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謝漢光:新婚9天和妻子分離,潛伏台灣42年,回來後已是兒孫滿堂

2024-10-15台海

謝漢光:新婚9天和妻子分離,潛伏台灣42年,回來後已是兒孫滿堂

1988年,廣東省豐順縣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位名叫葉依奎的台東人,從台灣千裏迢迢來到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鄉親們紛紛猜測,他是否是當年去台灣的大陸老兵?然而,事實遠比想象中復雜。葉依奎的真實身份是謝漢光,一位潛伏台灣42年的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他的故事,充滿了離別、犧牲和堅持。新婚僅9天就奉命離開,這一別竟是42年。當他終於回到家鄉,迎接他的是怎樣的場景?他的妻子是否還在等他?這些年來,他是如何在台灣度過的?讓我們一起揭開謝漢光傳奇人生的面紗,探索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青年謝漢光的革命之路

1921年,在廣東省豐順縣采芝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謝漢光。這個乍看平凡的出生,卻是一段非凡人生的開端。謝家共有11個兄弟姐妹,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夠供養如此多的孩子已是不易。然而,謝漢光從小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明才智,成為了全家的希望。

在村裏的私塾裏,年幼的謝漢光就表現出過人的學習能力。他不僅能快速記憶古文,還能舉一反三,常常讓先生贊不絕口。家人看到謝漢光的潛力,省吃儉用,傾其所有支持他繼續求學。

1940年,19歲的謝漢光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準備報考大學。他原本心儀法學專業,希望透過學習法律來維護社會正義。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戲劇性。當年,謝漢光報考的學校突然取消了法學招生。在這個意外中,謝漢光被國立廣西大學農學院的森林專業錄取了。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專業選擇,卻為謝漢光日後的革命生涯埋下了伏筆。在大學期間,謝漢光遇到了幾位進步教師,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員。這些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在私下與學生們探討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

在這些教師的影響下,謝漢光開始接觸進步思想,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他逐漸認識到,要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抗日戰爭爆發後,謝漢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抗日活動,如演講、募捐、宣傳等。這些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團結一致的力量,也讓他的愛國情懷更加熾熱。

1942年,謝漢光大學畢業。他先後在廣西省農業試驗場和黔桂鐵路柳州農場任職。這段工作經歷看似平凡,卻成為了謝漢光革命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在工作中,謝漢光遇到了一批受到敵人追捕的共產黨員。他們為了躲避追捕,隱藏在農場裏。

面對這些革命同誌的困境,謝漢光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巧妙地安排這些同誌在農場的各個角落工作,使他們能夠順利地躲過敵人的搜捕。謝漢光的這一舉動,不僅保護了這些共產黨員的安全,更讓他深刻體會到了革命事業的艱難和崇高。

抗戰勝利後,謝漢光的表現引起了組織的註意。經過嚴格的考察和培養,謝漢光終於在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刻,對於謝漢光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榮譽,也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

入黨後,謝漢光更加積極地投身於革命工作。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黨組織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和建議。特別是在農業生產方面,謝漢光的貢獻得到了組織的高度認可。

1946年,一個重要的任務擺在了謝漢光面前。華南分局決定派遣他前往台灣,開展地下工作。這個任務既危險又重要,需要一個既有專業背景,又有堅定信念的同誌來完成。謝漢光的森林專業背景和在農場的工作經歷,使他成為了這個任務的最佳人選。

就在接到這個任務的前9天,謝漢光剛剛完婚。面對組織的召喚和家庭的牽絆,謝漢光毅然選擇了前者。他沒有告訴妻子此行的真實目的,只說是去台灣求職。謝漢光懷著復雜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台灣的輪船,開啟了他漫長而艱辛的地下工作生涯。

二、奉命潛伏台灣的艱難歲月

1946年秋天,謝漢光踏上了前往台灣的輪船。這艘船載著他的使命,也承載著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當時的台灣,正處於國民黨統治下,對共產黨人的搜捕異常嚴厲。謝漢光深知此行的危險性,但他毫不畏懼。

抵達台灣後,謝漢光立即利用自己的林業專業背景,透過一位在台灣省林業實驗所擔任所長的老師介紹,成功進入了該機構工作。這個身份為他的地下工作提供了絕佳的掩護。在表面上,謝漢光是一名勤勉的林業研究員,但實際上,他正在為組織搭建情報網路。

謝漢光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認可。當他的老師調任其他崗位時,謝漢光接替了所長一職。這個職位不僅提高了他的社會地位,也為他的地下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利用這個身份,謝漢光成功為組織安排了多名地下黨員在台灣各地潛伏下來。

