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圣人家乡孔孟故里的「年味」,纯纯的中国年,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2024-02-10国风

过年啦!过年啦!

山东省济宁市,「川岳锺灵,圣贤攸萃」,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美誉。春节,邹鲁文化散发出的浓浓年味,吹的是中国风,过的是百姓年!

且看孔孟之道的中国年!

一. 辞 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在民间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俗称「辞灶」。白天,打扫屋内庭院,清除障物;晚上,要给灶王爷上供,供品主要有麦芽糖、芝麻糖之类。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上天后不说坏话。

灶王爷的神位一般在厨房锅台正中的墙上,墙上贴灶君牌,两旁对联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时,焚香上供,祈求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全家平安。由是日始,新年的气氛逐渐浓厚,俗语「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七八九里磨豆腐」(指腊月二十三、四、五、六、七、八、九日)。

二 . 除 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俗语「忙的没有年三十」),为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便是三十之夜。是日,家家贴春联、门神、灶君,堂屋门旁左首是香台子,香台子后面房墙上贴着天地牌,堂屋正中靠北墙条几上供奉先祖牌位或「家堂」。有倒贴「福」字之俗,谓之「福倒(到)了」。

年轻女子、儿童都换上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欢度新年。在此之前,都要去理发、洗澡、换洗衣服,谓之过一整年要干干净净。旧时,贴春联之前要到祖坟(或路口)「招请」先祖回家过年,称之为「请老的」。返回家门后,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门棍,谓之「拦门棍」,意在既防游鬼闯入,又防自家财气流出。

年夜饭要吃白面肉陷饺子,叫「辞岁饺子」,喝「辞岁酒」,且饭菜要全部吃光,不能剩。子时之前要包好大年初一凌晨吃的饺子,这顿饺子要包素馅的,取意一年素净,并且不能全部下锅,压锅三天留生再煮吃。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有的通宵达旦,叫「过整年」或称「守岁」,小时候见过堂屋火盆中架起柏树墩,守岁取暖,又叫「熬夜」「熬材(财)。

子时(零点)一到,首先要上香摆供,有的地方还要将供品即鸡、鱼、大肉、油炸食品之类放到笼里在锅上蒸一会儿,冒着热气儿端上来,祀神、祭祖,家家户户竟相燃放鞭炮,称为「发纸」。从此时一直到黎明,鞭炮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

三. 拜年

随后开始「拜年」。先是在自家拜年,按辈份、长幼依次向长辈、年长者拜年。如一家有祖孙三代,孙子(女)先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给爸爸、妈妈拜年。受拜者发给晚辈「代岁钱」,也称「压岁钱」。

接着,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食用好酒好菜,吃团圆饺子,俗称「包子」、「扁食」。饺子一般都是素馅的,取「素静」之意。

吃过年夜饭,除留长辈在家以照应前来拜年的,其他人等都穿着一身新衣服出去拜年。男女各聚,由大带小,先从本门本族拜起,依次到近邻、街坊以及平日有来往的。旧时拜年兴磕头,现时农村对长辈、本门近族也有磕头的,一般关系只是坐坐,问「过年好」、「过整年(或长年)了没有」,或相互拱手「见面发财」,礼到为止。

大年初二,青年男子要偕妻子儿女去岳父母家送礼拜年。此外,大年初一早晨(太阳没出来)不能从井中汲水,不能打扫庭院和室内,白天即使扫也要从门口往里扫,且垃圾不能往外倒,吃过饭的碗筷不洗,洗脸水须待太阳出来后才能泼掉。这些习俗现多已不从了。

四.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小年」,过了这天,「年」才算真正过完。城市居民吃元宵,乡村居民仍以吃水饺为主。白天,城乡组织玩狮子、高跷、龙舞、旱船、蛾子等娱乐活动,花花绿绿,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晚上,家家祭祖先,「送老的」,即把除夕从祖墓请来的祖先再送回去,也有大年初三晚就把「老的」送走的。

