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農村婦女討生活被罰,帶人質問縣委書記?40年後竟成為一段佳話!

2024-04-02台海

義烏,中國一個神奇的小縣城, 竟然能預測美國大選?

2016年的美國大選 ,義烏老板們就憑借收到的川普應援道具訂單,遠超希拉蕊的, 就直接預判了川普上位。

雖然說「能預測美國大選結果」是句玩笑話,但事實上, 美國大選很多應援的道具確實都是從義烏采購的。

為啥義烏的小商品那麽牛,沖出國門不說, 甚至能直接壟斷國際市場?

一個「雞毛換糖」出行商的地方

有人曾這樣評價義烏:你想買什麽,都能在這裏找到。線下逛此地的商城, 每個店鋪面前停留一分鐘,沒有90天 逛不完所有的商鋪。

中國有近3000個 縣級行政區, 義烏原本也毫無存在感。與之緊挨著的東陽,歷史上還曾出過大儒宋濂,而同為山區內陸的義烏, 長期以來除了種地,就只能走街串巷做點小買賣了。

在中原地區, 很多農村的老人經常會說,浙江一帶的人會做生意, 而且會做各種各樣的生意。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是以前去過浙江一帶見識過他們做生意,還是說做生意的人到過中原地區。

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陸各省的供銷社部門,會經常到全國各地的大型批發基地進貨。或許正是在這種交流中, 中原一帶的人,跟浙江一帶做生意的人接觸過 ,進而才有了浙江人會做生意的感慨。

而實際上,義烏人很早就有做生意的傳統。這裏千百年雖然都是傳統的農業縣, 可一到農閑時節, 當地不少農民就會化身貨郎, 做點本小利微的小買賣。

這一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 ,歷經千年發展,到了清朝類似的商業模式就更突出了。【義烏縣誌】有記載,乾隆時期,貨郎的規模就越發大了。

那些拿著撥浪鼓,嘴裏不斷吆喝挑著擔子的販夫走卒, 在當地被稱為「糖擔」。 賣糖的貨郎, 會用糖換收爛鐵廢銅、雞毛鵝毛等零碎小物件,而後再集中到回收點賣出去。

曾經的義烏貨郎

商業模式很小,就是千百年來流行各地的行商,老祖宗口中的販夫走卒。在義烏, 這類生意人被叫做「敲糖幫」,又叫做「雞毛換糖」。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原有的商業模式被計劃經濟取代, 雞毛換糖的行商模式漸漸萎縮。 即便如此,每年農閑時節,還是會有貨郎到各地做點小生意,有些甚至長途遠行到江西等地。

當年的貨郎根本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他們的後輩,僅靠小生意就能做到外國去。其實行商不絕的背後不光是傳統, 還是因為當地沒有什麽產業能讓百姓生活好。

多年以後,曾經十幾歲就跟著父親跑到江西做貨郎生意的樓仲平, 還記得小時候光憑僅有的莊稼地,是連飯都吃不飽的 。以前他跟著父親當貨郎,如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日用品公司。

不得不說, 雞毛換糖的貨郎,就是義烏商貿的起點。 尤其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除了走街串巷之外,還有人已經當起坐商擺攤了。

在義烏的廿三裏和稠城兩個鄉鎮, 逐漸形成了小商品市場。 雖然當時的政策還不明朗,而且做生意也很容易被批鬥,但這些商業行為已經像野草一樣,開始到處滋生了。

有基礎,就等著市場的改變,再加上有生意意識,接下來一切就水到渠成。

小商品市場的雛形

現在回頭去看, 當年在義烏稠城等地的商品市場,類似於現在各地的農村大集。 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他地方還都沒有出現這種商業模式,而這種交易現象無疑是最具反叛的「新生事物」。

一個叫馮愛倩的農村婦女, 當年賣掉糧食,挎著籃子到處擺攤。 由於當時的政策還不允許,只要被抓住就會被罰款1元。

1986年時的馮愛倩

可像她這樣的小商販越來越多, 接下來該怎麽辦,一時間社會上說什麽的都有。當時義烏的縣委書記叫謝文華,那些被罰了款受了氣的農民,由馮愛倩牽頭, 找到他問到底能不呢做小買賣。

書記先是告訴她, 目前的政策還是不允許擺攤的, 馮愛倩就說了日子過的有多苦,自己靠勞動賺錢有什麽不對。

這場談話後, 書記暫時允許馮愛倩她們繼續擺攤。 但究竟能不能放開市場,彼時全國可還是沒有先例的,稍微搞不好,謝文華就可能丟官。

最後,謝文華對於這個問題在義烏各地進行調查, 最終他冒著風險允許民眾擺攤做生意。 就這樣在1982年的秋天,稠城的一個小市場裏人頭攢動。義烏,成了那個走在前頭的那個。

數據顯示, 當年市場放開僅僅3個月,市場規模和攤位就增加了一倍不至。 商販們自己帶著門板和塑膠棚搭起攤位,這樣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

