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一之「神龟呈露」中记载:
颐庵邹公济诗集云:「永乐二年冬十月,幕府山阳访碑石,高广中度。寻于龙潭山麓,斫石求趺。既而神龟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苍,形质天成,匪由琢磨。乃于龟下遂得趺材,适与碑称。」
关于孝陵碑材采石以及「神龟呈露」的记载,在不少历史典籍中都可以读到。
明代姚广孝撰【孝陵神龟颂】中云,「洪武三十一年陟遐以来,至今永乐二年,已及七祀。今上皇帝陛下,为继体之君,受命膺箓,思念太祖神功圣德,夙夜靡宁,欲立碑孝陵,而未得其石,乃召石工四出寻采,而不有获。一日,工至龙潭,俄遇一石,长阔数丈,镢土深三丈,未见其根。偶于石罅中,得一石龟,仅盈尺,隆脊而昂首,蟠尾而藏足,其灵光烨烨射人,工获之而进焉。上大悦,择日于奉天门赐文武群臣观看,群臣莫不忻忻称贺,实为稀世之大宝也……」
明代梁潜撰【神龟赋】序中云,「永乐二年十月,皇上思惟太祖高皇帝成功盛德,将纪功孝陵,以告万世。既得碑,求趺未获。获神龟,乃并得趺焉。」
明代金幼孜撰【神龟颂并序】中云,「洪惟太祖皇帝,功德之隆,如天地之大,亘万世而莫及。皇上缵承丕绪,思述神功,纪于穹碑。爰命工取石于龙潭山之阳。久之,惟碑趺未得。乃掘地三丈许,忽得石龟,隆然若蹲,形体之似,宛若生成,九畴参错,有自然之文。匠石惊愕,以为神异。遂奉以献于太廷。」
明代唐文凤撰【宝石神龟颂】中记载,「……惟孝陵之御碑未立,特发玉音,敕翰林撰文,谕工部选工,相择碑材于紫金山之阴龙潭之地,斧锥效力,琢凿山骨。取材既具,复取碑趺,而得巨石,大与材称,赑屃以高,万夫奏功。于石罅见一宝石,其色苍钳,形类神龟,圆径尺余,首昂而前顾,尾妥而左蟠,足缩而肘露,背隆而甲伏。虽倕般之巧,不能致也。况兹浑然天成,不假雕锼,岂非天地储精,山川献奇而致祯祥以彰圣孝也。孝陵卫监工指挥臣某敬捧以理,皇上若曰:‘朕惟皇考之德,所感召天地,神祗所默相,故兹瑞呈现,以对扬皇考之休命,以慰朕继嗣丕烈之心也。’宣文武群臣百官于奉天门拜观,莫不欣跃。」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三「孝陵碑石」中记载,「永乐三年秋,于阳山采石为孝陵碑。石长十四丈,阔三之二,厚一丈二尺,黝泽如漆。学士胡公广有【游阳山本业寺记】。而詹事邹公济有记乃云:二年冬,于幕府山阳访碑石,高广中度,寻于龙潭山麓,凿石求趺。既而神龟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苍,乃于龟下遂得趺材,适与碑称。与胡公记异,不知前碑材后竟用否?石龟今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御座,乃朱红圈椅,前一朱红案,案左一红匣。贮龟于中,长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邹记言‘宜藏于太庙’,今人遂谓‘太庙中有神龟’,误矣。」
明代顾炎武撰【肇域志】中记载,「石龟,今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御座,乃朱红圈椅,前一朱红案,案左一红匣,贮龟于中,长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
清代王弘撰【山志】二集卷六「神龟」中记载,「永乐年于阳山采石,为孝陵碑,石长十四丈,阔三之二,厚一丈二尺。寻于龙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龟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苍,乃于龟下得趺,材适与碑称。石龟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御坐,乃朱红圈椅,前一朱红案,案左一红匣,贮龟于中,长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邹詹事作记,谓宜藏于太廟中。今人遂谓太廟中有神龟,误矣。」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中记载,「明太祖时移太平兴国寺于钟山东麓,旧寺遂为孝陵(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祔于左)。陵前宝城特起岩岩,造天取象,朱阙享殿九楹,制极宏壮。殿后有平台,供奉御座二,座前有案,并髹朱漆。案左朱匣子藏石龟,长可尺余,昂首曳尾,约略可辨。右则配以小空匣(詹事邹济有记,二年冬,于幕府山阳访碑石,高广中度,寻于龙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龟呈露,昂首曳尾,介文元苍,乃于龟下遂得趺材,适与碑称,即此龟也)。门外林木蔚茂,翁仲、象卫之属罗列环拱以数十计。铁衣霄举,石马晨趋,气象可知也。」
