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高度精练的「天书」真能助「修仙者」成仙成圣吗?
【黄帝阴符经】是一部可与【道德经】相提并论的道家奇书,虽然只有短短三百余字,却道尽了世间万物的天机,囊括宇宙自然之间的奥秘,将天道与人道合二为一,将万物与天地包罗在内。据说,凡是读过它的人,都为之震惊与感叹,甚至有人直言不讳,说这本书简直比老子的【道德经】还神奇。
这本【黄帝阴符经】可以说是道家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书中的内容非常深奥、玄妙,就连书的来历也相当玄幻。我们来看这部书是如何神秘现世的。
【阴符经】的出处记载于唐朝道士李筌所写的【黄帝阴符经疏序】一书当中,这本书类似于自传,记录了他当初得到阴符经的整个过程。
李筌在少年时就喜欢求仙问道,他常游历于天下名山大川之间。有一回,当他游历嵩山之时,他无意中在虎口岩石室里看到了一个完好的石匣,他好奇地将石匣取了出来,打开后,只见里面有一本写于丝绢上的古书,外面还贴着一个封条,上书「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意思是,署名北魏寇谦之天师,留给有缘人的)。李筌看了之后,顿时如获至宝,他小心翼翼地揭开封条,仔细地阅读上面的文字。但由于年代久远,经文一见风立刻化为灰尘,李筌赶紧大略地边读边抄,只记录了残卷。
后来,李筌又一次外出游历,来到了西安骊山脚下,他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路边拨弄一堆火,火堆烧到了旁边的小树,老太太便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到后大惊,这不是【阴符经】里的两句话吗?他忙上前施礼询问,才知道老人早有此经书。老人为他讲解了【阴符经】的要义后就不见了。
李筌后来便自称依托骊山老母之讲解,撰成【黄帝阴符经疏】。自此,此书才广为流传。(还有一种说法是,【阴符经】出自唐代张果(即八仙之一张果老)之手。)
据说,学此书者,能够综合万化之机,参透统御群灵之妙。相传,当初黄帝就是修阴符经以明道,最终升入云天。
至于上文中【阴符经】的来历过程是真是假,今天暂且不论。(作者是谁,批注者有几,不必去探个究竟。世俗之人喜欢刨根问底,探求个黑白,听首歌也总惦记是谁原唱。)反正,从那以后,【黄帝阴符经】就开始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苦心钻研此书。不过,与此同时,这本书的神秘之处也逐渐地显现出来。
因为按照正常情况,研究一门学问的人越多,这门学问就应该慢慢变得清晰和完善。但这本【黄帝阴符经】却恰恰相反。研究它的人越多,人们对于书中语句的解释就越来越模糊。似乎每个人都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可是每个人所领悟到的东西又各不相同。
有人说,这是一本近乎通仙的修炼秘籍;也有人说,这是治国安邦的圣人之言;还有人说,这纯粹是一部兵书,里面全是兵家战术。总而言之,就是众说纷纭。
正如南宋的黄震在【黄氏日钞】一书中所言,「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者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不过,我们想弄明白这本书到底在写些什么?首先要弄明白「阴符」二字的含义。何为「阴符」?把这两个字拆分开来,首先是阴,这个字很好理解,就是指阳的对立面,也就是指隐晦的,暗中的,无法被察觉的意思。而「符」,即合,是指契合,可以延伸理解为规则和法则,或者是规律和道理。
那么,二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看不见的规律。这,就是【阴符经】所要表达的涵义。那什么是看不见的规律呢?答案就是天道,是这个世界的终极法则和奥妙所在。
【黄帝阴符经】可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从开头的第一句话,一直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这一句。
这一部分的重点,其实就是在开篇的第一句话:「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也 」(观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则,掌握这个自然界法则来行动,也就足够了)。这句话不仅是第一部分的点睛之笔,同样是整篇【阴符经】的总概括,也是接下来那两部分的总纲领。
通俗地说,整部【阴符经】,其实就是在教人如何「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第一部分划分的重点,就是在介绍这个石破天惊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一下原文的这一句,「宇宙在乎心,万物生乎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
正所谓「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从这句话可以非常明了地看出,天道与人是相互紧密结合的。所谓的天道,就是天地之间的规则,指宇宙的法则。而人道是指人类社会的法律和规则。人类既然在宇宙之中,那么,自然也要遵守宇宙的法则。
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也要符合宇宙和天地运转的规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个人的生死存亡,一切都建立在天道之上。不过,天道是无人能去改变的,只能靠它自己的变化和运行。所以,天道是一个恒定的标准。而人道,却是可以经过人为干预的(或者是破坏)。
因此,就需要立天之道以定人道。意思就是说,按照天道的标准来规范人道。而接下来的几句话,只是在阐述天道与人道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那一句「天人合发,万物定基」,更是进一步地阐明了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而且这一部分的结尾一句,也同样在强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这也就是在告诉世人,只要掌握「天人合一」的概念,就可以成为圣人,从而去掌控这一切。
【阴符经】第二部分,也就是从「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一直到「君子得之固躯,小人得之轻命」。这一部分主要是在阐述如何「观天之道」。通俗地说,就是告诉我们天道的具体运行规律。