其中,梁錚卿被安排在台中林農總場,陳仲豪等人進入了基隆中學,張伯哲則留在了林業試驗所。這些同誌分散在台灣各地,為組織收集重要情報,為將來可能發生的解放台灣行動做準備。

謝漢光的工作既繁忙又危險。白天,他要處理林業實驗所的日常事務,參與各種研究計畫,以維持他的表面身份。夜晚,他則秘密聯絡其他地下黨員,傳遞情報,協調行動。每一次秘密會面都充滿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

1949年,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台灣當局對共產黨人的搜捕更加嚴厲。謝漢光和其他地下黨員的處境變得更加危險。他們必須更加小心謹慎,甚至連最基本的聯絡都變得困難重重。

就在這危急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降臨了。1949年10月31日,國民黨在台灣的情報部門在基隆中學破獲了地下黨的秘密刊物【光明報】。這個被稱為"光明案"的事件,成為了台灣地下黨組織的一次重大挫折。

敵人順藤摸瓜,很快就抓捕了地下黨在台灣的負責人蔡孝乾。蔡孝乾是一位資深的革命者,曾參加過紅軍長征,也是台灣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然而,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蔡孝乾最終叛變,開始向敵人供出地下黨員的名單。

訊息傳來,謝漢光意識到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他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通知所有能聯系到的同誌立即轉移。同時,他也開始為自己的逃亡做準備。

然而,逃亡並非易事。謝漢光作為林業實驗所的所長,行動自由受到很大限制。他必須小心翼翼地安排自己的"失蹤",以免引起懷疑。在這個過程中,謝漢光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

他先是以工作需要為由,申請了一次外出考察的機會。在考察途中,謝漢光趁機甩掉了隨行人員,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他避開了主要道路和城鎮,選擇在山林中穿行。這時,他的林業專業知識再次派上了用場,幫助他在復雜的山地地形中生存下來。

逃亡期間,謝漢光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他忍受著饑餓、寒冷和疲勞,時刻警惕著可能出現的追捕。有幾次,他險些被搜捕的警察發現,但都憑借機智和冷靜化險為夷。

最終,謝漢光成功逃到了台東的深山地區。在這裏,他找到了一個偏遠的高山族村落,決定在此隱居下來。為了隱藏身份,謝漢光改名為葉依奎,開始了長達38年的深山生活。

這次危機雖然使台灣地下黨組織遭受了重創,但謝漢光憑借自己的機智和堅韌,成功保全了自己,為日後繼續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保留了可能。然而,這僅僅是他漫長而艱難的地下工作生涯的開始。在接下來的歲月裏,謝漢光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

三、深山隱居38年的堅守與考驗

1949年末,謝漢光以葉依奎的新身份開始了他在台東深山中的隱居生活。這個偏遠的高山族村落成為了他的避風港,也是他繼續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的新戰場。

初到村落時,謝漢光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融入這個陌生的環境。高山族的語言、習俗與他之前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為了不引起懷疑,謝漢光必須迅速學習和適應。他開始學習高山族的語言,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甚至參與他們的各種儀式活動。

謝漢光利用自己的林業知識,主動幫助村民改良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他教村民如何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作物品種,如何合理安排種植時間,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常見的植物疾病。這些實用的知識很快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謝漢光逐漸成為了村裏不可或缺的一員。他不僅是村民們的農業顧問,還成為了村裏的"醫生"。雖然沒有正式的醫學訓練,但謝漢光憑借著在大陸時學到的一些基本醫療知識,加上對當地草藥的研究,開始為村民們治療一些常見病癥。

然而,謝漢光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和使命。他始終保持著警惕,密切關註著台灣的政治局勢。在村裏,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村民們傳播進步思想。他經常與村民們討論社會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台灣的未來。

為了不引起懷疑,謝漢光還不得不考慮個人生活問題。在村民們的熱心撮合下,他與一位名叫梁秀英的高山族女子結婚。這段婚姻既是掩護,也是謝漢光在艱難環境中尋求慰藉的方式。梁秀英雖然不知道丈夫的真實身份,但她的陪伴和支持成為了謝漢光堅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婚後,謝漢光和梁秀英育有兩子一女。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謝漢光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他在教育孩子們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向他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他告訴孩子們要關心社會,要有同情心,要為弱勢群體發聲。這些教導看似普通,實則蘊含著謝漢光對革命事業的堅持。