诸多史籍记载的资料,似乎都在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初年,明成祖准备在孝陵建神功圣德碑,为明太祖朱元璋树碑立传,石匠们采伐到碑身石材后,又四处寻找碑座的石材,在龙潭山麓的石缝间,寻遇一龟状石块,并于其下挖掘出碑座的石材,所遇「石龟」乃天然形成,并非人工雕琢,众人称奇,将其供于孝陵享殿。
明代永乐2年(1404年),于幕府山采伐到碑身的石材,于龙潭山寻遇「神龟」,并在「神龟」处采伐到碑座(龟趺)的石材,这些便是「神功圣德碑」将要用的石材。
很多人认为,明成祖朱棣选中的石材,是位于现在汤山镇西北的阳山碑材,为此,不惜动用万余名工匠开山凿石。明代胡广撰【游阳山本业寺记】中云,「永乐三年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
【肇域志】中记载,「永乐三年秋,于阳山采石,为孝陵碑。石长十四丈,阔三之二,厚一丈二尺,黝黑如漆。学士胡公广有【游阳山本业寺记】,而詹事邹公济有记,乃云二年冬,于幕府山阳访碑石,高广中度,寻于龙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龟呈露,昂首曳尾,介文元苍,乃于龟下遂得趺材,适与碑称,与胡公记异,不知前碑后竟用否?」
明代永乐2年(1404年),于幕府山及龙潭山采石,永乐3年(1405年),于阳山采石,但阳山之石材并没有用于建「神功圣德碑」。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中称,「今本诸调查所得,则知阳山碑材,因过于庞大,无法运输,弃置未用,此可解决前人疑问者一也。」而幕府山及龙潭山开采的石材,是否用于建「神功圣德碑」?很多人的观点为「否」。因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的落款为「永乐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孝子嗣皇帝棣谨述」,从永乐2年采石,到永乐11年(1413年)撰文,之间相隔长达九年,如此之长的时间似乎不太符合常理。于是乎,又产生了更多无法回答的疑问,明代永乐2年开采的石料到哪里去了?这些石材是否雕凿成「龟趺驮碑」之后又废弃?现存的石碑又取材于何地?……,如此等等。
从石匠们采石,到明成祖撰文之间,如果就是相隔了九年的时间,那便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南京地区明代最大的古碑。碑身高4.8米,宽2.26米,厚0.8米,碑额高1.9米,宽2.54米,厚1.03米,龟趺高2.08米,宽2.54米,长5.15米,总高8.78米。碑文楷书阴刻,共2746字。明代永乐11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标志着明孝陵工程的结束。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额与碑身由一方整体石材雕成,碑额篆刻「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文字为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碑座是一巨石龟趺。
「天作钟山,永奠玄宫。世万世亿,福禄攸同。」
传说中的「石龟」,「藏孝陵殿中」。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云「石龟」藏于享殿中;陈乃勋撰【新京备乘】中记载,「……中为孝陵享殿,殿九间,殿后有平台,供奉御座二。座前有案,案左朱匣,中藏石龟,长可尺余,昂首曳尾,约略可辨。右则配以空匣。」而黄濬撰【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则云,「旧志,御座案左朱匣中藏石龟,昂头曳尾,至咸丰癸丑乱始亡。此龟度为厌胜物。」
龟,与中国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似乎也与明孝陵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九中记载,「南京紫金山,即古之钟山蒋山也。我太祖高皇帝陵寝在焉。葬之时,掘土数尺,见一石龟,颈长数寸,首足口目皆具,今藏于太庙。久晴而腹下有水则雨,久雨而腹下干则晴,其异如此。」
明孝陵享殿,原名孝陵殿,明代洪武16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宏大的巨大木结构殿宇,原建筑于清代咸丰3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现仍遗留五十六个石柱础。
孝陵的碑石,呈露的神龟,或许有着很多的故事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