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穿越千年,在河北博物院走进历史(曲阳石雕)

2024-04-25国风

曲阳是中国石雕艺术之乡,白石雕刻尤为著名。从西汉开始,曲阳人开采当地洁白莹润、细腻坚硬的白石,走上了雕刻之路,世间所称的汉白玉即源于此。

曲阳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汉白玉石俑,是目前所见最早、年代最为久远的曲阳石雕作品。

石俑采用圆雕的雕刻方法,呈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欣赏,人物面部表情丰富逼真、栩栩如生。

集圆雕、浮雕、透雕等工艺于一体雕刻出的交脚弥勒菩萨像,作品中人物的头等部位用圆雕,身躯用浮雕的形式,手、足部用透雕来表现,线条柔和流动,刻画的生动形象!

到北朝时期,曲阳成为北方佛教造像中心,北魏晚期开始大量出现白石佛教造像。

东魏武定八年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立像,高72.5厘米,三尊式,举身舟形背光,上有六个飞天托宝塔,后面彩绘佛像,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胁侍观音,右侧为胁侍大势至。主尊高肉髻,面方圆,身着通肩大衣,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台上,下并连有长方形底座。正面刻双狮和侏儒托转生炉,底座后面至左侧刻铭文。

东魏、北齐又普遍运用了镂雕、描金彩绘、圆雕大像等技法,艺术水平达到了高峰。

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释迦牟尼面容慈祥和善,透出宽容的笑意,整个作品中融合了众僧、菩提双树、宝塔、盘龙、飞天、双狮、力士、博山炉等元素。宏大的气势和细腻的表情样样兼顾,是一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精品!

雕刻艺术发展到隋唐时期,更趋于纯熟自然,人物形象或挺拔俊朗、或婀娜多姿、雍容华贵、别开生面。

五代王处直墓出土的伎乐图女伶丰腴饱满,气韵逼人,不逊盛唐所见。

白石彩绘散乐浮雕长136厘米,高82厘米,虽然尺寸不大,但却浓缩了五代时期一个乐队表演的场面。

散乐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散乐也叫「百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等的总称。最大限度地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

彩绘散乐浮雕中有15个手持不同乐器的表演者。每一位乐伎都体态丰盈,身着长裙,头梳高髻,簪珠花。前后排成两排,分别持笛、琵琶、箜篌、大鼓、木板等乐器全神贯注地演奏着,充满动感。最右边一位女子身着男装,是乐队的引导者,相当于现在的乐队指挥,她手持一根结有彩带的长杆,旁边两个身材矮小的女童正做伴舞的姿态。整个场面在汉白玉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线条唯美动人,姿态优美,画面极富音乐韵律感,观之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曲阳石雕的文化内涵是深沉的,它凝聚着一代代古老而又淳朴的艺匠的雕刻之魂。通过工匠们一锤一钎的不断雕凿,以无声的形象描绘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续了两千多年而长盛不衰。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为代表的当代建筑,也深深镌刻着曲阳工匠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