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長江不是統一的障礙

2024-06-03台海

文 / 子玉

長江是南北地理、經濟、文化的天然隔離帶,所以歷史上極易出現以長江天險為憑借割據江南進而與北方對峙的偏安王朝。但這也只是發生在北方出現特殊情況無暇南顧的情況下,事實將證明,長江根本不是統一的障礙,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參數」。

公元280年,在王濬水師的強大壓力下,失去長江制水權的吳主孫皓是不得不投降,西晉結束了自漢末以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 長江只能一時阻隔南北,在統一的大勢和北方強大的實力面前,南方只能被動迎合歷史趨勢

對於這個定論,其實只需看一個指標就足夠了:東吳滅亡時的人口是兩百余萬,西晉是一千余萬。人口是生產力和軍隊的主力,江南這一個短板就已經註定了其被北方兼並的命運。

但由於西晉內部的問題導致了五胡亂華,江南又一次憑借長江天險和北方隔絕。此後,南北雙方都想拿到統一的主導權:北方憑借武力優勢不斷南下;南方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北伐。

但經過無數次戰爭的驗證,南方政權終於得出一個結論: 以南朝的體量,似乎只能自保

於是,南朝就繼承了東吳當年的江防體系,又不斷透過南征以攻為守將勢力範圍向淮河一線推進,以擴大戰略緩沖地帶的方式來確保江南的安全,從而拉長割據的周期。

南梁天監四年(505)十月,梁武帝蕭衍以六弟蕭宏為主帥兵分兩路,發動了一次自宋文帝元嘉北伐之後南朝最大規模的北伐行動,史書稱其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也」。

蕭衍為什麽要孤註一擲,就是因為,北魏透過數次南征,已經將勢力範圍延伸至淮河以北和襄陽以北,再加上齊梁的改朝換代導致壽陽和合肥這兩座軍事重鎮被北魏占領:

壽陽是淮南重鎮,合肥可以透過巢湖進入長江,蕭衍為了確保江東的安全就必須得將江淮一帶的戰略重鎮全部掌控在手裏,這是生存危機的倒逼。

天監北伐,規模宏大 圖源/劇照

在成功自保之後,蕭衍也就及時收起了野心,即使在北魏出現亂局鬧分裂的大好時機下,蕭衍都沒有入局北方的打算,而是派陳慶之率領七千人象征性進行了北伐。

讀史的人總是在非議蕭衍的不作為,但這其實是為難蕭衍,因為即使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南朝照樣不是其對手,蕭衍能做的,只能是趁亂將勢力範圍向北稍微延伸自保而已。

陳慶之此前為什麽能不斷創造神話,那只不過是打了時間差沒有和北魏的正規軍交手而已,當爾朱榮率領他的豪華天團一亮相,陳慶之的好運也就到頭。

長期站在山頂,蕭衍早就看透了一切。

所以,就別非議蕭衍當時的作為,本質來說, 站在山頂的人和山底的人是不能對話的 ,因為看問題的角度和廣度不一樣。

如果南朝能確保江淮防線的安全,還是可以長期維持坐鎮東南的格局,在冷兵器時代,山川地理的阻隔對北朝畢竟是個巨大的挑戰。但壞就壞在侯景之亂拉開了南梁內戰的格局。結果是,巴蜀和江陵被北周占領,下遊的合肥一帶被北齊趁亂收割,南朝不僅失去了上遊三峽、江陵的控制權,也同時失去了淮南的緩沖地帶,只剩下長江的制水權來保證江東的安全。

此時的北齊和北周在北方競爭的同時都在大力將勢力範圍向南方滲透,以拿到長江水域的制水權或者占據東南的方式來反推自身的統一計劃。

555年,由於陳霸先和王僧辯之間的火並事件,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約倒向北齊,與北齊合兵準備一舉摧毀建康政權,其兵鋒甚至一度推進到了石頭城。

