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妄想金磚拒用人民幣,又求中國加大投資,印度兩大錯判掉歐美陷阱

2024-09-07台海
視訊載入中...

印度的「中國式焦慮」:從金磚貨幣到制造業之困

金磚峰會,本是新興經濟體抱團取暖的機會,卻成了印度「秀肌肉」的舞台。這次,莫迪又盯上了金磚貨幣:只要用盧比,別扯上人民幣,這事兒就能談。

這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印度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妄圖在金磚體系裏,踢開中國當「帶頭大哥」。

一、金磚貨幣之爭:印度的「去中國化」野心

一直以來,印度都把自己看作是「命中註定」的超級大國,而中國,則被視為通往霸主之路上的最大障礙。在印度的戰略棋盤上,如何削弱中國的影響力,成了頭等大事。這次的金磚貨幣之爭,正是印度「去中國化」野心的一次集中體現。



早在金磚峰會之前,印度媒體就開始炒作「人民幣威脅論」,聲稱人民幣一旦加入金磚結算體系,必然一家獨大,其他成員國都得淪為「小弟」。

這種論調,看似是在維護金磚國家內部的平等地位,實際上卻是為了掩蓋印度自己想當「老大」的小心思。

明眼人都清楚,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金磚國家想搞經濟合作,離開中國,那就是「切了發動機」。

可印度偏偏裝糊塗,一方面,在金磚內部,極力淡化中國的作用,甚至想把中國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其他國際場合,拉攏其他國家,試圖構建一個「反華包圍圈」。

這種「兩面派」的做法,既損害了金磚國家的團結,也暴露了印度狹隘的「零和賽局」思維。

二、印度制造業之困:難以擺脫「中國依賴癥」

一邊在國際舞台上「指點江山」,另一邊,印度自身的經濟卻陷入泥潭。為了擺脫「世界辦公室」的標簽,印度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號,立誌要成為「世界工廠」。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印度制造業的短板,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

印度制造業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設施方面,印度電力供應不足、交通運輸落後,這些都是制約制造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人才方面,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技術工人卻嚴重缺乏。更要命的是,印度的營商環境一直飽受詬病,政策反復無常,貪汙腐敗現象嚴重,讓很多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

最諷刺的是,印度一邊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一邊又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就拿印度費盡心思想要發展的電子產業來說,從原材料、零部件,到產業工人,幾乎樣樣都離不開中國。

為了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印度政府甚至不得不放寬對中國技術工人的入境限制。這種「打臉」的現實,充分暴露了印度制造業的虛弱本質。

三、 印度的「中國式焦慮」:發展模式之惑與大國雄心之困

印度對中國的態度,可以用「又愛又恨」來形容。 一方面,印度渴望像中國一樣,實作經濟騰飛,成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又讓印度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產生了強烈的攀比心理。

印度的這種「中國式焦慮」,根源在於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迷茫。長期以來,印度奉行西方民主體制,卻沒能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

反觀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鮮明的對比,讓印度開始反思自己的發展模式,但又找不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為了追趕中國,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大多是「東施效顰」,收效甚微。比如,印度也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號,但缺乏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熟練的技術工人,最終只能淪為「組裝廠」。

再比如,印度也試圖在國際上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但外交政策搖擺不定,缺乏長遠戰略,最終只能成為「墻頭草」。

印度的這種「中國式焦慮」,不僅不利於自身發展,也給中印關系帶來了負面影響。由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印度在很多問題上,都采取了對抗的姿態。

在邊境地區,印度不斷挑起事端,試圖透過制造緊張局勢,來獲取戰略利益。在國際組織中,印度經常與中國唱反調,試圖阻撓中國的發展。

四、 合作共贏才是正道:中印關系的未來展望

中印兩國,都是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兩國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合作,而不是無謂的對抗。對於印度來說,放下「中國式焦慮」,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才是明智的選擇。

中印兩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模式也不同,但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空間。在經濟方面,兩國可以加強貿易往來,深化產業鏈合作,實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科技方面,兩國可以加強人才交流,開展聯合研發,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在人文方面,兩國可以加強文化交流,增進民間友好,消除誤解,增進互信。

金磚合作機制,為中印兩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對話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兩國可以坦誠交流,增進了解,化解分歧,共同推動金磚合作機制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中印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只有摒棄「零和賽局」的冷戰思維,攜手合作,才能實作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