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年间,江南苏州府吴江县有一才子,姓沈名君瑞,字玉堂。沈玉堂生得面如冠玉,风流倜傥,更兼才高八斗,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年方二十,已是当地名噪一时的才子。
沈玉堂虽有才名,却出身寒门。其父沈老汉原是个小商贩,早年丧妻,辛苦将沈玉堂抚养成人。眼看儿子才名远播,沈老汉心中甚慰,只盼着儿子能够光宗耀祖,考取功名。
这日,沈玉堂正在书房苦读,忽听门外有人唤道:"玉堂,为父有要事相商。"
沈玉堂放下书卷,迎出门去:"父亲有何要事?"
沈老汉笑呵呵地道:"玉堂啊,你也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了。为父托人打听到一门好亲事,想与你商议商议。"
沈玉堂闻言,不禁皱眉道:"父亲,儿子正准备明年春闱,实在无暇分心他事啊。"
沈老汉摆摆手道:"这怎么能算是分心呢?成家立业,那是大事啊!再说了,有了贤内助相助,你考取功名岂不是更有把握?"
见儿子仍有迟疑之色,沈老汉又道:"你且听为父说完。这门亲事啊,是咱们县里张举人家的小姐。张举人高中之后,在南京任职,家中殷实。他家小姐今年十八岁,生得貌美如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若能与你结为连理,岂不美哉?"
沈玉堂听到此处,不禁有些心动。他沉吟片刻,问道:"不知张家可有意结亲?"
沈老汉笑道:"张举人也久闻你的才名,甚是欣赏。他托媒人来说,若你愿意,便可择日上门提亲。"
沈玉堂思忖再三,终于点头应允。沈老汉见状大喜,连忙张罗准备聘礼。不几日,便带着沈玉堂登门拜访张家。
张举人见沈玉堂果然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心中甚喜。两家你来我往,很快便定下了婚期,择在来年春闱之后完婚。
光阴似箭,转眼间便到了第二年春闱。沈玉堂赴考在即,张家小姐命人送来一盒点心,还附了一封书信,言说祝君马到成功,他日金榜题名。沈玉堂见状心中暖意融融,更添了几分动力。
春闱结束,沈玉堂自觉发挥尚可,心中甚是期待。这日正在家中等待放榜,忽听门外传来喧哗声。沈玉堂急忙出门查看,只见街上锣鼓喧天,一队人马朝这边走来。
为首的官差高声喊道:"沈君瑞接旨!"
沈玉堂闻言大喜,连忙跪下。只听那官差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经朕御览,沈君瑞文采斐然,学识渊博,着授翰林院修撰,钦此。"
沈玉堂听罢,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首称谢。左邻右舍闻讯纷纷前来道贺,沈老汉更是喜不自胜,当即设宴款待四邻。
沈玉堂高中之后,婚事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不多日,便在众亲朋的祝福中迎娶了张家小姐。新婚燕尔,沈玉堂与妻子琴瑟和鸣,好不快活。
婚后不久,沈玉堂便要启程赴京任职。临行前,他对妻子柔声道:"娘子,为夫此去京城,恐怕一时难以回乡。你在家中要好生照顾自己和老父。"
妻子泪眼婆娑,点头应允:"相公放心,妾身定会照顾好家中一切。只盼相公在京中公务之余,也要多多保重。"
夫妻依依惜别,沈玉堂带着书童上路了。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京城。初到京城,人生地不熟,所幸有同乡好友刘兄相助,这才安顿下来。
沈玉堂初入仕途,兢兢业业,很快便得到上司赏识。不觉间,三年时光飞逝。这日,沈玉堂正在衙门处理公务,忽听同僚道:"沈大人,今日城中鼎鼎有名的琵琶名妓李莲香要在醉仙楼献艺,咱们要不要去听听?"
沈玉堂婉拒道:"在下还有公务在身,恐怕不能前往。诸位同僚请自便。"
那同僚又道:"沈大人何必如此拘谨?咱们年纪轻轻,偶尔听曲消遣也无妨。再说了,这李莲香可是名震京华的才女,琵琶一绝。错过这次,只怕再难有机会一睹风采啊!"
在同僚们的劝说下,沈玉堂终于答应同往。到了醉仙楼,只见楼中已是高朋满座。不多时,便见一位姿容绝丽的女子缓步上台,向众人盈盈一拜。
沈玉堂定睛一看,不由得呆住了。只见那女子肌肤胜雪,眉目如画,气质高雅脱俗,哪里像是风尘中人?
这时,李莲香已经开始弹奏。只听琵琶声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时而如急风骤雨,时而又如涓涓细流。沈玉堂听得如痴如醉,竟忘了身在何处。
曲罢,满座皆惊,纷纷喝彩。沈玉堂回过神来,不禁感叹道:"果真是绝世佳人,技艺超群!"