陳霸先的應對方案是,以對長江制水權的掌控切斷了齊軍渡江增援的路,同時俘獲了齊軍向江南運送糧食和兵源的船隊,完了再對進入建康城的北齊孤軍進行精準打擊。結果是,齊軍在孤軍深入和沒有後勤輸送的困局中只能和陳霸先和談,返回北方。

可見, 只要掌控了長江的制水權,南朝還是可以從容應對北軍的入侵的 ,因為,長江可以切斷南北之間的聯系,而北軍又不適合在江南作戰,南朝還是可以繼續吃水利的紅利。

556年,北齊在合肥一帶集結十萬重兵,再一次用兵江東。這一次,陳霸先依然采用了上次的方案,利用強大的水軍阻隔南北,完了再對進入江東的齊軍進行重點打擊。齊軍慘敗。

又是吃了長江天險的紅利。

560年,緊抓陳霸先駕崩的視窗期,掌控湘州的王琳和北齊果斷聯手用兵江東,但結果依然是慘敗。

之後,和北周的兩次交兵,北方依然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是南陳憑借長江天險不斷將其制水權向西延伸。在打敗湘州刺史華皎、北周軍和後梁軍的聯軍之後,陳軍再度控制了漢水駛入長江的入江口,以阻遏上遊的北周勢力。

這就說明,在失去巴蜀、江陵、淮南的情況下,南朝依然可以憑借長江天險進行自保,只不過這個自保要加上一個條件: 雄主在位 。只有雄主,才能應對殘局。

而且,北方也不能形成合力。從北齊和北周的連續失敗就能說明一個道理, 只要北方處於分裂狀態,就無法集中資源同時從多面對南朝展開打擊,不能以一己之力完成對南朝的兼並

看看西晉當年滅吳的案例,就是集中優勢資源從長江上中下遊同時用力才拿到了統一的結果。

但現實卻是,統一也是北方的大勢。如果北方統一,形成合力,那麽南朝的壓力就會撲面而來。具體表現就是,攻滅北齊統一北方的北周於579年從南陳手裏奪取了陳宣帝陳頊太建北伐奪回的淮南之地。

北周在宣帝手裏奪取了淮南之地 圖源/劇照

到了這一步,南陳只剩下等死。

再加上從陳霸先到陳蒨,再到陳頊,南陳皇帝的素質是一代代下滑,只要出現一個庸主,那麽南陳的末日馬上就會到來。

很可惜,陳頊之後,南陳迎來了陳叔寶這位能力、智慧和勇氣都同時不線上的皇帝。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自立,此時的北方不僅完成了領土的統一,還消弭了胡漢矛盾,可以將北方的軍事和經濟優勢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向南陳進行輸出。

看看楊堅手中的牌,一手王炸,此時的北方不僅是實力最為雄厚的時候,而且還握住了南朝的命脈巴蜀、江陵、淮南這些戰略要地,是很容易復制當年西晉滅吳的劇本的。

而大隋比當年的西晉又更具優勢,楊堅可以憑借皇權的威勢集中資源,不使前線發生掣肘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關隴集團的戰鬥力此時也正處於巔峰狀態,武力值滿格。

說實話,要不是突厥搞事,南陳可能在楊堅建隋之初就被兼並,是草原勢力暫時拖住了大隋一統的行程。

但南陳也只是稍微延長了其周期而已,因為隨著大隋對突厥問題的成功解決,已經可以集中資源解決江南問題。

開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釋出了討伐南陳的詔書,十月,於壽春設定了淮南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十一月,正式出兵。

而此時的陳後主還對長江天險有一種莫名的自信:「齊兵三敗,周軍兩敗,隋兵,呵呵...」

都官尚書孔範也趁機迎合後主:「北軍還能長了翅膀飛過來不成?哈哈哈...」

總之,南陳朝野上下都對長江防線有一種莫名的自信。其君臣素質和楊堅君臣相比根本就不是同一層級的選手。

但他們忘了,北齊和北周時期北方還處於分裂的狀態,不能對整條長江防線同時發動攻擊,當時, 北齊的重心在淮南,北周的重心在江陵 ,南陳當然可以以整體實力來化解單點的壓力,而且還可以利用北方的矛盾進行北伐,比如,陳宣帝太建年間收復淮南的動作。

