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俄烏戰場「戴高龍」,海峽兩岸「變色龍」,馬克龍終是「馬克蟲」

2024-06-12台海

法國是歐洲國家中的一個另類。

一提北約,很多人都以為法國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其實不然,法國二戰時有一位著名的反法西斯統帥戴高樂,戰後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可以說,戴高樂是現代法國的締造者,有一定的,民族骨氣,敢於同時對抗美國和蘇聯來追求國家獨立。

1960年2月,在雷岡附近的撒哈拉沙漠,法國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此後,戴高樂拒絕美國人的監護,逐漸將法國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撤出。1966年,法國正式宣布脫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戴高樂尋求建立一個歐洲人的歐洲,很早就對西德示好。1963年1月22日,他與德國簽署愛麗舍條約,標誌著獨立於歐洲體制的法德軸心建立。他於1963年和1967年兩度拒絕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因為他認為英國是美國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戴高樂原本計劃於1970年底訪華,然而因心臟病猝然離世,未能成行。戴高樂的兒子在書中回憶:「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天晚上,用畢晚餐,我父母全神貫註地觀看一本相簿,裏面有一幅長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邊。」

戴高樂給法國留下了旨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維護戰後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建立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對抗美國的控制的「戴高樂主義」。

遺憾的是,戴高樂身後的法國總統並不都像他一樣堅持法國的獨立自主精神。2009年4月4日,法國總統薩柯齊時期,法國重新加入北約。

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自詡是「戴高樂主義」的繼承者。

當俄烏沖突剛爆發的時候,馬克龍對待俄羅斯的態度比較溫和。馬克龍致力於調停,認為以法國和德國的協同能解決問題。2022年6月,馬克龍曾表示,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就烏克蘭局勢已經打了差不多100個小時的電話,還稱不應該「羞辱俄羅斯」。

馬克龍自認為是不受美國監控的歐洲聯盟實際的領導人

但事態的發展大大超過他的預期,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態度堅決,烏克蘭同樣也不妥協,在戰爭持續兩年、和平希望破滅的背景下,馬克龍看到來自俄羅斯的威脅現實存在。

但目前,美國和其他曾經大力支援過烏克蘭的國家卻紛紛開始打退堂鼓。今年3月1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卻語出驚人,說「不排除西方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性」,並強調「法國能做到這一點」。

馬克龍的言論遭到德國總理朔爾茨等歐洲領導人的明確反對。德國、美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波蘭、捷克、瑞典以及北約、歐盟等紛紛表態,稱並沒有派兵赴烏作戰的計劃。義大利外長塔亞尼表示,將北約部隊部署到烏克蘭戰場可能導致一場全面的全球沖突,相當於第三次世界大戰。

法國國內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痛批馬克龍言論是置國民生命於不顧。法國反對黨「不屈的法蘭西」領導人梅朗雄則稱,「對俄羅斯開戰乃是瘋狂的舉動」。

俄羅斯強硬回應說,如北約向烏克蘭派遣軍隊,那麽「我們需要討論的不是可能性,而是(沖突)必然性。」

在俄烏沖突中,馬克龍想像戴高樂一樣展示法國的獨立自主性,大有撇開美國獨自下場的意味。所以,有人戲謔地說馬克龍是「戴高龍」。

但是馬克龍真得會出兵嗎?一般輿論分析不會。馬克龍的做法其實是一石三鳥——

一是逼迫拜登政府下場。馬克龍曾經說過,川普不會當選美國總統。這表明法國不希望美國新一任總統完全拋棄北約,最好的辦法是在當前俄烏沖突中,美國要以一定的形式參與進來。

二是給普施加一定的壓力,展示法國的作用,這樣在以後的俄烏和平談判中,法國有理由上場並且占據主導地位。

三是也在為萬一美國不參與的情況下做準備,要表現出以法國人為首的歐洲人可以在美國不參與的情況下獨自管理歐洲自己的事情。

馬克龍堅持利用戴高樂主義領導歐洲,歐洲各國以噓聲報酬

但馬克龍在俄烏沖突中的「現眼包」表現註定不會有什麽結果。因為幾十年來,法國在西方聯盟結構——包括歐盟和北約——中的影響力一直受到戴高樂主義的影響。它對國家主權的無條件堅持,使得北約或歐盟的國家都不相信法國提出的合作倡議,這一點在安全和防務政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馬克龍及其政府甚至討論到法國核威懾力量可能套用於歐洲。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約,沒有一個合作夥伴相信由法國主導的核保護傘能夠替代現有的美國核保護傘。

馬克龍雖然在外交上也標榜「戴高樂主義」,但很顯然他很圓滑,並不是特別老實。比如在對華關系上——一方面,馬克龍表面上與中國比較友好,似乎要和中國發展長期而深入的經貿關系。但另一方面是,馬克龍積極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幹預中國統一台灣的行程。

法國的13個海外領地中,有3個位於印度洋——留尼汪島、馬約特島和南極領地,4 個位於太平洋——新喀裏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以及克利珀頓島。這7個領地的海域加起來占法國專屬經濟區的 90%左右,海域面積達1020萬平方公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法國在印太地區的軍隊被稱為「主權部隊」,分為五個地區司令部,分別駐紮在法國在南印度洋、新喀裏多尼亞和法屬波利尼西亞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吉布地的基地。部署的部隊人數從7000到8000 不等。

法國武裝部隊定期在印度太平洋地區舉行演習,展示其作戰準備狀態。今年初,馬克龍在新年致法國軍隊的賀詞中宣布了新的印太戰略,包括增加在海外領土的軍事存在。

近年來,法國一直希望繼承戴高樂的傳統,在中美俄等大國之間發揮「平衡力量」的作用。馬克龍提出第三條道路——法國(或歐洲)道路——法國獨立制定外交和安全政策決定,不受外部影響,即使是歐盟或北約的親密盟友也不例外。馬克龍警告稱,西方戰略不應明確針對中國,並尋求盟友來加強其印太平衡地位。

在對華態度上,法國相對於美英比較友好。美英的戰略思維越來越傾向於將中國排除在區域合作之外,美國的政策檔一直將中國描述為對手。德國、荷蘭和歐盟委員會都傾向於用「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對手」這三種描述指代中國。

但在台海問題上,法國近年來卻持續不斷給中國添麻煩。德國政府一直避免派遣德國海軍艦艇穿越台灣海峽,因為擔心中國可能作出反應。德國護衛艦「拜仁」號在2021年存取該地區時沒有走這條路線。但一艘法國間諜船在「拜仁」號存取的同一年穿越了台灣海峽。法國還首次派遣一艘核子動力獵潛艇前往南海執行「戰略任務」。

綜合法國的對華表現,可以看出,法國的馬克龍政府一直在走一條「變色龍路線」——一方面要對華展現出「柔和」姿態以獲得經貿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對中國狐假虎威地展示自己小胳膊小腿的肌肉塊。

馬克龍自己認為在印度洋-太平洋區域非常重要

可以說,馬克龍只是在精神上試圖模仿戴高樂的高瞻遠矚姿態,絲毫考慮不到法國的自身實力非常有限——在歐洲方面,因為法國的力量壓不過美國的力量,而被其他歐洲國家不信任和輕視;在俄烏戰場上,又企圖拿著自己不值錢的臉面影響到普亭的決策,不被俄烏雙方重視後惱羞成怒表示要親自出兵;在東亞,又企圖拿台灣和南海說事,結果沒有中國人把法國的軍隊視為不可忽略的存在……

說到底,「馬克龍」的畫皮被揭穿後,他的真實面貌不過是一條「馬克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