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边塞诗(六)——王维

2024-03-12国风

王维 (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亦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唐诗写意

【陇头吟】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又作【边情】,陇头吟:乐府横吹曲辞名。陇头:陇山一带,下有陇关,即大震关,处陕、甘两省,大致在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诗中主要讲述一位久经沙场的关西老将,曾屡建功勋。他的部下一个个封侯拜爵,领功受赏,他却无故遭到冷落和压抑,一直沉沦边塞。诗人抒写了老将内心深沉的悲哀,对他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于君王的赏罚不公以及朝廷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抨击。全诗基调悲凉郁愤,具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关西老将,但诗人起笔偏偏不写老将,而是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他初到边关,就渴望建功立业,在风清月白之夜登上戍楼,仰望太白金星,想从星象中探测战事的吉凶胜负,表现出他求战心切,渴望马到成功的壮志豪情,也说明他对军中的黑暗污浊一无所知,对功名继而抱着天真的幻想。开篇起势雄奇突兀。继而,诗人笔锋一转,表现老将月下闻笛的悲哀。在同样风清月白之夜,在这荒寒广漠的边关,他的心境与少年迥异。他没有临战前的兴奋,也没有浪漫的遐想。当戍边的「陇上行人」吹起呜咽笛声,他只是满怀愁绪静静地驻马聆听,伤心的泪水潸然而下。他为什么如此悲怆感伤呢?诗人用两句诗概括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原来他身经百余战,麾下的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他却迄今未能得到升迁。诗人把「长安少年」和「关西

收」壹伍A手工

七付 这两个看似无天的人物,并置于后

一场景之中,使长安少年戍楼观星和关西老将驻马听笛这两个意象画面互相映衬,犹如电影的对比蒙太奇生出新意。人们会自然地联想:今日的老将正是昔日的少年,而今日之少年虽然满怀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等待着他的却可能就是老将的不幸遭遇。其次,关西老将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不幸?诗中没有直接点明,却在诗的结尾用苏武的典故和老将相映衬。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罕无人迹的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掘野鼠、摘草实为食,历尽艰辛,尽忠朝廷,以至节旄尽落,回朝后却只被授予典属国的低微官职。诗人引苏武与老将作比照,这就暗示关西老将的不幸境遇决非偶然的,而是千古以来志士贤人的共同命运。从而使诗的主题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独具匠心地将苏武- 老将--少年这三个人物互相映衬,对此,清人沈德潜说:「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然老将百战不侯,苏武只邀薄赏,边功岂易立哉?」(【唐诗别裁集】)方东树也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也。」(【昭昧詹言】)

诗中边关景物的描绘和场景的转换,也十分巧妙自然。诗的第二句「夜上戍楼看太白」与第三句「陇头明月迥临关」上下紧连。由楼头的明亮星辰引出陇头的凄清月色,又由这「陇头明月」,触发「陇上行人夜吹笛」。而悠扬凄惋、撩人思绪的月下笛声,又触动关西老将心头的悲愤不平。「太白」、「明月」、「笛声」这三个边关景物意象,成了少年、行人、老将三个人物承接转换的关捩,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过渡,结构严谨,天然密合。而这凄清月色、哀怨笛声,又使诗的意境充满着悲凉、抑郁的浓烈情思和氛围。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 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门前学种先生柳

这是一首歌颂一位老将的七古歌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位老将一生战沙场,功勋卓著,却不得封赏,备受冷落。诗人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不平,揭露了当权者冷酷无情、滥赏谬罚的昏庸。老将在境遇凄凉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怀着雄心壮志请缨杀敌,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诗人对他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精神热烈的赞扬。

这首诗刻画老将,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典型的行动,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全诗三段,每十句为一段。第一段主要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对敌斗争中表现老将年轻时的骁勇。「步