只是如今,北方已經統一在大隋的旗幟之下,只要隋朝對長江防線同時發動攻擊,以南陳的國力根本就應付不過來,肯定會顧此失彼。這從當年西晉攻滅東吳的過程就能看出來,西晉在江淮、荊襄、巴蜀同時發力,東吳馬上就疲於應對,無奈投降。

說到底,還是體量的差距。

如今,大隋也是沿著長江全線開火——

東線下遊地區:由行軍元帥晉王楊廣指揮中路軍,從建康對面的六合渡江;吳州總管賀若弼指揮左路軍從廣陵渡江;廬江總管韓擒虎指揮右路軍從橫江口渡江;青州總管燕榮率領水師出東海直入長江口;

中遊地區:第一路,由秦王楊俊指揮,從漢口渡江;第二路,由行軍總管周法尚指揮,從樊口(今湖北襄樊市)順漢水東下;第三路,由蘄春總管王世積指揮,從蘄口(今湖北蘄春)渡江;

西線上遊地區:第一路,由楊素率領水師出三峽口流頭灘順流東下;第二路,由荊州刺史劉仁恩率軍渡江,於江陵西匯合楊素軍。

隋軍一共出動了九十個總管,共計五十一萬八千人,誓要一戰滅陳。

和西晉滅吳之戰不同的是,下遊隋軍並沒有匯合楊素的水軍,而是由韓擒虎和賀若弼單方面渡江就拿下了建康城,威逼陳後主投降,滅亡南陳,然後以陳後主的名義下令讓長江沿線的陳軍投降。

等於是, 楊素的水軍只起到了吸引一部份陳軍減輕下遊壓力的作用 。史書完全將楊素在滅陳之戰中的作用誇大了。事實是,楊素根本不能和西晉滅吳之戰中的王濬相比。

楊素水軍在滅陳之戰中的作用很有限 圖源/網路

而且,楊廣當時的主力也沒有渡江,韓擒虎和賀若弼就已經完成了滅陳的任務。這從楊廣戰後要追究賀若弼和韓擒虎私自行動的行為就能看出來。

可見,在強大的北軍面前,南陳根本就無力抵抗。

在這個過程中,陳將任忠曾經給後主提過建議:「建康城的陳軍全力守城,然後以艦隊巡遊長江,截斷隋軍南北之間的聯系,同時派出水軍萬人襲擊六合的隋軍,給江北的隋軍制造江南的隋軍已經被殲滅的假象,打消隋軍主力渡江的決心。然後以水師襲擊京口等地,斷絕江南隋軍的退路,逼迫其撤退。」

還是陳霸先當年抗擊北齊的老套路,準備利用長江的制水權截斷南北,逼隋軍撤退。再說,當時渡江的賀若弼部只有八千人,韓擒虎部更少,只有五百人,陳軍也沒有太多壓力。

這確實是陳軍當時最好的方案。因為,楊素的水軍並沒有順利到達下遊,只要陳軍堅守建康城,然後以水師截斷隋軍南北之間的聯系,隨著時間線的不斷拉長,局勢就會對隋軍越來越不利。

按照慣例, 北方用兵江南的最佳時期是冬季 ,只要扛過這個季節,等春水上漲之後,隋軍不善水戰的短板就會暴露出來,而陳軍卻正好可以發揮其水戰的優勢。

只是,後主是沒有一點雄主的素質,一通亂出牌,分分鐘就結束了南陳在江南的統治。

雄主的缺位,是南陳迅速滅亡的主因 。可即使後主采用了任忠的建議,也沒用,因為,大隋動用了舉國之力,且一統是大勢所趨,任忠的方案也只會稍微延長南陳的周期而已,根本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

統一的大勢,加上大隋的強大實力,南陳唯有選擇順應歷史潮流。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