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莫忘台灣抗日(十一)--噍吧哖(西來庵)事件(上)

2024-03-28台海

噍吧哖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西來庵事件,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是台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台灣人(主要為漢族閩南人與原住民族大武壟族)第一次以宗教力量大規模武力抗日的重要事件。西來庵事件是使用比較廣的說法。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事件的名字,西來庵事件。這是日據史料的說法。日本殖民當局用這個名字是有其特殊目的的。首先,他們回避了這次反日事件領導者余清芳的名字,其中的原因我們後邊會講到。其次,他們回避了這次反日事件是大範圍地域的反日事件,包括了淡水,基隆,台北,彰化,南投,嘉義和台南等地區。西來庵只是這次反日事件的策源地。而西來庵這個名字很容易誤導公眾的思維,形成這是一起宗教誤導為主有地域局限性的錯覺。日本殖民當局想盡量淡化這次事件的影響是明顯的。當時下村行政長官就說過,「西來庵事件僅系兩三個小人物的行為,而由於警察的誤會做出來的。」這明顯是要蓄意混淆視聽。真正關於這次抗日事件的相對合理的稱呼應該是,噍吧哖事件。噍吧哖地區才是這次反日事件最激烈的地區,也是日本當局血腥鎮壓最慘烈的地區。但是考慮到全台其他地區參與此事並受到迫害的其他民眾,這個稱呼仍然略顯不足。另外一個稱呼,玉井事件更不正確。雖然玉井地區和噍吧哖地區是同一個地區,但是這個「玉井」之名來自於日本所謂的「文官總督時代」,是為了粉飾太平由日本殖民當局起的。如果使用這個名字,豈不是失去了紀念這次抗日事件的意義所在。

噍吧哖事件為什麼會發生?之前我在北埔事件裏已經講過,我們在看待台灣日據時代已經快二十年的時候,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台灣民眾回歸大陸的熱情日益高漲,所以奮起抗日。這是錯誤的想法。首先,即使現在大部份人都沒有那麽高的覺悟。大部份人在意的還是生活的安定。更何況一百年前的台灣。其次,就算心向大陸也要大陸有心幫助才行。當年被無情的丟棄,乙未戰爭的鮮血也沒能換來任何的報酬,連個官方的抗議也沒有。換誰沒有怨言?第三,日本人在殖民統治上花了很大的力氣,尤其是輿論的經營,還有民生的經營,這些都在淡化台灣民眾心向大陸之心。這是很自然的。當然這是大多數民眾的情況,並不是少數台灣精英知識分子的想法。不過即使少數台灣精英知識分子心向大陸,也不是說他對大陸的感情是無論風雨,生死與共。這種感情在台灣被割讓,乙未鮮血橫流之後就已經基本蕩然無存了。台灣精英知識分子心向大陸的主要原因是這是唯一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獲得台灣人自主台灣的途徑。大陸是他們唯一可以想到的外力依靠。因此噍吧哖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心向大陸沒有多大關系,它發生的主因還是和當時台灣民生的狀況有很大的關系。無論古今中外,無論反抗的旗幟口號寫的多高調,只要是能夠發動多數群眾,那一定是民生出了很大的問題。

清代時,台灣中南部約有數千間「糖廍」,磨甘蔗、把糖榨出來賣,由百姓自己當糖廍的小老板。但是日治時期這些私人糖廍被迫關閉,所有甘蔗只能賣給日本人的糖廠,而糖廠只開一個價。以前人民也可以自由上山開采樟腦、苧麻,但日治時期的林地幾乎變成國有地,要獲得日本人授權才能開采。1915年日本殖民政府的林野調查把民間許多米有書面契約的林地收歸國有。這對於賴以為生的農民生活產生了高度的壓力。根據當時史料記載,認為林地民有者為56961甲,為官有,916775甲,差距之大,令人瞠目。農民經濟受損,屋漏偏逢連夜雨,在 1913 和 1914年間台灣發生兩次嚴重的台風災情,甘蔗被破壞、米價飆漲,要果腹的米變得相當貴。這就讓民眾的不滿情緒高漲。而稅收方面更是苛酷。當時日本殖民政府規定,但凡有利可圖的行業,或為官營,或為專賣。而對於民營薄利的行業,也是課以重稅。以十萬資本經營商業者,至少要繳納十數萬元的稅金。即使想要經營雜貨,煙酒,油鹽的商品,也要領取牌照,而且是每一種商品都要單獨領取牌照,交牌照稅。除此之外,還有地方稅,營業稅,房屋稅等等其他稅款。除此之外,台灣民風日下。當時台灣關稅中,占據主要部份的是鴉片,清酒,妓女,舞女等娛樂相關行當。而這些行當的主要服務物件是日本人和少數與日本人關系良好的當地商紳。這說明當時台灣貧富分化,尤其是日本人財富上的巨大優勢已經及其明顯了。台灣的普通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那為什麼噍吧哖地區的反抗最激烈呢?第一,台南山區一帶,在清代時期沒有被政府管到,相傳若有官員來到玉井,當地耆老會拿紅包請他調頭,再走下去出什麽事不負責。第二,當地民情相當剽悍、不服來辯,擅長宋江陣和武術,也不排除用械鬥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在存亡危機之時,農民受到余清芳的救世信仰鼓吹,並且宣布武裝抗爭成功之後,參加抗爭者可以免除賦稅、也能做官。日本警察很兇、土地被征收、稅務太重,老百姓吃了很多苦,相信會有一個皇帝或聖人來相救。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拿起武器跟統治者對幹。台灣和我們同根同源,同樣來自於華夏文化幾千年的傳承。華夏文化傳承中民眾有一個包青天情結。當受了委屈的時候,會盼望有一個包青天出來主持公道。一旦這樣的人物出現,或者說想利用這種情結的人出現,那民眾就會義無反顧的跟隨。噍吧哖事件許多被逮捕的人,供稱他們曾聽過以下的宣傳:「日本統治台灣二十年,氣數將盡,農歷七月初,台灣的天地將變為黑暗,天會降下毒雨,掀起黑風,誅滅日人及其他惡人……」並且聽說「台灣南部山區已經有具有皇帝之相的人誕生,這個皇帝有種種特異功能,如他持有的寶劍,只要出鞘三分,就可以殺死三萬個敵人……」。余清芳等人用相當有魅力的說法,向有意參與抗爭的人發售「避彈神符」保身,在戰場中可刀槍不入,不會有死傷。並且要求配帶神符者吃素,神符才會靈驗。想加入起義的民眾,還要向玄天上帝、九天玄女等武神發毒誓:「如果背叛了余清芳,願意全家滅絕」,並且歃血為盟(用紅色的神水來取代血酒),提升團體的凝聚力。根據【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的資料,千余名武裝事件參與者中,有 90 % 是農民,但這些農民不全是佃農,也包含自由農和地主,甚至還有保正和甲長。大部份參與者為 20~50 歲,大多是長子,許多人已結婚生子。抗爭者只有 40 名女性,根據口供,她們沒有特別的抗日革命思想,反而更關心生計問題及宗教信仰。例如,南投陳姓參與者的母親認為:新政府成立以後,負擔較輕、還能免稅。而另一位林氏供稱,她得知將有天災,但領有神符、吃素修行可以避免災難,在新政府成立後,可以享有比現在更多的好處,因此聽了很心動。這些都說明噍吧哖事件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台灣的民生出現了很大問題,老百姓生活艱難,沒有希望,所以一旦有人領頭,就奮起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