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江苏有戏|为昆剧保下火种的苏剧,究竟是怎样一出好戏

2024-03-30国风

一生守信诺,双鼎续华章。3月25日,苏剧电影【国鼎魂】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广受关注。第二天,光影江苏观影团便推出了【国鼎魂】免费放映专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专场放票不到半小时就被一抢而空。这部改编自同名苏剧的影片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出好戏,引得人们为之痴迷?苏剧传承,做出何种探索与努力,走到了观众面前?

从好戏到好电影,不断创造历史

苏剧,曲调清丽优美,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滩簧之母」,和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300多年来,苏剧在江浙沪开枝散叶,影响了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等多个剧种的产生和发展。2006年,苏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苏州地区,苏剧和昆曲两个剧种关系密切,学员往往是「苏昆兼修」。在唱腔上,两者区别却很大,昆曲是曲牌体,曲牌体是长短句的,一出口到唱完这一段没有过门;苏剧是板腔体,以七字句居多,唱段中会有过门。相比之下,苏剧既接地气,又走心,更贴近生活,可以说是昆曲的白话版本。

【国鼎魂】剧照(王芳 饰 潘达于)

苏剧电影【国鼎魂】以苏州潘氏一族,尤其是潘达于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为主线,走进观众的心中。影片描绘了华夏子孙重礼崇文、守护文脉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深深打动人心。

在电影制作前,故事的舞台版本已经过多次打磨,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文旅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剧目、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荣誉大奖等多项嘉奖。在苏剧的基础上,电影【国鼎魂】由曾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的汪灏、蓝天导演执导,著名苏剧演员王芳、张唐兵主演,该片曾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被提名为「最佳戏曲片」。

苏州演员,演苏州剧种,讲苏州故事,如此成就了一出好戏。从获得「文华大奖」,到搬上大银幕,再到获「金鸡奖提名」,可以说,【国鼎魂】不断为苏剧创造着历史。

曾为昆剧保下火种,却成「天下第一团」

作为苏剧的「出圈」代表,【国鼎魂】承载着苏剧传承与复兴,更记录着苏剧人对苏剧艺术的坚守与弘扬。

苏剧【花魁记·醉归】剧照(王芳 饰 莘瑶琴)

主演王芳,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二度梅、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多重身份下,她还有另一个角色——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位主任。「为什么我重心渐渐转移到苏剧?因为全国有八家昆剧团,但苏剧全世界讲起来就我们一个团,其他地方没有,所以说是‘天下第一团’。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做,苏剧就慢慢没有了。」

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两个剧种的境况是截然相反的。王芳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昆剧曾出现了长期的低迷。此时,苏剧正值蓬勃发展,伸出援助之手,邀请众多老艺人加盟,他们在苏剧演出中夹杂昆剧,为昆剧艺术保留了火种。大概在1949年之后,昆剧才得以恢复生机。」

从1977年进苏昆剧团至今,几十年来,王芳见证了昆剧、苏剧发展的起起伏伏。提起苏剧曾遭遇的困境,王芳坦言:「前辈老师们年龄都大了,等不起了。老一代艺术家们陆续离开,让我们每天都很着急,希望苏剧能传承下去。」苏剧团的创始人之一尹斯明,一位百岁老人,常常叮嘱王芳:「你一定要把苏剧团弄起来,我们不能把昆剧救活了,就把苏剧一脚踢开不管。」

当时,还未从锡剧团剥离出来的苏剧只是传承一些传统剧目,小打小闹。直到2011年,由王芳主演的苏剧【柳如是】被认为是苏剧复兴的里程碑作品,「当时因为没人,还抽调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和苏州市锡剧团的精兵强将进行排演。」王芳说。

后来,得益于政府支持,苏剧有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和苏剧团有限公司,从文化上和市场上给予双重保证。

注重年轻化传播,青年才俊是希望

初春的午后,苏州十全街上暖阳流动。在Citywalk悄然兴起的当下,融合了时代气息与古韵的十全街,成为了市民、游客打卡的热门地。半个多月前,一场苏剧沉浸体验活动在这里展开,让大家停下脚步。

苏州十全街上的苏剧沉浸体验活动

一折经典的苏剧【花魁记·游湖】,演绎着少男少女初相遇的悸动与矜持,充溢着温婉清丽、柔美细腻的江南气息。其中的互动环节,让现场观众过足「戏瘾」,体验精美妆容,身着华彩服饰,学习戏曲身段……沉浸式感受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对苏剧艺术进行了推广宣传,形成相融共生、相得益彰的良性观演循环,又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多元释放优秀传统文化能量。

孩子们在学习表演苏剧

一提到戏曲,人们总会跟老、旧等字眼联系起来,这提醒我们,戏曲的年轻化传播不仅要加快步伐,更要在创新推广宣传上下功夫。像这样的苏剧沉浸体验活动,正是一次生动尝试。「以前我们做戏,不太注意宣传推广,慢慢我们才明白,这有多重要。」

年轻化传播只是一方面,王芳表示,在顺应戏剧自然演变的同时,为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实现艺术层面的革新与传承发展。「过去觉得去高校、图书馆做讲座不搭边,后来发现效果很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青年才俊是苏剧的希望。」她说。

苏剧【太湖人家】走入高校演出

2023年,苏剧【太湖人家】走入各大高校,00后戏迷涌现,不同角度的解读反馈给演员带来全新思考;专门为青年人打造的【五女拜寿】学习改编自越剧同名剧目,是继【花魁记】【十五贯】后,又一大胆尝试,其中最小的演员仅18岁;将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实验小学打造成唯一一所「苏剧教育传播基地」,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为孩子点燃艺术的梦想之火……

近年来,在苏剧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戏曲增添了更多魅力与内涵,经典与创新两手抓,得以让苏剧这一出好戏唱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