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曹小钦五大洲巡展——大洋洲冷峻的美-中国西藏

2024-07-06国风

此次展览旨在展示当代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艺术风貌。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曹小钦老师西藏绘画,有神秘的布达拉宫,有喜马拉雅雪山等多种形式的精彩佳作,领略到曹小钦老师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曹小钦的心血和智慧,传递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搭建起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更多人走近中国艺术、了解中国艺术、热爱中国艺术。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您共同见证中国油画的辉煌时刻,共同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不可轻易奢谈"高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远远超过许多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我甚至认为一切创新变法的刺激剂和引爆物仍然来自生活。关在画室里冥思苦想得到的要么离奇怪诞、要么与人雷同。如果说画业有成,那也是室外功夫、室内爆发。以自己的个性从生活中选择采集原材料,再用个性之火熬炼出来的作品也许会独树一帜。

画家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既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长期的艺术实践,还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仅就"行万里路"而言,人生短暂,画家不可能三山五岳都去画,总得选个重点,有个基地。我喜欢在一个点上扎下去,几年十几年后再转移。我在川西北的卧龙、九寨就迂回了十几年。我画青藏高原就是从它的东部高山河谷地带起步的。正如歌中所唱道的"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

我第一次进藏就深深地迷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文学艺术主要是表现人的。画山水也不例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杰",地理造就人文。紧紧抓住"一方水土"抓住"地灵"去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山,就有了灵性;水,就有了人情。近年,我又连续走过西藏,穿越川藏、青藏线,翻唐古拉山,去坨坨河;西行阿里,南至樟木。几乎走遍西南、西北藏区。

越走越神秘,越走越着迷。我刻了两方印:"中国西部秘迷"、"吾乃朝圣者"。神秘,是一个总体感受。什么神秘?由于研究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切入点自然就不同。山水画不可能深层次地去反映西藏的宗教和民俗,最直接的莫过于它的地貌、光影和色彩了。奇异、平淡兼有的地貌、强烈的光影和绚丽鲜明的色彩,都向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课题。

青藏高原4个板块的风光各具特色。西藏的作家、艺术家说:藏北、阿里无人区最美,内涵最深。然而此地没有林木,很少赖以施展山水画皺法的裸露的石质峰峦;有的多是大面积的草地和平缓无奇的所谓"馒头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山的相对高度反而更低。这里没有黄山的奇,没有桂林的秀,也没有三峡那种类型的雄。这里天广地阔、无边无际,它舒展、粗犷、原始、荒凉……为什么人们都说这里美?我到了扎达、普兰、那曲和双湖后真为之倾倒了。如何将感受表述出来,画出来,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需要另外一种审美观念(这也许就是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吧)去体验、去表现。它似乎与吟风弄月、柳暗花明、闲情逸志之类的情调毫无关系。因而画西藏山水不得不背叛许多传统观念和传统程式以及习惯性的束缚,不得不面对现实去解决迎面而来的新问题,去耕耘新意境,去创造新技法。

西藏,阳光充足,空气稀薄,随之而来的是光影强烈、色彩鲜明。阿里的沙丘、红黄色的土林,高原湖泊浓艳的碧绿、湛蓝,五彩纷呈的天空和云层……都给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出了难题。色彩,几乎把墨的用武之地挤到了最低点。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画家回避?以不变应万变,用原有的、自己娴熟的技法去硬套西藏山水?不行。当然要就事论事,当然要忠实于生活。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不去闯人为的"禁区"。

20世纪初的「西画东渐」主要表现为以海外留学生为代表,在西方文化大规模移植至中国环境下,引进和传播油画教育与现代画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偏重现实主义,讲求艺术社会教化功能,批判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研究和发展油画,不仅有创新问题,还有"振兴"和"继承"的责任。不能因为用重色,强调了光影,画了天地水色就说是向西画靠拢。

对于自然规律的基本认识,应是全人类的,东西方应是共通的。比如音律、和弦、透视等等。我们不能把科学地认识和反映大自然的权利让给西方人和西画独占(其实中国传统的美术理论和实践早已有所阐述)。何况中国绘画自身还在发展。至于怎么发展,向细、向粗、抽象、具象、理性、感性?……都不会依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我们用不着担心自己的作品会"西化",不会的。我们的中国意识、东方意识和审美情趣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不择手段"地去开拓油画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