1958年,一個意外的機會讓謝漢光得以重新與組織取得聯系。一位來自大陸的商人以做生意為掩護,秘密來到台東。透過一系列隱蔽的接頭方式,謝漢光終於再次與組織建立了聯系。這次接觸讓謝漢光備受鼓舞,他感到自己的堅持終於有了報酬。

然而,與組織重新建立聯系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謝漢光必須更加小心謹慎,因為任何一個細小的錯誤都可能導致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他開始定期向組織匯報台灣的情況,包括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變化,以及民眾的思想動態。

為了掩護自己的活動,謝漢光開始頻繁地外出"做生意"。他以收購山產品為名,走遍了台東的大小村落,實際上是在收集各地的情報。這些看似瑣碎的資訊,經過謝漢光的整理和分析,成為了組織了解台灣實際情況的重要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謝漢光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復雜。一方面,他在村裏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被推舉為村長。這個身份讓他能夠更好地影響村民,傳播進步思想。另一方面,越來越高的知名度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謝漢光必須在履行村長職責和保守秘密之間尋找平衡。

1978年,謝漢光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兩岸關系出現了緩和的跡象。謝漢光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是他重返大陸的機會。他開始為可能的回歸做準備,同時更加積極地向組織傳遞有關台灣社會變化的資訊。

然而,回歸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謝漢光必須考慮如何安置他在台灣的家人,如何處理他在村裏的責任,以及如何避免引起當局的懷疑。這些問題都需要謹慎處理,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前功盡棄。

就這樣,謝漢光在深山中度過了38個春秋。這38年裏,他始終保持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他的經歷,是無數潛伏在台灣的地下黨員的縮影,也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生動寫照。

四、重返祖國懷抱的艱辛歷程

1987年,台灣當局宣布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這個訊息如同一道閃電,給謝漢光的人生帶來了巨大轉機。經過38年的深山隱居,終於等來了回歸祖國的機會。然而,回歸之路並非坦途,謝漢光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

首先,謝漢光必須解決身份問題。多年來,他以葉依奎的身份生活在台東山區,如何重新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成為了首要難題。謝漢光開始尋找當年在台灣工作時的舊同事和朋友,希望能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人。經過多方努力,他終於聯系上了當年林業實驗所的一位老同事。這位老同事雖然驚訝於謝漢光的"復活",但還是為他作了證明。

然而,身份問題的解決只是第一步。謝漢光還面臨著如何向家人解釋自己的真實身份的難題。多年來,他的妻子梁秀英和孩子們一直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高山族村民。謝漢光決定坦白自己的身份,這個決定帶來了家庭的巨大震動。妻子難以接受丈夫隱瞞了如此重大的秘密,孩子們則對父親的真實身份感到困惑和不解。

家庭危機的處理耗費了謝漢光大量的精力。他耐心地向家人解釋自己的經歷和選擇,強調自己對家人的愛從未改變。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和理解,家人們逐漸接受了謝漢光的真實身份。妻子梁秀英雖然仍有些許不安,但最終選擇了支持丈夫的決定。

解決了家庭問題後,謝漢光開始著手準備回歸大陸的事宜。他首先向台灣當局申請了探親證明,這個過程異常復雜。由於謝漢光的特殊身份,他的申請受到了嚴格審查。為了不引起懷疑,謝漢光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每一個細節,包括編造一個合理的探親理由。

1988年初,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反復的稽核,謝漢光終於獲得了赴大陸探親的授權。然而,新的挑戰隨之而來。如何在探親的過程中與組織取得聯系,如何避免被台灣當局的特務監視,這些都是謝漢光必須考慮的問題。

為了確保安全,謝漢光制定了周密的計劃。他決定先到福建廈門,以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為由,然後再尋找機會與組織聯系。1988年3月,謝漢光踏上了返回大陸的輪船。這一刻,他內心充滿了激動和忐忑。

抵達廈門後,謝漢光謹慎地開始了他的"尋親"之旅。他走訪了當地的派出所和居委會,以尋找"親人"為名,實際上是在等待組織與他接頭。經過幾天的等待,一位自稱是"老朋友"的人找到了謝漢光。透過一系列暗號確認身份後,謝漢光終於與組織取得了聯系。

組織對謝漢光38年來的堅守表示了高度贊揚,並安排他秘密前往北京匯報工作。在北京,謝漢光向組織詳細匯報了他在台灣的經歷和觀察。他提供的資訊對組織了解台灣基層社會狀況、民眾思想動態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然而,謝漢光的處境仍然十分微妙。一方面,他需要配合組織的工作,提供有關台灣的重要資訊;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小心不被台灣當局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雙重身份給謝漢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組織的安排下,謝漢光開始了在大陸的新生活。他被安排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以退休幹部的身份生活。組織為他安排了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但要求他繼續保持低調,不得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

