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張煌言對鄭成功說:爭奪天下,台灣島不如崇明島

2024-03-28台海

順治十五年1658年,張煌言與鄭成功會師,準備一同進入長江,部隊在羊山駐紮時,遇到了颶風,只好退回。

到了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再次大規模出兵,張煌言也一同前往,部隊在崇明島駐紮。

在此之前,張煌言已有過多次長江口海戰經驗,他建議說:「 崇明島是長江和海洋的門戶,我們應該先在這裏建立穩固營地,這樣進退都有依托。

但是,鄭成功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當時,清軍在長江布防,他們在金山和焦山之間拉起了鐵索,還在長江兩岸安置了大炮。

張煌言帶著十七艘戰船,剪斷鐵索,沖破封鎖,成功渡江。

另一邊,鄭成功攻破了瓜洲,想要攻取鎮江,但他擔心南京的清軍會趕來增援。

張煌言建議說:「我們的水軍可以先攻打觀音門,這樣南京就自顧不暇,無法派兵救援了。」

觀音門,就是南京北門。

鄭成功覺得可行,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張煌言。

這時候,張煌言率領的軍隊,人數不到一萬,船只也不滿百艘,直接向西進發。

他先攻占了儀真,隨即向六合進發。

聽說鄭成功已經攻下了鎮江,張煌言就寫信給鄭成功,建議應該先安定長江兩岸的郡縣,然後用陸軍進攻南京。

但鄭成功又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這邊,張煌言自己率部向觀音門發起進攻,另外,他派出將領帶幾十艘輕舟沿江直上去攻打蕪湖,並分兵去攻掠江浦。

此時,鄭成功的水軍也到了,正好蕪湖已經歸降,鄭成功便催促張煌言前去安撫百姓,並部署軍隊,分路攻城掠地,向各郡縣釋出檄文。

於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以及它們所屬的縣城都請求歸降,張煌言一共得到了四個府、三個州、二十四個縣。

張煌言所經過的地方,他都嚴格約束軍隊,秋毫無犯。

在經過各郡縣時,他都會去拜謁孔廟,坐在明倫堂上,接待當地長官,考察他們的政績,決定升降,就像巡按視察一樣,遠近的百姓都積極響應。

當張煌言正在徽州接受投降時,他聽到鄭成功戰敗的訊息,於是迅速返回蕪湖集結人馬,希望聯合瓜洲、鎮江的軍隊共同防守。

但後來,聽說鄭成功已放棄了瓜洲、鎮江,入海去了,張煌言的軍隊就潰散了。

清朝的南江總督郎廷佐派出水軍,切斷了張煌言順江東下的道路,並寫信招降張煌言。

張煌言拒不回應,他帶著剩下的士兵經過繁昌,計劃進入鄱陽湖。

他們在銅陵駐紮時,清軍從湖廣方向過來了,張煌言與他們交戰失敗,只剩下幾百名殘兵,便退到無為縣,燒掉船只,上岸登陸。

他們從銅城出發,經過霍山、英山,翻越東溪嶺,這時候,清軍騎兵追上來了,跟隨張煌言的人都逃散了。

張煌言孤身戰鬥,突圍而出,他改換了衣服,在夜裏行走,來到了高滸埠。

有父老鄉親認出了他,就把他藏在家裏好幾天以躲避追兵,然後引導他走小路,渡江到了建德、祁門,在亂山之中穿行。

這一次,連續多日苦戰加上長途奔波勞累,張煌言得了瘧疾,但他繼續堅持行走。

直到休寧,他才找到船,順流而下來到嚴州。

而後,又走山路,經東陽、義烏,到了天台,抵達海邊。

然後,張煌言開始收集舊部,鄭成功也分兵來增援他。

於是,他在長亭鄉駐紮下來,修建堤壩阻擋潮水,開墾田地來供養軍隊。

張煌言派出使者,向遠在西南的南明君主桂王報告此次戰敗情況,桂王下詔慰問,並加封他為兵部尚書。

順治十七年1660年,他移軍到臨門。

到了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有效遏制東南抗清勢力,清廷商議對策,頒布「遷海令」,遷徙海邊的居民,斷絕他們對南明的糧餉接濟。

從此,張煌言再也無法得到軍餉,只好在南田開墾荒地自給自足。

當鄭成功攻打台灣時,張煌言寫信勸阻,他認為,如果內陸完全失敗,即使占據台灣,也絕非長久之計,但鄭成功並沒有聽從。

這時,由於鄭成功主力去往台灣,清朝在東南方向壓力驟減,於是,清軍乘勢向西南出擊,攻下雲南,並俘虜了桂王。

在這個時期,張煌言派遣他的門客羅綸前往台灣,催促鄭成功出兵。

但鄭成功表示,台灣剛剛安定下來,無法立即行動。

於是,張煌言又派遣使者,前往(湖北)鄖陽山中,遊說「十三家兵」,讓他們去擾動湖廣地區,以緩解雲南的軍事壓力。

十三家兵,是由郝永忠、劉體純等人領導,他們原本是李自成的部將,後來逃亡到茅麓山並占據此地,但此時因軍力疲弱,他們不敢輕易出動。

眼看桂王政權覆滅,張煌言已無能為力。

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張煌言又將軍隊轉移到沙堤。

其實,鄭成功自從攻打江寧失敗回來後,就有了奪取台灣圖謀建國的打算。

鄭成功給予魯王在金門的待遇日漸微薄,而魯王是張煌言最早在浙江擁戴的君主,他每年仍然在為魯王籌備供品。

但同時,他又擔心鄭成功會產生疑心,所以近十年時間都不敢去拜見魯王。

而當聽說桂王失敗身亡的訊息後,張煌言便上表給魯王,打算輔佐他號召天下。

不久,鄭成功去世,張煌言率軍返回臨門。

此時又有人提議讓魯王擔任監國,張煌言便派人去勸說魯王,還用五代十國李存勖錦囊三矢的故事來激勵他。

這時候,浙江總督趙廷臣再次招攬張煌言,張煌言卻以書信婉拒。

此時,張煌言所率的孤軍,日漸勢弱,有人建議前往雞籠島,但煌言並未采納。

康熙二年1663年,魯王去世了,煌言深感悲痛,他說:「我這個孤臣,一直在海上漂泊,之所以和部下們相依為命,不願離去,就是因為魯王還在。如今,我還能指望什麽呢?」

於是,在康熙三年1664年,張煌言解散了他的軍隊,隱居在懸澳。

懸澳位於海中,荒涼而無人煙,有個南汊港可供船只通行,北面靠山,人難以攀登。

張煌言在那裏搭起茅屋居住,身邊只有羅綸和幾名部下,以及一名侍者和一名船夫。

趙廷臣與提督張傑商議捉拿張煌言,他們找到了張煌言以前的部下,讓他偽裝成普陀山的和尚,暗中觀察張煌言的行蹤。

在得知張煌言的藏身之處後,清兵半夜攀嶺而入,成功捉拿了張煌言、羅綸以及部下葉金、王發和侍者湯冠玉。

張煌言被帶到杭州後,趙廷臣以賓客之禮相待。

九月乙未日,張煌言在杭州弼教坊被殺,臨死前,他舉目望向吳山,嘆道:「真是好山色啊!」

他寫下了絕命詞,然後端坐受刑,羅綸等人也一同遇難。

張煌言的妻子董氏和兒子張萬祺,之前已被捕,並被關押在杭州,他們先於張煌言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