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清末民初一位有名的名人,他是一位在历史上留名的名人。他是一个时代的「清流」,其艺术品味自是不必多说。能让他将自己的钱都花在这幅画上,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一定不低。
然而,这一副【长江万里图】,没有张大千的名字响亮,也没有宋代夏圭的【黄河之歌】那么有名。既然这样,为什么这副清画师王翚的画作,在那个时候却可以卖到一个院子?
一、临摹的
王翚从小就是一个很好的家庭,可以追溯到五代人。他们当中,曾祖善画花鸟,爷爷善画人物,父亲善画山水,可以说,王氏一族,每一代都有专门的画家。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王翚从小就喜欢绘画,他还跟他的老乡张珂学过绘画。
张珂在史书上的名声并不大,但是按照王翚的传记来看,他的师父最好的就是黄公望的画。
黄公望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造诣尤深,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
他的【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山水画卷。
王翚完全掌握了黄公望的技法,然后就是大量的临摹宋元的作品,他的风格就是模仿古人的风格。如果是别人,一定会嗤之以鼻:黄公望这样的高手,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
这是事实,你怎么能证实?
王翚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他以此为生,以自己的名义将自己所临摹的古代画作冒充真迹出售。在王翚的演技之下,他真的可以将这幅画模仿的惟妙惟肖。
可以说,王翚根本就是一个冒牌货!
二、生命的飞跃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堆宋元时期的书画,让人起了疑心,还是王翚做的时候出了差错,反正都被人查出来了。
但是,那些知道王翚伪造画作的人,却并没有将他交给朝廷,反而认为他是一个画画的奇才,所以将他带进了自己的学院,重点栽培。王鉴,就是那个让王翚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鉴(音译)
王鉴的名声更大一些,他是廉州太守,师从著名的画家董其昌。董先生告诉他的同学们:「要学习绘画,就要多临摹宋元大家的作品。」
王鉴谨记恩师之言,临摹了许多宋元时期的画作。明末清初时期,王鉴的绘画风格具有宋、元两种风格,在国内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或许是因为两个人的命运相似,所以王鉴才会原谅王翚。
接下来,王鉴向自己的同门王时敏,引荐了他的弟子。王时敏是大学者王锡爵之孙,想必经常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们都知道王锡爵是谁了。
在董其昌的两大弟子王鉴和王时敏的指导下,王翚的生活才算真正地起飞了。他在吸取了其时的「南派」绘画技法的同时,也吸取了「北派」的绘画技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王翚善于运用元代文人的简练手法,将宋人绘画中的雄浑气势表现出来,深受康熙的青睐。这幅【康熙南巡图】是皇帝钦点王翚的。
一幅【康熙南巡图】,王翚的名声就彻底打响了,自此以后,想要他画作的人就多了起来。在巅峰的时候,王翚的作品品质已经大不如前,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让人很是无奈。
【长江万里图】,一幅山水,一幅山水。
王翚荣归故乡,归乡之余,花了两个多月对长江沿岸风光进行了仔细的考察,才有了本文要讲的主人公【长江万里图】。
王翚版【长江万里图】尽管也有其气象,却没有张大千那么出名,而是因为翁同龢才为人所知。
三、挪用了购房款
翁同龢在其个人日志中记载,闲暇之余,常到北京琉璃厂走走。他好绘画,尤喜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之作,而王翚,恰好就在「清六家」的行列里。
翁同龢第一次见到【长江万里图】的时候,就被这幅画的「天下奇观」所震撼!翁同龢毫不犹豫地询问了一下,在听到「1000两白银」的答复之后,他才垂头丧气的将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
翁同龢反对李鸿章的行为,究竟有没有给清王朝带来负面的后果,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翁同龢比起李鸿章来说,还是比较廉洁的。
北京一座四合院的造价400多两银子,二套房的价钱让翁同和很为难。李鸿章的总资产超过四千万两,相当于十万栋别墅了!
还好这古董铺的主人也是个聪明人,见翁同龢喜欢这幅画,便将这幅画用纸包好,送到了翁家。王翚的那幅【长江万里图】,经过几番激烈的竞价,最终以400两银子(相当于一座院落)被翁同龢买走。
这就是翁同龢要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的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翁同龢是多么的喜欢这件作品。
但是钱只是一个方面。翁同龢有二十年的珍藏【长江万里图】,在他的日记中,曾多次提及此卷,却从未在此卷上提过一个字,也没有盖过印章。
话说回来,看到乾隆做了些什么,乾隆在九泉之下是否会觉得有些惭愧呢?
翁同衡在戊戌变法后遭罢黜,「永不叙用」。他在绝望之中,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卖掉,然后打算回到家乡去安度晚年。可【长江万里图】却一直陪伴着他,舍不得将它出售给别人。
此图亦是翁同龢老年时的一种心灵安慰,从其日记中亦可窥见一二。
#图片和粉丝奖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