从那以后,沈玉堂便常常到醉仙楼听李莲香抚琴。起初,他还只是远远地欣赏。渐渐地,二人竟有了几分交情。沈玉堂发现,李莲香不仅琴艺超群,更是饱读诗书,谈吐不凡。每每与她谈诗论画,总能让沈玉堂获益良多。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这日,沈玉堂正在醉仙楼与李莲香畅聊,忽听楼下一阵喧哗。只见一位老者踉踉跄跄地冲上楼来,直奔李莲香而去。
"莲香!我的莲香啊!"那老者一把拉住李莲香的手,泪如雨下。
李莲香见状大惊,连忙跪下:"父亲!您怎么来了?"
沈玉堂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听那老者哽咽道:"莲香啊,为父终于找到你了!这些年来,为父走遍大江南北,就是为了寻你啊!"
李莲香泪眼婆娑,低声道:"父亲,女儿不孝,让您操心了。"
那老者擦了擦眼泪,这才注意到一旁的沈玉堂。他警惕地问道:"这位官爷是?"
沈玉堂连忙起身行礼:"在下沈君瑞,是莲香姑娘的知交。不知老丈尊姓大名?"
老者叹了口气,答道:"老夫姓李名文耀,曾是江南苏州的知府。只因得罪权贵,被人陷害,锒铛入狱。我那可怜的女儿为了替我赎罪,竟自甘堕落,沦为风尘中人。如今我已洗清冤屈,这才四处寻找女儿的下落。"
沈玉堂听罢,不禁唏嘘不已。他转向李莲香,柔声道:"莲香姑娘,你父亲已经洗清冤屈,你又何必留恋此处?不如随父亲还乡,重新开始。"
李莲香摇头道:"沈公子有所不知。妾身虽身在风尘,却从未失身于人。这些年来,妾身靠着琵琶技艺,不仅赚得了银两,更结识了许多才子佳人。如今父亲已经平反,妾身自然愿意随父还乡。只是......"
说到这里,李莲香欲言又止。沈玉堂心中一动,追问道:"只是什么?"
李莲香低声道:"只是妾身心中已有所属,不知该如何是好。"
沈玉堂听罢,心中顿时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正色道:"莲香姑娘,你我相识已久,我对你的才情甚是钦佩。只是,我已有妻室,不能辜负结发之妻。你还年轻,大可寻得如意郎君,何必独守空闺?"
李莲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展颜一笑:"沈公子说得对。妾身一时糊涂,差点误了终身。多谢公子指点。"
李文耀在一旁听得明白,不由得对沈玉堂高看几眼。他拉着女儿的手,说道:"莲香,为父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我们明日便启程回苏州,重新生活。"
李莲香点头应允,又转向沈玉堂道:"沈公子,妾身此去苏州,只怕再难相见。临别之际,妾身还想为公子弹奏一曲,不知可否?"
沈玉堂点头道:"荣幸之至。"
李莲香取过琵琶,开始弹奏。这一曲比往日更加婉转动人,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如怨如慕。沈玉堂听得心神荡漾,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这些年来与李莲香相处的点点滴滴。
曲罢,李莲香起身向沈玉堂深深一拜:"沈公子,后会有期。"
沈玉堂还礼道:"莲香姑娘珍重。"
目送李莲香父女离去,沈玉堂心中百感交集。他独自在醉仙楼中坐了许久,直到月上中天才踉跄着回到家中。
这一夜,沈玉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回想起与李莲香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起远在家乡的发妻。一时间,心中五味杂陈。
次日一早,沈玉堂便向上司请了长假,收拾行装准备还乡。临行前,他来到醉仙楼,在李莲香常坐的位置上坐了许久,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一路风尘仆仆,沈玉堂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刚到家门口,便见一位妇人抱着个孩子在门前张望。沈玉堂定睛一看,不由得呆住了:那妇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结发妻子!
妻子见到沈玉堂,喜极而泣,连忙上前相迎:"相公,你可算回来了!这是我们的孩子,今年已经三岁了。"
沈玉堂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和怀中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愧疚。他将妻儿紧紧搂在怀中,哽咽道:"对不起,是为夫不好,让你们受苦了。"
妻子擦干眼泪,柔声道:"相公为国尽忠,妾身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一家人团圆,就是最大的幸福。"
沈玉堂心中感动,暗自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善待妻儿,再不辜负这份真挚的感情。
从那以后,沈玉堂便安心在家中陪伴妻儿,再也不问风月。他常常想起李莲香的那首琵琶曲,仿佛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中蕴含了人生的真谛。
一日,沈玉堂正在后院赏花,忽听门外有人唤道:"沈大人在家吗?"
