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陈志平教授:岭南书法源远流长,雄直之气贯穿始终

2024-04-02国风

3月28日,「岭南文化新讲」第23讲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志平担任主讲嘉宾,对岭南书法的发展脉络、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剖析。

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先生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与陈志平教授展开精彩对谈。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书法的恢弘历史上,岭南曾长期处于边缘位置。直到明清之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特质,广东得以异军突起,成为书坛的「后起之秀」。岭南书法像一股炽热的南风席卷北上,为中国书坛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明清时期岭南书坛进入黄金时代

陈志平教授对岭南书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岭南书法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但明代以前,岭南经济落后,文化也呈现寂寥之势态。

唐代张九龄是岭南早期比较成功的文人,但其书作已难以寻觅。宋代刘昉是岭南有墨迹存世的第一位书家,继之而起是崔与之、南宗道教祖师白玉蟾、李昴英等人。他们奠定了岭南书法的早期传统,见证了岭南文脉之绵延不绝,为后世的崛起打下了铺垫。

明代,随着岭南地区经济开发,其地域文化逐渐走向兴盛,杰出的书家书作开始在广东出现,陈献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作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把心学贯穿于书法当中,不求外在标准,只求合乎本心,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虽然陈献章僻处岭南又长期在野,但他在家乡培养了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众多弟子。借他们的大力传播,陈献章之哲学思想和书法精神传向全国,特别是对当时主流的吴门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传。

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论述广东书家之特色,总结了四个特点:重气节、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这四点也集中体现于陈献章身上,因此陈献章可视为岭南书风的真正开创者。

继陈献章之后,明清两代,广东先后涌现了梁佩兰、黎简、李文田、梁鼎芬、康有为等一大批极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岭南书坛进入黄金时代,形成了抗衡中原,颉颃江左,雄视全国的新局面。

罗韬先生指出,明清岭南经济文化的崛起,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书法史上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其舞台主要在于北方与江南;其后是「明尚新理异态,清尚复古而开新」,岭南在其中均有杰出的贡献。

雄直之气贯穿岭南书法史

那么,岭南书风是如何形成的?陈志平从时空维度进行了解析。从空间来看,岭南位于高山之南,大海之北。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岭南天然就是一个充满阳气的地方。

清代洪亮吉评价道,「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相比于江南的柔美秀丽,岭南最显著的特质就是阳刚之气、雄直之气。这一特质不仅贯穿岭南书法史,在广东的标志性事物如醒狮、武术、电影当中也有深刻的烙印。

从时间来看,岭南书法是典型的「后进生」,直到唐宋时仍远远落后于中原、江南,但这也成为岭南的「后发优势」。中国文化素有「文雅」的传统,而「文雅」到明代已走入死胡同,格局越来越小,形成了压抑的空气。

广东在此时反而焕发新的气象。以陈献章为代表,一种疏野而不精致的审美在广东兴起,陈献章称之为「朴」。这种「朴雅」与「雄直之气」也是一致的,为中国的「雅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陈献章是心学大家,岭南书风由他奠定,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广东的书法家,从陈献章至康有为一脉相承,虽饱读诗书,却眼高于世,既重视学问,又不读死书。他们不屑于追随世俗的「文雅」,而是用毛笔书写本心。因此他们才能另辟蹊径,开创了「朴雅」,开创了「碑学」,对中国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罗韬则注意到了唐代慧能禅宗的影响。慧能诞生于广东,他的影响是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虽然他不认字,并非书法家,但他的智慧照耀着,白沙心学其实是有受禅宗影响的。禅宗提醒我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陷入「知识障」「法障」。

「日本和尚良宽的书法,就是禅宗影响到书法的典型,他脱略成法,复归童心。他说不喜欢书法家的字,诗人的诗。就是怕一切成法对于心性的束缚。这是对书法界的棒喝。」罗韬说。

书法是身心性命之学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书法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对此陈志平直言「此路不通」。中国书法以写意为主,强调主体性精神,而西方美术是「形学」,不谈气息,只谈设计和造型,二者是泾渭分明的。

「形学」的弯路,中国古代也曾走过,即所谓的「杂体书」。但古人发现此路不通之后,自唐宋起就走上了文人化的道路,转向写意、写心、写人格。因此陈志平认为,近百年来西方美术「形学」对书法的冲击,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对于当代的书法学习者,陈志平认为,首要的是提高自身修养。书法是身心性命之学,而不是单纯的写字。它鼓励追求个性,但个性不等于乱写。

黄庭坚说「自成一家始逼真」,「逼真」逼的是内在的「真」,即人应该努力成为「真人」,通过学习修炼,做到自我完足、不假外求,然后「发明本心」,把自己内在最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如果人心里是魔鬼,即使他也「写自己」,写出来的只能是魔道。

用笔亦同此理。中国文化强调「允执厥中」,「中」就是要合乎规律。在书法当中,「中」就聚焦在笔心上。执笔写字的种种要求,无非是要发挥笔心的作用,通过笔心来沟通天地之心和人之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够表现心迹。

陈献章用茅龙笔,黄庭坚用鸡毛笔,这些笔都没有笔心,但他们能发现无形的「中」,所以成就了自己的书法。如果不具有「得中」的能力,就算拿着最好的兔毫笔,也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书法的核心,就是毛笔和人的「心心相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慧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