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極右勢力崛起!移民政策成選舉關鍵,歐洲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4-06-12台海

文|陸棄

歐洲議會的選舉已經落下帷幕,為期四天的選舉過程已經結束。此次選舉共產生了720個席位,各黨派已經確定了各自的位置。 總體來說,傳統的政黨以及中間勢力在選舉中遭遇挫折,而極右勢力則顯著上升。 值得慶幸的是,原先的中間偏右勢力代表馮德萊恩的政黨仍然獲得了191席,成為第一大黨,這有助於她保住自身的地位。

歐洲議會的這種結構性改變和勢力版圖的重新洗牌,將對整個世界,包括歐洲本身,以及中歐關系、美歐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特別是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這種變化可能帶來新的動態和變量。我們特別關註的是,這種改變是否會影響中歐關系,以及這種影響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這將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和分析。

本次選舉的結果明顯受到移民政策的影響,成為最主要的因素。然而,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板塊政治移動也引起了廣泛關註。 關於馮德萊恩的地位,鑒於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都表達了對她親美立場的不滿,並希望替換她, 她的地位似乎並不穩固。 馮德萊恩確實有著深厚的親美背景,她的家庭成員主要居住在美國,且多數擁有美國國籍。她曾擔任德國國防部部長,並試圖連任歐洲議會主席,但遭到了拒絕。

目前,歐洲國家似乎開始考慮與美國分道揚鑣。 他們認識到,美國未來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可預測的總統,因此在北約的框架下,如果歐洲沒有自己的國防力量,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因此,各國開始加強軍事準備,增加軍費開支,以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 然而,這種對俄羅斯的過度擔憂可能是多余的,只要不盲目跟隨美國,歐洲各國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季辛吉曾有一句名言:「當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當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 馬克龍此次的決策,選擇解散議會並重新選舉,無疑是一次冒險的嘗試。 我建議他參考【丘吉爾傳記】。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曾自信滿滿,但改選後的結果卻讓他遭遇慘敗。英國民眾認為,戰爭與重建是兩回事,這也使得丘吉爾發出「背叛政治人物是偉大民族的象征」的感慨 。這種說法在我看來更像是無稽之談,因為丘吉爾實際上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失去了英國在全球的勢力範圍,只能換取暫時的生存。

如今,我們觀察歐洲與各國的關系,可以發現歐洲人非常務實,他們更關註經濟利益而非政治紛爭。對於兩岸關系,他們並不願意過多介入,而是希望雙方能夠和平解決所有紛爭。 他們關心的是,無論兩岸關系如何發展,都不應影響到歐洲的貿易和商業利益。

美國頻繁采取貿易制裁措施時,德國和法國卻致力於與中國大陸開展貿易,因為他們深知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能輕易放棄。 相比之下,美國市場可以舍棄,但中國市場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 法國總理朔爾茨帶領多家德國大企業前往中國大陸開展業務,即使面臨新能源車領域的競爭, 他們依然堅持前往,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對他們來說已經根深蒂固,無法割舍。

同樣,美國的半導體廠商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大陸作為他們最大的市場,制裁措施往往也會影響到他們自身的利益。 歐洲國家和美國在處理與兩岸關系時存在明顯的差異。 歐洲更註重經濟利益和和平穩定的商業環境,而美國則試圖利用兩岸關系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維持一種「分裂而治」的狀態,從而從中獲利。

一旦歐洲開始走自己的道路,不再完全依賴美國,美國將面臨真正的孤立無援的境地。 目前,美國已經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且花費巨大,同時在地緣政治上的過度擴張也使其陷入了困境。 美國應該首先解決自身的債務問題,而不是繼續試圖透過賴賬和破壞金融市場來轉移危機。 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全球經濟的動蕩和不確定性。

美國霸權的核心在於美元的全球地位,若失去這一支撐,其航母等軍事力量將難以維持全球部署,對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構成致命打擊。 當前,網路上關於艾森豪號航母是否受到葉門胡塞武裝打擊的猜測和爭議,雖未得到確鑿證據,但已反映出外界對美國軍事行動的質疑。

歐洲當前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社會福利支出過高,若不改變現有策略,將難以解決移民問題,甚至可能因參與美國在全球的軍事行動而加劇難民湧入。 歐洲若繼續與美國保持緊密關系,可能會自食其果。歐洲與中國的關系相對穩定,因為雙方均註重經濟利益。 只要中國繼續購買空客飛機等歐洲產品,就有助於歐洲經濟發展,並可能促使中國向空客發放C929適航證,從而削弱美國波音的市場地位,進而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

全球戰亂和戰爭危機的根源在於某些勢力蓄意挑起戰爭,如盎格魯-撒克遜集團和猶太資本。這些勢力透過挑起戰爭來獲取經濟利益。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並非僅在於日本和德國,而是美國為了爭奪全球霸權而蓄意挑起。

美國的問題在於他們過於關註盎格魯-撒克遜集團的利益,而忽視與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的關系。 當前,英國首相的位置面臨不確定性,新任首相能否維持現狀或進行改革尚難預料。隨著時間和資源的消耗,英國可能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文化和歷史遺產的保管,例如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未來有可能面臨歸還原主的問題。 歐洲不願意僅僅作為美國的附庸,這一態度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馬克龍等歐洲領導人曾多次提出建立歐洲軍隊等自主政策,以減輕對美國的依賴。但這些努力往往受到美國的打壓和阻礙。

最近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進一步加劇了歐洲未來的不確定性。 馬克龍所帶領的政黨遭遇大敗,預示著歐洲可能迎來新的政治格局和變化。 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歐洲與美國的關系,以及歐洲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仍是一個未知數。

中歐關系在未來預計不會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 從一些西方評論來看,此次歐洲的政治變動可能並不會對中歐關系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 正如之前所討論的,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緊密,歐洲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來推動其經濟發展。 例如,德國總理朔爾茨曾帶領一群大企業家存取中國,這充分顯示了德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因為中國的市場需求對於德國來說至關重要。

面對美國要求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抗或制裁的壓力,歐洲實際上持保留態度。 歐洲認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並希望保持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因此,即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如法國、德國等國家出現政府更叠,也不太可能導致中歐關系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對於未來,雖然有可能出現一些親美的政治力量上台,但考慮到歐洲與中國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這些政治力量不太可能推動歐洲采取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政策。 相反,歐洲可能會繼續尋求與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並應對全球性挑戰。

目前看來,親美的力量在歐洲已經大幅減弱。歐洲多國在過去多次因美國政策而受損,經濟受損嚴重,使得繼續親近美國變得不再可行。 例如,馬克龍敢於提出建立歐洲國防軍的提議,而梅克爾則因顧忌美國而未能公開表達。 這是因為法國在歐洲政治上具有領導地位,且擁有完整的軍工產業鏈,而德國則在這方面相對薄弱。 在軍事合作方面,歐洲國家也遇到了挑戰。例如,德國在嘗試使用「標準2飛彈」擊落無人機時,由於美國的技術後門,飛彈在接近美國航空器時直接失效。這樣的經歷讓歐洲國家更加質疑與美國的合作。

因此,歐洲議會的改變不僅影響歐洲本身,也可能對全球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這種影響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但無疑將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 我們期待觀察這一變化將如何發展,並評估其對各方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參照必須征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