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节日欢歌丨火把节:点燃狂欢激情

2024-03-13国风

彝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火把节,流行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彝族聚居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星象学研究,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北斗星斗柄指向正南,时为夏至期间而定为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还与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The Yi ethnic group has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with the well-known Torch Festival being popular in Yi inhabited areas such as Guizhou, Yunnan, and Sichuan. This festival holds deep ethnic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is renown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arnival of the East". It has already been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点燃火把。 (罗大福/摄 贵州图片库发)

火把节习俗

彝族火把节习俗,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第一天:祭火。村村寨寨都会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邻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干柏柴、干树枝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第二天:玩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赛马、摔跤、唱歌、斗牛。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等。在这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族的选美了。按照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第三天:送火。这是彝族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巨大的篝火,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天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其他人家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歌,歌声随着火把的蔓延响彻山谷、直冲云霄。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大家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

彝族同胞举行火把节取火仪式。(罗大福/摄 贵州图片库发)

篝火燃起万丈豪情

现在,火把节期间,大部分彝族聚居地区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头。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

作为笔者的家乡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彝族聚居的乡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傍晚,当牲畜归厩、众鸟入巢,人们吃过晚饭后,青年男女点燃用干柏柴、干树枝扎成的火把,走出家门,顺田边地坎、沿大路小路,聚集在一起,或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或在田边地角追逐嬉戏,抢火把欢闹。一条条由火把连成的火龙,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把美丽的彝乡打扮得分外娇艳,把大家的笑脸照得异常通红。火把在雄风中飘荡,火光映红夜空,与星辰交织,照耀着一张张欢乐的笑脸。篝火熊熊燃烧,染红了花坡,灼热了山野,拉长了彝家儿女的身影。歌声、口哨声响彻夜空,震荡旷野;舞步、戏闹的身影涌动、奔流,像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画卷,令人陶醉。

彝族同胞与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一起欢庆火把节。 (罗大福/摄 贵州图片库发)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火把节期间的美食有彝家鸡八卦、彝家坨坨肉、烩羊杂碎、小笼蒸牛肉、油鸡枞、彝族豆豉、彝家荞食、彝家酸豆角炒肉、彝家酸汤鱼等,彝族的食俗丰富,美食众多,这些菜都是招待贵客的招牌菜。此外,还有喝彝族美酒——「咂酒」,唱彝族敬酒歌。

坨坨肉是彝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头等佳肴。彝族人民常说:「没有酒说话没精神,没有坨坨肉不像招待客人。」

过去火把节期间,彝族同胞吃饭时,会在地上铺满青松毛,席地而坐吃饭,清新宜人。随着时代变迁,民俗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已不再铺青松毛了,只是象征性地在门头挂一根松树枝,或者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

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积极作用。火把节已经成为独特民族魅力和彝族文化的展示窗口。

彝族人的火文化标志着古老的文明。古时,彝族先祖高举火把向洪荒告别;今天,彝族人高擎火把回归自然的神圣,谱写着一曲曲火文化的灿烂之歌!火一样热情的民族,点燃火一样的激情,用炽热迎接新的时代,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 | 苏介华

新媒体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张 芬

三审 | 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