1989年,謝漢光再次回到台灣,這次是為了安排家人到大陸定居。這個過程充滿了艱難和波折。首先,他必須說服妻子和孩子們放棄在台灣的生活,來到一個對他們而言完全陌生的環境。其次,他們還需要面對台灣當局的各種審查和限制。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謝漢光終於成功地將家人帶到了大陸。然而,適應新環境對全家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妻子梁秀英不懂普通話,孩子們也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謝漢光必須在協助家人適應新生活和繼續為組織工作之間尋找平衡。

就這樣,謝漢光開始了他在大陸的新生活。雖然已經回到祖國懷抱,但他仍然保持著警惕,繼續為祖國統一大業默默奉獻。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的傳奇,更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縮影,見證了兩岸關系的跌宕起伏和曲折發展。

五、晚年生活與歷史地位的確立

1990年代初,謝漢光在組織的安排下,開始了他在大陸的新生活。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他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組織考慮到他的年齡和特殊經歷,為他安排了一個相對輕松的工作——在一所大學擔任台灣問題研究顧問。

這份工作讓謝漢光有機會將自己多年在台灣的觀察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的研究者。他定期為學生和教師們舉辦講座,分享自己在台灣生活的點滴,以及對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入觀察。謝漢光的講座總是座無虛席,他那獨特的經歷和深刻的洞察力,為台灣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除了在大學工作,謝漢光還經常應邀參加各種涉台會議和研討會。在這些場合,他以親歷者的身份,為與會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和獨到見解。他的發言常常成為會議的焦點,引發熱烈討論。

1995年,台海局勢再次緊張。在這個關鍵時刻,謝漢光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特殊經歷,為緩解兩岸關系貢獻力量。他主動請纓,參與了一系列面向台灣民眾的宣傳工作。透過廣播、電視等媒體,他向台灣同胞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呼籲兩岸和平統一。謝漢光的現身說法,對消除台灣民眾的疑慮、增進兩岸互信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8年,謝漢光正式退休。但退休並不意味著他從此遠離公眾視野。相反,他的晚年生活依然豐富多彩。他開始著手整理自己的回憶錄,將自己近半個世紀的特殊經歷系統地記錄下來。這部回憶錄不僅是個人生平的總結,更是一段特殊歷史的真實記錄。

2000年,謝漢光的回憶錄【隱秘歲月:一個地下黨員的台灣生涯】正式出版。這本書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廣泛關註,成為研究台灣問題和兩岸關系的重要參考資料。書中詳細記錄了謝漢光在台灣38年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對台灣社會變遷的獨特觀察。這本書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讓普通讀者對那段特殊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03年,為了紀念謝漢光的貢獻,組織決定為他舉辦一次隆重的表彰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謝漢光被授予"特殊貢獻獎",以表彰他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這次表彰不僅是對謝漢光個人的肯定,也是對所有為祖國統一事業默默奉獻的地下工作者的集體褒獎。

2005年,已經80歲高齡的謝漢光受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活動。在這次活動中,謝漢光作為特殊的歷史見證人,向年輕一代講述了自己在抗日戰爭中的經歷,以及後來為祖國統一事業奮鬥的歷程。他的講話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讓人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謝漢光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開幕式。當他看到台灣代表團與大陸運動員一同入場時,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一幕不僅是對他畢生奮鬥的最好報酬,也象征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改善。

2010年,謝漢光迎來了自己的85歲生日。組織為他舉辦了一場簡樸而溫馨的生日會。在會上,謝漢光回顧了自己的一生,表示雖然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但能為祖國統一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感到無比自豪和滿足。

2012年,謝漢光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盡管如此,他仍然堅持關註兩岸關系的發展。每當有重要的涉台新聞,他都會認真收看,並與身邊的人討論。即使在病榻上,他也不忘叮囑身邊的年輕人要繼續為祖國統一大業努力奮鬥。

2013年11月15日,謝漢光在北京安詳離世,享年88歲。訊息傳出後,海峽兩岸眾多人士紛紛表示哀悼。在隨後舉行的追悼會上,與會者回顧了謝漢光波瀾壯闊的一生,高度評價了他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謝漢光的一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他的經歷不僅展現了一個普通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的非凡選擇,更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他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統一事業的史冊中,成為後人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