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中庸本质是一种片面的方法论

2024-01-21国风

前面写了篇【中庸的本质意义是什么】,网友评论不少,但发现并未完全把握我的目的,也没完全超越古中庸而陷入古之中庸,形成完整地理解,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这里进一步预以说明。

只有完整地理解中庸,才能在实践中较准确地把握中庸,以中庸指导实践。为什么中庸在中国几千年来都争论不休,没有定见?主要原因古中国人的思维对中庸的理解是感性的,多是经验的,因此也是重实践的,实用为主,这是优点。但正因如此,才落入了只是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实践,这是片面的实践,这类似于西方康德时代的独断论,而不能同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换句话,中国古人与现代人对中庸的诠释,还处于现象阶段去探索实践,并没追问中庸的本体意义,上升到概念,从而上升到中庸的本质探求,作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指导实践。即缺乏一种西方似的理性的思维与考量,从理论上完成中庸的内涵。从而争吵纷纷,走不出历史的圈子。中庸思维是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事物的本质,有点类似于康德胡赛尔的现象学探求,但却缺乏一套完整的逻辑范畴,在匆忙中实践,也形成片面的实践。中庸无论把「中」解释为中间,还是把握为击中,都只是一种现象描述,一种现象结论性表述,最后致中和。但事实窒息了「保合太和」。之所以结果如此,也只是把握了片面的人的本质与片面自然的本质,并没完全完整形成事物本质。这里牵涉到直观能否把握事物本质的问题,这是能够的,但是不完整的。感性的直观是初浅的,零散的,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系统认识。这种认识现象普遍存在,直到今天系统论的出现,认识方法才发生了质变。就是目前,系统的实践依然是肤浅的,社会严重的危机就是线性与严重残缺的系统认识的表现。

这种现象,到目前为止,无人打破历史现状,还是老样子的。学术界整个都如此。无论是新儒家还是西方学派,都是顾此失彼。或是求理论技术的逻辑思维,或是求社会学的纯理论,陷入西方人思维的陷阱,导致丛林法则或达尔文社会的追求,形成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在反对西方者,又落入复古主义,陷入脱离现代社会实际与脱离实践,形成了僵尸文化。折中主义最后形成水油关系,无法融合,或是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局。

中庸在古代本质是一种陷入片面的方法论,之所以片面,造成这个原因与中国人的思维与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从方法论角度讲,正如西方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一样,在康德之前也是片面的,康德也不过初步形成辩证法,到黑格尔才在理论上完成。马克思把它驳回了现实世界,但并未全面确立。中庸一开始就片面地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人修身与社会秩序的方法指导。直到今天,普遍都是陷入一种片面的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我不想去谈熊十力、钱穆、杜维明等,也不想谈邓晓芒何新等对国学的诠释,更不想谈其他,一方面他们各有所贡献,但均未扬弃中西方思维缺陷而把中庸上升到一种新的方法论。这个完成的一项浩大的历史工程,其完成还需要花大力气,全社会其初步确立之时,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新时代的开始,也是逐步摆脱危机的又一次开启。

为释前文之争,略论如此,不清楚的,且待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