其中最能阐明天道奥秘的一句就是,「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此一「盗」字,非为偷盗之盗,乃为「反夺」之义。修道之人要反夺天地万物之生气,逆取造化,此为修道之枢要。)这里所说的天地,就是指宇宙自然,万物就是指我们能看到的所有的事物,包括生命体与非生命体。这句话的主旨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为世人指出了一条永恒且长久的生存之道。
这跟如今提倡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其中的规律就是天道运行的机制。若有人能够理解里面的深刻道理,那么,就会被视为神明。而这种人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所理解的道理用最浅显的方式来告知世人。
如果我们遵循圣人参透的道理去行事,就等于在遵从天道的规律,如此便能做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该吃饭时吃饭,不吃生冷,不暴食暴饮,身体就会运转正常,平平安安)。如果有人违背了天道的规律,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就叫做「君子得之固躯,小人得之轻命」(有的人掌握了规律,会用来做好事;而有的人掌握了规律,会去损人利已,最终失去自我)。
上文说如何「观天之道」,下面说如何「执天之行」。这一部分从「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开始,一直到结尾一句「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结束。所谓「执天之行」,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按照天道的规则去行事。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你得先充分地理解天道的运行机制,才能够以身合道。但想要充分地了解天道,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即是书中所说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堵塞那些干扰源,心无旁骛,才能有十倍功效;再用上三倍的功力,就能有万倍的效果)。而这也正是修炼成圣人的关键因素。
他们的心不在外物之上,也不在世俗的名利之中,而在于对大道的追寻和探索之中,所以,最终才能够洞察天道的规律和宇宙的法则,甚至能够看破生命循环的奥秘,领悟阴阳的变化。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做天道的执行者。因为他们能够充分地看到事物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懂得如何顺应大道推动局势的发展,从而达到人道与天道相吻合的目的。
这样的作为就是书中所说的,「阴阳相胜之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技术,通过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符号之「象」可以非常显明地表达出来。「象」的背后就是道,破象可以悟道,这是进一步至道修炼的深刻含义。)
我们回过头看整部【黄帝阴符经】,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阐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人类如何顺应天道,并且运用天道来实现宇宙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本期开头还说,古往今来,钻研这本书的人越研究越迷糊;越研究越不知道这本书里到底在说些啥。可是,分成三个部分这么一解读,不也看得挺明白吗?还有什么困惑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咱们只了解了一个大概。这些涵义从宏观上来看是一种感觉,但你从具体层面来理解,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说研究玄学的人,从【阴符经】里看到的是神仙修炼之道;研究政治的人,从中学到的是富国安民之法;喜欢军事的人,从中能够领悟到强兵战略之术。
而各人得到不同感悟的原因,正如李筌在【黄帝阴符经疏】里所说,「【黄帝阴符经】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不同天禀慧根的人学【阴符经】,只能学到与自己天赋分量适配的那一部分,每个学习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都能有所收获。)
如果我们刚才是将【黄帝阴符经】从纵向划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那李筌的解释就相当于将此书横向切了多个层面。这样,就好比将一个立方体切成了一个魔方。每个人自己的侧重点不同,理解能力也都不在一个水准上,于是,每个人都会在这块蕴含着天道的魔方中,转动拼凑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最终衍生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苏轼曾写过一首蕴含无穷哲理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说到底,世人之所以无法完整地了解【阴符经】的奥秘,还是因为身陷名利场。
【黄帝阴符经】包罗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其中自然也包括你我,乃至整个人类和世间万物。若未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不能跳出蝇营狗苟的层次,又怎么能够纵览全局,参透其中的奥秘呢?
所以说,人生在世,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是数千年前的古人,还是如今的你我,其实都必将上下而求索。而踏上一条荆棘密布的路不断地探索,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遥遥在此恭候列位看官的关注,欢迎点赞、转发,私信发「今日头条读者」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