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雁门击匈奴,受伤被擒,途中夺取胡骑驰回。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匈奴。「射杀」句:【晋书·周处传】说:周处膂力过人,但为害乡里,后来他改邪归正,射杀南山白额虎,又入水斩蛟,为父老们排除忧患。全句说,敢和勇敢的黄须儿曹彰较量本领。邺下:邺城,魏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磁县东南。黄须儿:曹操的次子曹彰,性刚勇,善战,却常将战功归于下属。因他长黄色胡须,曹操爱称他为「黄须儿」。「卫青」句:卫青是汉武帝时名将,官至大将军。他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常冲锋在前,深入敌后,屡建奇功,被认为有「天幸」。因卫、霍是表亲,此处借用霍事。「李广」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勇武过人,屡建战功,却不得功名爵赏,自叹命运不好。诗人写他有飞将军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又象曹彰那样奋勇杀敌,却将功劳归于诸将。接着又写他身经百战,用兵神速,驰骋千里,威震敌胆。最后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两个警句作一个小收束,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当。这含义深刻的唱叹对句,又自然地把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侧重揭示人物所处的凄凉境遇及其复杂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全目:两眼完好。【文选】鲍照【拟古诗】云:「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说:帝羿与吴贺北游,吴要羿射雀左眼,羿发箭中右眼,虽有失误,仍使雀无全目,可谓射艺精熟。这里说老将过去象后羿一样善射,箭无虚发。「今日」句:意思说老将左肘生疖瘤,射箭的本领不行了。垂扬:柳。柳因音转借为「瘤」,即疖瘤。典出【庄子·至乐】所说滑介叔观于昆仑之虚「俄而柳生其左肘」。「路旁」二句:用召平和陶渊明事喻老将隐居田园,靠勤苦耕作,过着清贫的生活。故侯瓜,即东陵瓜。汉东陵侯召平在秦破后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鲜美,故称为「东陵瓜」。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晋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自况。说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誓令」二句:意思是说,老将还希望象耿慕那样出征建立功勋,却从来不学灌夫那样借酒泄愤。疏勒出飞泉:据【后汉书·耿恭传】说,东汉明帝时,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断绝水源以围困汉兵。汉兵掘井不得水,耿恭向井祈祷,水遂涌出。匈奴以为有神助,立即撤走。疏勒:当时西域国车师的地名,在今新疆喀什市。颖川空使酒: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代颖川人灌夫为人刚直,常借酒发脾气,即所谓「使酒骂座」,后被杀。这一段同样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首先是老将的高功和被弃置,其次是老将的清贫和他的衰朽,再次是老将的壮志和他的年迈的冲突。通过这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诗人深刻地表现老将的苦闷、寂寞、悲愤、不平,同时又突出他的豁达心胸和壮志犹存。「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两句,借景物环境烘托老将的穷困孤寂;而「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一联,则让老将直抒胸臆,表达他决不消沉颓唐,誓要杀敌报国的一腔爱国热忱。第三段,诗人又写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朝廷急令诸将出击,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在紧急的情势中刻画老将「拂铁衣」、「持宝剑」的雄姿。「耻令」句:意思是让敌军扰乱国家安宁而感到耻辱。据【说苑·立节篇】,越军侵入齐国,雍门子狄请求齐君允许他自杀。齐王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越甲惊动了国君。越军闻得齐国有如此忠臣,立即退兵七十里。云中守:据【汉书·冯唐传】载,魏尚曾任云中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鸣不平,才官复原职。云中,汉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最后四句,更酣畅淋漓地让老将抒发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豪情。至此,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面前巍然屹立。全诗从老将的少年直写到暮年,从征战、闲置写到再度奔赴沙场,从外部动作写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仅仅用了三十行诗句,显示出诗人刚劲挺拔的笔力和过人艺术概括力。

这首诗用典较多,诗人巧妙地将大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隐士的故事传说融合于老将一人身上,贴切得当,引人联想,使老将的形象更充实、丰满。诗中对偶句也较多,工稳自然。依靠这些工对,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跳跃性,拓宽了诗的境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老将行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同年,对王维颇为赏识的开明政治家张九龄被贬迁荆州,王维也被排挤出朝廷,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往凉州宣慰将士。这首诗就是赴河西节度幕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塞上的战争风云、诗人的悲凉心情以及边将的赫赫战功。全诗感情沉郁,笔触雄浑,画面宏阔,格调苍凉。是王维边塞诗的杰作。 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

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风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书中林东海析【使至塞上】)。

然而,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景艺术的绝妙。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翰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影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清末文学家王国维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人间词话】)。其中:「孤烟直」,不必拘泥于它是狼粪燃得,「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去考证它是龙卷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我们应该看作是诗人绝妙的艺术想象与天才的艺术创造。对此,曹雪芹可谓独具慧眼,他在【红楼梦】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评述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直」与「圆」这两个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的一对诗眼,犹如画家的画龙点睛,把这一联乃至全诗都点活了。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这是一首送别诗,「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载:「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国城内。」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极远的地域;「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天马」,骏马名,【史记·大宛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人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沈德潜赞誉此诗「一气浑沦,神勇之技」(【唐诗别裁】),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其情之深。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窗间一老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