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清明夜,点赞【寒食帖】,跨越千年题跋文化朋友圈

2024-04-05国风

【中国天文年历】标明,今年清明节定于北京时间4月4日15点02分03秒,星期四。一般而言,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份。今年受农历闰月影响,清明节提前至农历二月二十六,称为「早清明」。

清明标志着暮春开始,人们会上坟祭祖、插柳踏青。 清明原本仅为节气,后演化为纪念祖先的节日, 与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寒食节是北方古节,起源春秋,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设。节日习俗包括禁火、冷食、祭扫等。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这诗描述了唐代人们在寒食节祭扫坟茔的情形,那凄凉悲伤之情,可真是让人感同身受啊。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第13册,卷四三五【白居易十二】,第4821页,影响极为广泛。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将白居易的这首诗词进行改作, 南宋时期胡仔编撰的中国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记载, 苏轼将首句「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变为「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将「白杨树」变为「白杨路」。

这么一改啊,郊外荒野,乌鹊鸣叫,白杨树两行,枝桠乱舞,棠梨树参杂其中,白花如云,风中摇曳,画面就更加幽深悠远了,凄伤之情也就更加浓厚了。

现在,咱们更多看到的是苏轼修改后的【寒食野望吟】。除了这首诗,白居易还有一首【清明夜】,诗里写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这首诗啊,生动地展现了白居易清明节之夜, 诗人身处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独自绕廊徘徊休憩,在这美好的夜晚释放内心的喜悦。 清明日固然春光无限,而清明夜在白居易笔下也会如此朦胧迷人。

白居易的这两首诗,情感对比鲜明。【寒食野望吟】传达出深沉的悲伤与哀思,【清明夜】则展现了喜悦与闲适之情。

这种情感变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习俗与礼仪规范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中国祭墓的传统源远流长,起源于秦汉时期,东汉后逐渐成俗。唐代前期,扫墓活动固定在寒食节而非清明节。

唐朝皇帝对寒食节扫墓祭祖活动极为重视,严禁以扫墓为名宴乐的行为,无论官员与否,均会受到处罚。

就说那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四月十五发布的诏令中,就明确指出寒食上墓时不应有欢乐之情,更不应宴乐,得保持庄重肃穆的态度。

唐玄宗也在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强调,寒食扫墓时要是宴乐的话,现任官员得降职三年,没官职的人还得挨体罚呢。

白居易时代的多位皇帝,也强调这一点。像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正月,公元807年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正月,都亲自下诏书来强调。这反映了当时对礼孝精神的重视。

白居易恪守官场规矩,寒食节时挥毫写下【寒食野望吟】,清明节又续以【清明夜】。这两首诗中流淌的情感,正是他身处于那个特定时代的自然流露与常态展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宋元时期,清明节便取而代之,成为主导节日。而谈及此,不得不提及苏轼那篇赫赫有名的【寒食帖】。

苏轼的【寒食帖】是由两首五言诗精妙组合而成,全文洋洋洒洒17行,共计129字,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它深刻揭示了苏轼在黄州被贬后,于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的寒食节时所经历的独特心境与人生况味。

【寒食帖】这幅千古奇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引起世人的瞩目。它流转于不同主人之手,每一次的流转,都伴随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虽未拥有现代的朋友圈以分享与点评,但他们却巧妙地通过书画中的题诗、留款、藏家印章以及观者的题跋,展现出对杰出作品的无限赞美与深刻评论。

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述,苏轼在创作【寒食帖】时,独具匠心地留出数尺空白,自诩此空间为「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

果不其然,诸多名家纷纷在此空白处题跋,共同构筑了别具一格的【寒食帖】题跋文化圈,仿佛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朋友圈」。

首位留下「评论」题跋的,便是苏轼的挚友、「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 这位才子,性格风趣幽默,他的题跋写得妙趣横生。

他首先盛赞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这番赞誉,将苏轼的诗文与书法推至巅峰,甚至将其比作诗仙李太白,并称赞其书法融合了多位大家的精髓。

然而,黄庭坚也有调皮的一面,赞美之余,他又调侃道:「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似乎在说:「苏轼啊,你再写一遍,也不一定有这么好。」

更有趣的是,黄庭坚的题跋字体比原帖还要大,笔势矫健,仿佛真的在与苏东坡一较高下。

元代时期,这幅珍品被进贡给皇帝元文宗,并加盖了「天历之宝」的皇家藏印,彰显其非凡的地位。

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件瑰宝流出宫外,被大书画家董其昌所见。他惊叹不已,在【寒食帖】上留下题跋:「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董其昌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将【寒食帖】视为珍品中的极品。

清朝时期,【寒食帖】又历经纳兰容若、乾隆皇帝等人的收藏。每一位藏家都为之倾倒,纷纷为其加盖朱红色的藏印,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记。这些藏印,如同历史的烙印,见证了【寒食帖】的传奇历程。

那么,这幅千古奇帖如今身在何处呢?据悉,【寒食帖】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回归祖国怀抱,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沧桑故事,等待着后人去细细品味、欣赏。

今日清明时节已至,我静心欣赏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与【清明夜】,品味其诗意之深远;又沉浸于苏轼的【寒食帖】,感受其书法之隽永,仿佛置身于千年题跋的文化朋友圈,领略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传承与发扬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为它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