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體育

斥資8500億開鑿運河!江西3200億湖南1500億,廣西湖北安徽2378億

2024-10-19體育

中國在近些年正在進行浩大的運河開鑿工程, 總計投資達到了驚人的8500億,相當於7個珠港澳大橋的花費。

永遠不要低估河流的力量,因為時至今日,水運一直是人類使用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

遇水則興,是條亙古不變的真理,而中國正在醞釀一場宏大的水運革新。

在中國鐵路、公路網十分發達的情況下,為何還要花大力氣開鑿運河?

運河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到底有何作用?

運河之利

運河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財富和繁榮的象征,一條運河的開鑿,往往能為一個地區帶來千百年的興盛。

13世紀末的京杭大運河,徹底打通了中國江南之地與華北平原的水上聯通, 為維系中國南北融合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世紀末的蘇伊士運河,讓聯通東西兩端的歐亞貿易線,縮短了至少了7000公裏,在極大刺激東西貿易往來的同時,也讓全球化的行程更進一步。

中國此番不惜花費重金,也要開鑿多條運河,實作內陸的聯通,亦是看中了運河的多方面益處:

其一,是運河的水資源調配功能。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中國一直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度,這也是催生出中國燦爛農耕文明的基礎。

但在實際運用中,中國卻存在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的問題,而運河恰好可以實作不同區域內的水資源調配,最大限度達成各區域間的用水均衡。

其二,運河的防洪排澇功能,亦有利於中國的農事生產。

運河的存在,顯然能夠提高一個區域內的蓄水能力,從而在暴雨季節充當分洪通道,減輕幹流的蓄水壓力,有效保護城市和田地免受淹水的危害。

其三,開鑿運河還能有效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

修建運河,首先需要治理水汙染、疏通河道,而這些措施都將間接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提高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其四,運河亦是最佳化農業灌溉、緩解城市病的良方。

運河跨區域調配水資源的能力,不僅可以解決居民的用水問題、承擔防洪排澇壓力,還可以為農業生產的灌溉提供幫助。

此外,運河對局部氣候的調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大城市普遍存在的 「熱島效應」 ,是解決中國 「大城市病」 的一劑良藥。

綜上所述,運河的開鑿,對於關聯地區的益處可謂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以上的收益,都不足以讓中國此番斥巨資、花大力氣開鑿運河工程。

真正讓中國決心打通運河這一 「經濟龍脈」 的動力,在於運河開鑿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

水運之利,方才是運河最大的價值。

運河的水運之利

水路運輸,一直是人類所掌握的、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在各方面都較之其他運輸方式有著顯著優勢。

首先是在便利性和運力上,運河有著顯著優勢。

一方面,運河系統的組織靈活性遠高於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其在指揮排程方面具備的優勢,使得其具有更高的效率優勢;

另一方面,水運的運力優勢,亦是其他運輸手段望塵莫及的。

例如,中國在長江上遊河道,可以通行兩三千噸的船只,在中遊武漢段,則可以通行萬噸大船,而到了下遊南京段,甚至可以輕松通航5萬噸的巨輪。

這樣的運輸能力,相較於只能運輸數十噸的空運、公路運輸,以及千噸的鐵路運輸,可謂優勢明顯。

其次是在成本上,水運的成本只有鐵路運輸的一半,不及公路運輸的五分之一,僅有空運的二十分之一。

在一個追求降本增效的競爭時代,水運帶來的成本優勢,不言而喻,而社會物流運輸成本問題,也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進一步高品質發展的癥結所在。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03年之時,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例高達21.4%,顯著高於已開發國家,即便是在開發中國家中,也沒有太多優勢。

隨著中國大基建時代的開啟,逐漸完善的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網路,終於讓中國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

在202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了14.7%,進步明顯。

可這一數位,仍顯著高於已開發國家7%--10%的占比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物流成本在2020年後便再難降低。

2023年,該數位仍有14.4%,這意味著在過去三年,中國的物流建設進度幾乎停滯不前。

而物流成本又是當今國際競爭的重點一環,對於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

因此,選擇開鑿運河、強化水運之利便成了中國的務實之選。

實際上,中國的水運發展,還存在著巨大的上升空間。

以交通部的數據為例,中國2024年1-5月的運輸方式分布中,水運僅有38.6億噸,近占到了公路運輸162.2億噸的23.8%。

此外,相較於水運強國,中國在內河航道裏程數倍於德國的情況下,航運密度卻僅有其十分之一。

也側面說明了相比於水運體系成熟的已開發國家,中國亦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8500億的宏偉工程

中國目前開鑿的運河工程,主要有6個。

分別是廣西斥資 680億的平陸運河

湖北預算 748億 的荊漢運河;

安徽花費 950億 的江淮運河;

河南拿出 1416億 規劃的47個大小計畫;

湖南砸下 1500億 的湘桂運河;

以及江西賭上未來的 3200億 浙贛粵運河計畫。

以上的6個計畫,累計投資高達8500億,彰顯了中國打通運河這一 「經濟龍脈」 的決心。

在這些計畫中,江西堵上 「省運」 的浙贛粵運河計畫,可謂是最大手筆。

要知道江西2023年的經濟總量也不過3.2萬億左右,該計畫的花費占到了其GDP總值的十分之一。

但江西的這一投資絕對物超所值。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江西地處內陸,又錯過了 「京廣線」 這一鐵路大動脈,導致其地利盡失,成了被現代交通網拋棄的 「阿卡林省」

這也成了江西在最近數十年發展,不盡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不過,隨著浙贛粵運河計畫的啟動,江西向東可以連線浙江,打通江西通往長三角的出海口,將自身有效嵌入江浙滬的經濟體系之中;

向南,可以實作與廣東的聯通,打通珠三角的出海口。

如此一來,曾被各類工程拋棄的江西,便可同時融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商圈,江西再度崛起指日可待。

此外,湖南砸下的 「北連長江,南通珠江」 的湘桂運河,亦是堪稱現代版 「靈渠」 的宏偉傑作。

作為中部重鎮,湖南實作與兩廣的聯通,打通珠江的出海口。

不僅可以便利自身,還能向西有效放射線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 向北可以透過長江水系將湖北、河南連線起來,可謂「一通百通」。

因此,河南、湖北與廣西啟動的運河工程,亦將與湘桂運河形成串聯。

將大半個中國內陸都聯通起來,其所能產生的經濟效應難以估量。

在這些運河工程惠及自身乃至友鄰身份之時,或許還存在著更高的國家戰略考量,那便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問題。

在過去二十年間,以林毅夫為代表的學者,更多提倡中國東部,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

但在眼下的全球化體系日益破碎、中國愈發依仗 「內迴圈」 的當下。

無論是出於產業鏈風險控制的考慮,還是拉動中部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縮小內部發展差異的目標,推動產業鏈向內陸轉移,都是更加務實有利的選擇。

至於產業鏈內遷的最大問題,便在於運輸成本的劣勢,而大規模開鑿運河、加強水運建設,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結語

遇水則興,加大水運系統的建設,無疑是各個內陸省份彎道超車,開辟新的發展賽道的上佳之選。

而其後所潛藏的中國整體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更是利國利民,福澤深遠。