誉。这种诗史式的记录,不仅仅让我们后人了解到唐朝由盛而衰的具体过程,更重要的,作为诗的特殊文体的记录,是把这过程中一个敏感者的心灵状态,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一意义上说,读他的诗是「观」,也是「兴」。
也许孔老夫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也就是让读诗者成为对话者,其暗示的是诗歌强大的「群」的功能,就像古人曾经说的,「文字缘深于骨肉情」。这倒不是说「血浓于水」还抵不上用诗歌形式进行的文字交流,而是诗歌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让文字成为思想和情感、感觉和想象的敏锐触角,有能力伸展到他人神经最敏感的部分、心灵最柔弱的一块、头脑最隐晦的角落,这样,人与人之间从未被触及的那部分,因为诗歌的阅读和写作的交流,向彼此打开了。我们读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唐代最杰出诗人的彼此投赠的诗歌,特别读杜甫对李白的隔空对话,比如「不见李生久」(【不见】),比如「白也诗无敌」(【春日忆李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借助于诗歌的交流,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享受心灵拥抱、思想共振的深刻体验的。然而,在【世说新语】写到的「谢道韫咏絮」故事中,我们看到名士之家族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和创作竞争,是可以把大家一起欢快的气氛烘托到「大笑乐」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里三人各一句,句句押韵,有联章体的雏形,是带有娱乐性的诗歌写作。名士谢太傅由「欣然」而发起,到「大笑乐」而终止,诗带给群体不分老少、不分男女的娱乐性,让人向往不已。
那么「怨」呢?「物不得其平而鸣」「国家不幸诗家幸」「愤怒出诗人」,诸如此类的说法,让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生活中,人们借诗歌而发出的种种哀怨,就像【红楼梦】在第七十回结的柳絮诗社,除开薛宝钗一首【临江仙】故意要写翻案文章,其他所有人咏叹的基调都是哀怨的、愁苦的,是通过发泄内心的愁苦,来求平衡,这里不予赘述。我想特别提出来的,是商朝名人伯夷的哀怨之歌。
当周朝替代商朝后一统天下,伯夷作为商的臣民,不愿意食用周的粮食,就饿死在首阳山里了。【论语】中提到,孔子认为伯夷「求仁得仁」,他是死而无怨的。但是,司马迁为写史书搜集素材时,却发现了伯夷饿死前吟唱的哀怨之歌。这样,伯夷的怨歌,不但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古贤人的心灵世界,理解了他们心灵的复杂性,也让这种诗的哀怨,成为对生活、也是对历史有意遮蔽真相的抗争。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