義烏稠城的市場

本地人越來越多,外縣甚至外省的人都來了,原來的攤位和市場很快就裝不下這麽多人了。發展到後來, 這裏市場上的商品至少有2000多個 品種,前來批發和采購的人涉及到了十多個 省份。

於是在兩年後, 義烏當地開始建立新的市場。 占地面積達到了35萬平米,原來露天擺攤變成了固定的攤位, 商鋪超過了2000個 。 這可是1984年,類似的商貿模式,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是不可想象的。

從行商到坐商,規模的擴大還在延續。又過了兩年,另外一個新的市場被開辟出來。 先期的商鋪攤位超過了4000個 ,占地面積4.4萬平米 。

4年以後, 這一市場的攤位多了一倍 ,面積擴大了近一倍 , 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批發市場。但是現實中的東北人,已經在這一時期不遠萬裏來義烏進貨了。

貿易生態圈的形成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是各個市場的建立,那麽到了90年代, 義烏的各個商貿市場由點成面,逐漸形成了掌控全國商品批發的生態圈。

背後生態圈的形成,就像擴散生長的野草一樣,生命力極其頑強。1990年的時候, 溫州一批賣鞋的商販也想來義烏的市場設攤位。

市場的管理者,就把這些外來的商販安排到位置不好的區域自生自滅。本以為不是好攤位,他們的生意肯定會黃, 哪曾想這些原本不是市場的地區,隨著商販的到來,也逐漸變成了集市。

很多人這才逐漸意識到, 此時的義烏已經沒有什麽市場之分了,整個義烏都是一個大型的市場。

隨著商販和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市場還將繼續擴大。 到1992年篁園市場建設的時候,算起來這已經是第四次擴建了。

新設立的市場, 商品種類更多,分類也更加精細化, 整個市場一共有4層樓的規模。彼時,小商品市場的名號已經不再屬於義烏。隨著新市場的建立,名稱也變成了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

不得不說,小商品的背後,已經形成了大市場, 而且這市場大到走出了國門。

面向世界的超市

上世紀90年代初,義烏的商貿成交規模就超過了10億 ,這讓義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商貿之都。從那以後,市場上的外國面孔開始多了起來。

原生的一些批發商販,以前多數都是在國內做生意的,隨著外國人前來的次數越發增加, 最早的一批人開始做起了外貿生意。

從1994年開始, 一些外國的商販也開始長駐義烏。 最早和外國做生意是零散的模式,就像內地一些商人到義烏進貨一樣,那些外國人也是單獨或者聯合來進貨,每次帶走的商品數量有限。

僅僅五六年的時間,隨著這種零散外貿的規模越來越大,義烏這個處於內陸的小縣城,也開始用貨櫃跟外國人做生意。 商品出口的規模增加了,義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傳開了。

到本世紀初, 義烏當地光是跟外國人做生意的營業占比,就達到了驚人的40% 。 國內和國際市場,已經平分秋色。

面對商貿形式的轉變,管理者也進行了轉變。在21世紀初, 義烏設立了面向世界的物流中心。

這意味著, 相關的生意已經成為了體系。 而且隨著物流中心的不斷規模化,除了商品之外,信件等其他物品的物流規模也在不斷增加。

義烏鐵路口岸

數據是最清晰不過的,2002年的時候,義烏商品出口的數量,還只有幾千標準貨櫃。 僅僅過去7年,這一數位增加到了50多萬 。

時至今日,義烏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超市。還在2018年的時候, 義烏的采購貿易出口額就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 大關。 商貿,已經成為義烏的根基。

從人口規模看, 義烏本地人一直未曾突破100萬 ,2018年的本地人口在80萬 左右。 但是, 常年居住在義烏的外地人口卻超過了140萬 ,其中外國人的規模超過了1.3萬 。

另一組數據更能清晰展現出義烏商貿的規模, 這裏的中外合資企業超過了2500家 ,這一比例是全國的75%。外國人多了,涉及外國人有關的一切事宜也會增加,而專門處理各類事情的涉外結構, 達到了驚人的6800多家 。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小縣城發展出來的規模。 但是從鞋襪到玩具,從服裝到節日禮品, 只要世界有需求,就沒有義務人賣不出去的產品。

結語

時至今日,面向世界的商貿城, 其占地面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40萬平米 ,商品的種類超過了210萬 ,與各國和各個地區有生意外來的超過了230個 。

所以說,當年義烏鄉間的那些貨郎,絕對想不到,幾十年後他們子孫後代的商貿規模, 能夠做到世界級規模。

而能夠做成這一切的基礎,也恰恰是當年那些貨郎流傳下來的。 貨郎的雞毛換糖成就了義烏,這是商業思維的升級和傳承。

參考資料:

【改革開放之路丨大國強縣看義烏:小商品 大市場】 央視網 2023年12月22日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經濟日報 201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