燃面灯和萝卜灯。元宵节又叫「灯节」。男女老少出门沿街观灯游乐,谓之观点,儿童们则竟相比灯。农村大多是用胡萝卜和红萝卜挖制的。红皮萝卜是孔孟之乡特有的一个品种,皮为水红色,制作灯笼效果好。把萝卜中间掏空,安上灯芯,倒点菜油,有的在外皮还刻划出各种文字或图形。老年人要挑灯照遍住宅内外,意为「不生虫豸」;孩子们互相照灯,这样不害眼病。

元宵节晚上,要把过年没有燃放完的烟花爆竹全部搬出来,尤其以燃放礼花筋、地老鼠、钻天猴(俗称「气火」)的居多。文革后,城区及镇区举办元宵灯会和焰火晚会,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晚,全城火树银花,天空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次日,即正月十六日,民间还有出嫁闺女回娘家和「走百病」的习俗。农谚说:「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接女儿)。「走百病」(意消除百病),原在正月十五日,清末演变为十六日。

五. 二月二

二月二前都是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一是自此万物(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五谷丰登。

民间传统习俗,二月二这一天要趁太阳没出来做好两件事,一是要炒「料豆」(即黄豆,俗称「蝎子爪」),并有咸、甜之分;二是要「围仓囤」,用簸箕盛上草木灰,在院中、大门口、场院内撒画几个,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同心圆圈(或囤梯),并在圆心处挖一小坑埋入五谷,寓意为粮食满囤,同时可以看什么种籽先生根发芽,则预兆此年收什么庄稼;三是「撒青灰」,将草木灰撒于房院各个角落,并且边撒边念叨「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四是要煎鱼吃,寓意「熏虫」。

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两位圣人。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名丘,字仲尼,其诞生地尼山,历史上长期隶属于邹城市,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修建尼山水库,才把尼山划归曲阜境内。而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孟子说「杨朱(道家学派杨子)、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值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饮誉四海、光耀华夏的儒学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韩愈誉孟子「功不在禹下」。因此,邾邹即成为邹鲁文化的复兴之地。

年关将至,前些天陪乡友老母亲聊天,一下子回到了懵懵懂懂的幼年时光。

话题先从生火做饭拉起。史大婶给我讲,四十年多前,乡下人还用不起「洋火」(火柴),火种取自打火石。取火少不了三样东西:打火石、火镰刀、咯菪瓤子(秫秸杆内芯)。用火镰猛烈擦击鹅卵石之类的硬石头,石头会碰出一串串火星,火星落在咯菪瓤子上面,时间不长就会引燃咯菪瓤,把已经引燃的咯菪瓤放在柴禾里用嘴一吹,咯菪瓤就会由暗火变成明火苗,可以轻松引燃灶底柴禾。如果用于点旱烟,就更方便一些。以前,也有做饭时间到邻家借火种(大概就是古代的「乞新火」吧),多是用火纸卷成火闷子,再到家引灶火。

史大婶当年参加过马河水库、西苇水库的修建会战。那时候,男当黄忠,女学穆桂英,为了过上「铁牛不吃草,灯头朝下着」的好日子,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就建成了大型水利工程。

史大婶生在旧社会,所幸赶上八路军开辟(家乡人的表述方式,指解放),没有裹脚,很是庆幸。「脚大脸盘俊,不会揍活买着穿」「脚大走路稳,崴进泥里不陷人」中国妇女盼解放,放脚长天足就是一大渴望。

史大婶感叹,百货大楼那么些衣服,多少人能穿完呢?过去兴布票,一人一年一尺三,六口人才能凑够八尺,做出一个人的褂子。老百姓只有家家织布,染布不舍得送染房,就用石榴叶、高粱叶着色,然后投进泥里沤。那时候染匠走四乡收布,布印子、竹坠子区分开各家各色各花式,生意好得很。

史大婶小我母亲三岁,这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声音。夫人在一旁一脸茫然,我却听得津津有味。

母亲下世后,很难听到再这样接地气的拉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