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和自己谈谈心

2024-03-13国风

此身非我

此心亦非我

随缘生灭,有无不定

平常人很容易把心念活动当作我,比如「我高兴,我不高兴」,以为是我在作主。结果却成为心的奴隶,被心念所主宰。这个心到底是不是「我」?需要根据「我」的特点,对心加以检讨。

「我」具有恒常、不依赖条件、不可分割、有主宰性等特点。我们的心是否具备这些特点?事实上,心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首先,心是缘起的。

每种识的生起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比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识七缘生。包括各种心理,贪心生起是有贪心的因缘,嗔心生起是有嗔心的因缘,我慢生起是有我慢的因缘,嫉妒心生起是有嫉妒心的因缘。因缘具备了,我们才能生起相应的心理。

其次,心是无常的。

心念时时都在随缘生灭,没有一种可以恒常不变。正如【唯识三十论】所说:「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前五识的生起就像大海的波涛,有风时波涛很大,无风时风平浪静。

心念也是如此,比如我们遇到特别喜欢的东西时,会生起强烈的贪心,但没有这样的外缘时,贪心会暂时蛰伏起来。因为每种心念的生起都有相应境界,随缘起灭,有无不定。

第三,心是多元的。

比如快乐、痛苦、自信、自卑,包括善心、不善心,常常集于一身。其中,善心包括很多心理,不善心也包括很多心理。

按其他宗教的思想,认为有一个神我在生命中产生不同作用。但佛法认为,心本身属于多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并不是一个心在产生不同作用。同时,心是无自性的存在,没有恒常不变、不可分割、独立存在、不依赖条件的自性。

对心的认识,是佛法修行的核心内容。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就是对心的观察过程。他从十二因缘入手,认识到生命像河流一样,然后从这个心流去追溯轮回的源头。因为轮回的延续就是心的延续,所以轮回的源头就是心的源头。找到心的源头,就找到觉性所在。

初祖接引二祖时,二祖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心是什么?二祖去寻找自己的心,发现「觅心了不可得」。这个心是什么?有没有恒常的存在?如果这个不安的心是恒常的,我们将永远处在不安的状态。

当一个人恐惧时,恐惧是什么?如果有恒常的恐惧之心,我们将永远处在恐惧中。那就麻烦了。当我们以般若智慧观照内心,会发现不安、恐惧的本质都是空的,了不可得。

在我们身心中,根本找不到恒常不变的「我」,找不到符合自性的身心活动。所以「心」不是我。

摘自:济群法师佛法讲座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