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故乡的秋天总是被一抹温柔的金黄轻轻覆盖,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象征。而每到秋天,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便是那阵阵梿枷声。它好似岁月低语,穿越时空隧道,讲述着过往的故事,每一声都敲打着心房,带给我无尽畅想。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梿枷响到明。」南宋诗人范成大生动地描绘了秋收打梿枷的场景。记忆里,梿枷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脱粒工具,谷子黄了、高粱红了……都少不了梿枷出场。
父亲常说:「梿枷打得好,粮食不会少。」一串串大豆连带着秸秆,被父亲整齐地摆放在晒场上。只见父亲拿起梿枷,双手紧握长柄,举起梿枷扇,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扇叶迅速旋转起来,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在秸秆上,「啪」一声,大豆便如雨点般脱壳而出。
我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梿枷跃跃欲试。他赶忙说:「打梿枷不仅仅是体力活,还要学会用巧劲儿,要掌握好力度。」随后,他告诉我,夏粮如麦子相对较硬,需要稍用力一些;而大豆谷物等秋粮,则较为脆弱,力度要适中。
「原来打梿枷还有这么多知识!」听到父亲的话,我心里惊叹,手里用劲儿,但不一会儿就没了力气。父亲笑着接过梿枷,让我干些轻巧活儿。
夕阳西下,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身影也略显疲惫,但脸上的笑容依然清晰可见。他笑着讲起村里的趣事,谁家的梿枷重,谁家是种田能手……我悻悻地点头,直到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悄然隐去,打梿枷的声音才慢慢消失。
如今,故乡的梿枷声已渐行渐远。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但那份打梿枷的记忆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每当秋风起时,虽然身处异地他乡,但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金黄的大豆田、那阵阵响起的梿枷声,一声接着一声,成了心里最温暖的回忆与慰藉。(济南日报 作者:熊聆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