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野狐禅随笔︱满谦论【器满则溢】

2024-09-02国风

「满」有充盈的意思,【说文】释:「满,盈溢也。」充盈本来是好事,但满了就会溢出来,所以【史记·乐书】写道:「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满了以后,如果不损减,就会溢出来;盈(同满)了以后,如果把持不好,就会倾覆。尽管「损」和「持」背后可能有动作发出者,因而不排除人为因素,但由满而溢的现象,即使在自然界中也比较常见;而盈了以后覆还是不覆,则与人的把持有关,因而显然具有更多的人为因素。事实上,「盈而不持则倾」的结论,很可能得之于一种人造的器物,即所谓「欹器」。【荀子·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欹器原本是古代汲水灌溉用的一种陶罐,略加改造就成为一种巧器,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所以如此,与其形状有关:由于罐体细长,系绳的罐耳适当靠下,罐子空时就会朝一方倾斜,形成「虚则欹」;水注到半满,重心垂直向下,也就是「中则正」;水满以后,上重下轻,就会倒过来,即所谓「满则覆」。

如何理解「宥坐之器」?先看如何理解「宥」:一说「宥」就是右,如刘向【说苑】作「右坐」,「右坐之器」就是让人君置于座右(一说饮酒时置于座右),从而引以为戒;另一说「宥」同侑,是劝诫的意思。两说虽不同,结果却相似:让人引以为戒,也就是发挥一种劝诫作用。

欹器而有劝戒、警示作用,这欹器也就蕴含着哲理。欹器虽然不会说话,却因其独特,只要将其特征概括出来,道理就在其中了。欹器本来是一种器物,器物而被赋予哲理,就成为意象,即表意之象。正因为它是一种意象,才会被当作一种「劝戒之器」,将其置于座右,帝王们看到它,就会联想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因而有利于持守中道。

细想起来,中国古代的许多哲理都与意象有关。前文提到的月满则亏、本文涉及的水满则溢,无不可以看作表意之象;古人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沧海桑田」之说,如「东海三为桑田」(葛洪【神仙传】),沧海和桑田在这里也都起着表意之象的作用;古人表示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之说,这高岸和深谷也都是表意之象……说到意象,儒家的经典【易】就建立在「象」的基础上,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其「象」,【易经】和【易传】都是就「象」而言。「象」本身不会说话,但由于人们将「意」寓于其中,于是就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

这欹器之所以特别引起孔子的注意,缘于用来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再合适不过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又称「中和」,中是不偏不依,庸是平常,中庸就是折中调和,其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把握适当的限度,既不太过,也无不及,而欹器正好可以完美地诠释这一思想:「虚则欹」是不及,「满则覆」就过了,「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都不好,只有「中则正」符合「允执其中」的原则,恰到好处。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恰好就有欹器可以说明它,岂不是太巧了?如果考虑到孔子的思想其来有自,也就不难理解。孔子是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的,这东西在孔子的时代想必已不多见,所以孔子也只是听说而已。它如果真的曾被人君置于座右,那是在什么时期?【文子】所谓「三王五帝有劝戒之器名侑卮」,说的大概就是这种东西,三王五帝是被理想化了的人格,他们无论是否真实存在,他们的思想,或者据说是他们的思想,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且成为儒家思想的来源。

事实上,孔子不仅把三王五帝,而且把夏商周三代视为理想社会,他赞叹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不妨假定三王五帝将欹器置于座右,他们既然可以引以为戒,那么他们从这种器物受到的启示必定与孔子相似,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已有近似中庸之道的思想,而那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