沈玉堂走出门去,只见一位青年书生站在门外。那书生见到沈玉堂,连忙行礼道:"学生李鸿文,拜见沈大人。"
沈玉堂还礼道:"不知李公子此来有何贵干?"
李鸿文恭敬地说道:"学生是李文耀大人的侄儿。家叔命学生前来拜访沈大人,还托学生带来一封信。"
沈玉堂闻言一怔,随即将李鸿文请入家中。待李鸿文坐定,沈玉堂这才打开信封,只见信中写道:
"玉堂贤弟:
别来无恙。自从去年京城一别,老夫时常想起贤弟的知遇之恩。如今莲香已经出嫁,嫁与了江南望族钱家的公子。贤弟勿需挂怀,莲香现已安好。老夫深知贤弟为人正直,特托犬子前来拜访,还望贤弟不吝赐教。后会有期。
李文耀敬上"
沈玉堂看完信,心中五味杂陈。他抬头看向李鸿文,只见这青年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不禁对他生出几分好感。
"李公子,令叔托你来拜访我,想必是希望我能指点你几分学问吧?"沈玉堂问道。
李鸿文恭敬地答道:"正是。学生仰慕沈大人才名已久,此番得以拜访,实乃三生有幸。还望沈大人不吝赐教。"
沈玉堂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你且随我到书房来。"
从那以后,李鸿文便常常来沈家请教。沈玉堂见这青年聪慧好学,便倾囊相授,将自己的学问和人生经验悉数传授。李鸿文也不负所望,学问日益精进,文章更是大有长进。
光阴似箭,转眼间又是三年。这日,沈玉堂正在家中读书,忽听外面一阵喧哗。他走出门去,只见街上锣鼓喧天,一队人马朝这边走来。
为首的官差高声喊道:"沈君瑞接旨!"
沈玉堂连忙跪下。只听那官差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君瑞才德兼备,堪当重任。着授礼部侍郎,钦此。"
沈玉堂听罢,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首称谢。左邻右舍闻讯纷纷前来道贺,沈家上下一片欢腾。
当晚,沈玉堂设宴款待亲朋。席间,李鸿文向沈玉堂敬酒道:"恭喜恩师高升!学生有一事相告。"
沈玉堂笑道:"何事?但说无妨。"
李鸿文道:"学生已在上月的会试中高中,不日就要赴京会试。此番能有今日,全赖恩师教诲。学生此生无以为报,唯有勤勉用功,以求无愧于恩师的教导。"
沈玉堂闻言大喜,拍着李鸿文的肩膀说道:"好!为师果然没有看错你。你要记住,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谨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李鸿文恭敬地应道:"学生谨记恩师教诲,定当勤勉向学,报效朝廷。"
送别宾客后,沈玉堂独自来到后院,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当年在京城的种种往事,又想起了李莲香的那首琵琶曲。恍惚间,他仿佛又听到了那婉转动人的旋律。
沈玉堂喃喃自语道:"人生如梦,转眼即逝。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唯有坚守本心,造福桑梓,方不负此生。"
说罢,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回到房中。只见妻子正在灯下缝补衣裳,见他进来,温柔地问道:"相公可是有心事?"
沈玉堂摇摇头,柔声道:"无事。只是想起了些往事,不觉感慨罢了。"
妻子放下针线,起身为沈玉堂斟了杯茶,柔声道:"相公如今贵为礼部侍郎,更要谨言慎行,莫要辜负圣上信任才是。"
沈玉堂接过茶杯,感动地说道:"多亏有贤妻相助,为夫才能有今日。往后的日子,还要继续仰仗贤妻多多扶持。"
妻子莞尔一笑,说道:"相公言重了。妾身能做相公的贤内助,是妾身的福分。"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屋内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又过了些时日,沈玉堂就要启程赴京就任。临行前,他来到书房,取出一幅画轴,缓缓展开。画中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抚琴,正是当年的李莲香。沈玉堂看着画像,喃喃自语道:"莲香,你我虽有缘无分,但你的琵琶曲却让我悟得人生真谛。今后,我定当谨记你的教诲,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说罢,沈玉堂将画像小心地收起,放入行囊。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往事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踏上赴京的路途,沈玉堂回首望着家乡的方向,心中暗自发誓:此去京城,定当勤勉用功,报效朝廷,造福百姓。他要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一曲为国为民的华章,让那动人的琵琶旋律,永远回荡在他的人生之中。
话说人生在世,聚散离合,悲欢离合,原是常事。只是其中机缘,往往难以预料。沈玉堂本是寒门学子,却因缘际会,不仅得遇知己,更是平步青云。其中种种际遇,虽有遗憾,却也成就了他的人生智慧。诸位看官,你们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